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ge) 人所得稅調整、營業(ye) 稅改征增值稅、房產(chan) 稅改革試點、資源稅改革及車船稅微調,每每“稅事”變動,各界無不高度關(guan) 注,媒體(ti) 也競相報道。仔細來看,這些稅製變動都透著 “減稅”的意向。然而,全國稅收收入增長仍明顯高於(yu) GDP增長。[香港公司注冊(ce) ]
年底總是算賬的時候,稅收亦不例外。2011年,“減稅”成為(wei) 整個(ge) 年度的稅收關(guan) 鍵詞。
為(wei) 什麽(me) 越減稅,收上來的稅收反而越多?
間接稅不進行大調整,實際減稅效果難以顯現。百姓最關(guan) 心以個(ge) 人所得稅為(wei) 代表的直接稅。這些從(cong) 大家的腰包裏麵直接拿走的稅收,讓人感觸最深也最痛。但是,直接稅在我國現行19類稅收收入中所占比率並不高。以個(ge) 人所得稅為(wei) 例,2010年其占稅收總收入僅(jin) 為(wei) 6.6%。國家大部分的稅收收入,主要源自以增值稅為(wei) 代表的間接稅稅種, 2010年間接稅占稅收總收入達56.7%。雖然間接稅不直接向百姓伸手,但是所有的商品與(yu) 服務無不含稅,且稅率不低。這種無差別課稅特點(隻要商品流轉就會(hui) 計稅)與(yu) 相對較高的稅率設計(增值稅一般稅率為(wei) 17%),實實在在地推高了我國的宏觀稅負。
[注冊(ce) 香港公司程序]舉(ju) 例來講,大家日常購買(mai) 的食用油,從(cong) 原材料開始,到榨取油脂,再到包裝上櫃銷售,每個(ge) 環節都會(hui) 根據價(jia) 格計征稅收,最後的售價(jia) 中就包含有增值稅、營業(ye) 稅、消費稅等等。隻要購買(mai) 食用油所承擔的稅負就會(hui) 一樣,無論你是哪種收入水平,這就是間接稅的無差別課稅。同樣,在以直接稅為(wei) 主的國家,商品含稅相對較低,因政府大部分稅收都在收入環節直接收取,收入水平高多繳稅,收入水平低少繳稅。這樣就能夠比較好地實現讓收入高的群體(ti) 適當多納稅,收入低的群體(ti) 稅負少一些。然而,直接稅製較之間接稅製,無論是製度設計還是征收管理,都更複雜,也更困難。從(cong) 間接稅製走向直接稅製需要多方麵的準備。比如我國今年進行的個(ge) 人所得稅改革,以及房產(chan) 稅改革試點,遇到的很多難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jue) 。但我國稅製走向直接稅的改革方向不會(hui) 變。
宏觀稅負指標,難以全麵體(ti) 現稅負輕重。稅收收入與(yu) GDP之比,曾是多年來衡量稅負輕重的關(guan) 鍵指標。2011年11月,財政部發言人稱,“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口徑計算,2010年,我國宏觀稅負為(wei) 26.4%,2009年為(wei) 25.3%,而2009年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wei) 36.4%,其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wei) 40.8%,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為(wei) 32.9%。”問題是稅收收入是實數,每一筆都有據可查,每一分錢都入賬核算,但GDP卻隻有統計核算的結果。無論GDP是高估還是低估,用一個(ge) 實際發生額與(yu) 統計核算值做比較,比率的精確度存疑,也就難以體(ti) 現大家對稅負的感受。
實際上,老百姓感受的“稅負痛苦程度”還來自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ye) 收費等其他政府收入形式的疊加。每度電裏麵的三峽工程建設基金、每噸水裏麵的汙水處理費、每個(ge) 市場攤位費裏麵的菜籃子工程基金等等,這些支出反映在日常生活當中,每筆或許並不多,但積累起來的壓力依然會(hui) 有所感受。全麵的稅負輕重感受,應該是一個(ge) 綜合的結果。[注冊(ce) 香港公司費用]
