“十二五”開局的第一年,民營經濟的發展雖然遇到較大困難和挑戰,但依然展示出強勁生機與(yu) 活力,戰略地位更加凸顯。這是記者從(cong) 今天在北京舉(ju) 行的2011—2012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會(hui) 上獲悉的。
[廈門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新增就業(ye) 崗位逾800萬(wan) 個(ge)
在這場由全國工商聯自2003年以來連續召開的第8次形勢分析會(hui) 上,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dang) 組書(shu) 記、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在作主旨演講時指出,去年,民營經濟在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三個(ge) 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穩增長”方麵,民營經濟發展規模不斷增長,投資和出口增幅較快。從(cong) 數量規模看,全國登記注冊(ce) 的私營企業(ye) 到去年9月已超過900萬(wan) 家,注冊(ce) 資金總額近25萬(wan) 億(yi) 元;個(ge) 體(ti) 工商戶超過3600萬(wan) 戶,注冊(ce) 資金總額超過1.5萬(wan) 億(yi) 元;從(cong) 投資看,內(nei) 資民營經濟去年1—10月城鎮固定資產(chan) 投資達14.2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的58.9%;[注冊(ce) 香港公司瑞豐(feng) 專(zhuan) 業(ye) 辦理]從(cong) 出口數額看,1—11月出口總額超過5700億(yi) 美元,同比增長33.3%,占全國的1/3。
在“調結構”方麵,民營經濟在產(chan) 業(ye) 分布、區域發展上的結構更趨合理,民營企業(ye) 自身更加注重轉型升級。在產(chan) 業(ye) 分布上,截至2011年9月,第三產(chan) 業(ye) 的私營企業(ye) 占比近70%,注冊(ce) 資金超過16萬(wan) 億(yi) 元,占比達2/3。總體(ti) 上,民營企業(ye) 正在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逐步脫離高能耗、高汙染、低效益、低產(chan) 出的產(chan) 業(ye) ,不斷向科技含量高、核心競爭(zheng) 力強、有利於(yu) 節能環保的產(chan) 業(ye) 邁進。
在保民生方麵,民營企業(ye) 在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崗位的同時主動參與(yu) 創新社會(hui) 管理,積極履行社會(hui) 責任,並通過參與(yu) 經貿活動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在吸納就業(ye) 上,民營經濟中僅(jin) 私營企業(ye) 2011年前9個(ge) 月就提供新增就業(ye) 崗位800多萬(wan) 個(ge) ;按個(ge) 體(ti) 戶新增戶數計算,以創業(ye) 帶動就業(ye) 200多萬(wan) 人。
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複雜形勢
作為(wei) 市場主體(ti) 的民營企業(ye) ,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ye) ,在當前形勢下生產(chan) 經營遇到了較大困難,主要是“兩(liang) 高兩(liang) 難”問題,即成本高、稅費過高、融資難、招工難。
[香港公司審計]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會(hui) 上指出,今天民營經濟麵臨(lin) 的新形勢和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衝(chong) 擊的形勢是不一樣的,實際上更加複雜。
厲以寧具體(ti) 分析說,第一,當時沒有歐債(zhai) 危機;第二,2008年第四季度沒有通貨膨脹,而現在雖然通貨膨脹已經穩中有降,但仍在高位運行。下一段通貨膨脹會(hui) 不會(hui) 再起來呢?很難說,因為(wei) 不確定因素太多;第三,當時成本上升的壓力並不明顯;第四,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壓力沒有現在這麽(me) 大;第五,市場準入問題沒有解決(jue) ,不公平待遇始終存在;第六,由於(yu) 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信貸規模又做了控製,所以融資難問題就更厲害了。
“以上這些現實是擺在民營企業(ye) 麵前的,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辦呢?對民營企業(ye) 自身來說,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針對新形勢走出新的路,這應該是前提。”厲以寧說。
加大幫扶中小企業(ye) 力度
就如何加大中小企業(ye) 幫扶力度,全哲洙指出,要把“保生存、謀發展”作為(wei) 幫扶的重要著力點。
全哲洙就此建議:一是要對中小企業(ye) 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ye) 實施普惠的稅收政策,將小型微利企業(ye) 所得稅減半征收作為(wei) 一項長期政策,發揮好減稅在企業(ye) 調結構、轉方式中的積極作用;二要對緩解中小企業(ye) 融資難給予有力的政策傾(qing) 斜,繼續鼓勵商業(ye) 銀行積極開發適合中小企業(ye) 需求的多種金融產(chan) 品,推動小型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利率;三要不斷擴大民間投資,發展實體(ti) 經濟,降低部分壟斷行業(ye) 以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市場準入門檻,利用市場機製以混合所有製形式促進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相互融合;四是要為(wei) 民營企業(ye) 積極穩妥“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五要切實發揮工商聯商會(hui)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