現有國民經濟結構有拉升稅收收入的作用。2011年的“減稅”集中在了直接稅領域和部分間接稅領域。對稅收貢獻最大的製造業(ye) 進行減稅的舉(ju) 措,並未推出。世界各國經驗證明,工業(ye) 化必然帶來稅收收入的高速增長,而製造業(ye) 則是貢獻稅收的主力。中國目前正處於(yu) 這個(ge) 階段。從(cong) 曆年的統計資料來看,無論是增值稅、營業(ye) 稅還是企業(ye) 所得稅,都有著強烈的生產(chan) 型偏好,倚重製造業(ye) 納稅。也就是說,隻要我國沒有走完工業(ye) 化曆程,隻要稅製結構偏向對工業(ye) 企業(ye) 的征收,稅收收入還會(hui) 有持續增長的動力。
從(cong) 經濟開放的角度,中國製造已經逐漸成為(wei) 了一種符號,這種符號的背後是全球化大生產(chan) 向中國聚集。無論是商品生產(chan) 還是服務貿易,在中國走一圈,打上Made in China痕跡的所有產(chan) 品,都會(hui) 成為(wei) 課稅對象。每年幾萬(wan) 億(yi) 美元的進出口貿易活動,首先有關(guan) 稅,其次有進出口環節增值稅,如此種種,這些稅收也直接計入了稅收收入的總額之中,成為(wei) 稅收收入上漲的推力。
此外,實際通脹水平增加稅收收入作用明顯。如今,大家終於(yu) 知道了CPI作為(wei) 衡量通貨膨脹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完整反映整個(ge) 市場物價(jia) 的變化。房價(jia) 、能源價(jia) 格、服務類價(jia) 格等在CPI核算中的比重不高,但多年來的價(jia) 格漲幅卻最大。CPI指數平穩下的稅收高速增長,事出有因。
以房價(jia) 為(wei) 例,房屋價(jia) 格以及租金價(jia) 格在CPI的比重當中遠不及豬肉、糧食高,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這卻是大筆開支。契稅、營業(ye) 稅及印花稅是在房屋交易過程中依據房價(jia) 確定的稅收。近10年來各地房價(jia) 的高企,令這類稅收收入增加明顯,壓在購房和租房人身上的稅負較之以往隻多不少。再看看能源價(jia) 格,如果說天然氣、用電的價(jia) 格還在管控之中,那麽(me) 燃油價(jia) 格則是一路飆升。從(cong) 3元多到5元多再到如今的7元多,持續上漲的燃油價(jia) 格推高了大家的出行成本。同時,燃油當中所含的資源稅、增值稅、燃油稅附加等稅種,也隨著燃油價(jia) 格增長而快速增加。很多勉強買(mai) 得起車的人,卻不太用得起車。不難看出,這些生活中繞不開的商品價(jia) 格上漲,帶動的稅收增加,卻隱匿於(yu) CPI指數之下。
資本輸入是稅收收入增加的一大力量。加入WTO10年,中國全麵開放的不僅(jin) 是商品市場還有資本市場。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資本輸入國。進來的資本要逐利,就要投資。有投資就會(hui) 有生產(chan) 、有消費。外部資本輸入,形成的生產(chan) 、經營乃至交易,都進入了我們(men) 的國民經濟循環。由於(yu) 稅收涉及國民經濟各個(ge) 環節,可分為(wei) 對資本和勞動課稅兩(liang) 種主要形式。這類輸入資本的運行自然帶來了稅收,而隨著資本總量的增加,稅收收入也將相應增長。於(yu) 是就不難解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上萬(wan) 億(yi) 美元進進出出的資本,對稅收收入增加的顯著作用。
信息化的征管手段提高了稅收征收率。辦稅服務的信息管理把以前難以征收的稅款都收了上來。企業(ye) 信息可以在稅務機關(guan) 的數據庫中全麵反映。數據分析下,按年度、按行業(ye) 和按地區的稅收收入比較,能對偷逃稅行為(wei) 進行針對性的預報及糾察。同時,稅票的條碼化管理,也令以前虛開增值稅發票的行為(wei) 大為(wei) 受限。這些都是稅收增加的技術原因。
總之,減稅的方向有必要堅持。在結構性減稅框架下,呼喚更全麵的減稅改革,特別是間接稅改革。相信減稅的效果將逐步顯現。此外,高速增加的稅金更期待高速增加的優(you) 質公共服務來匹配。對教育、醫療和住房這些大問題,稅收雖然還沒有能力完全承擔解決(jue) ,但是很多方麵可以有多的支撐與(yu)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