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電動汽車發展方麵領先的比亞(ya) 迪,也在遭遇新能源業(ye) 務增長乏力的困擾。幾經嚐試和調整之後,比亞(ya) 迪目前的新能源戰略基本形成以公交電動化為(wei) 切入口,K9電動大巴與(yu) E6出租車的純電動公交組合,但即使這樣,受各種條件製約,短期內(nei) 的香港公司注冊(ce) 盈利前景依舊有限。
雖然截至目前,國內(nei) 汽車廠商研發的新能源汽車上到工信部新車目錄的大概在400款,但這些產(chan) 品離批量生產(chan) 還有很長的距離。而且在自主品牌發展新能源車的盛況中,濫竽充數者也大有人在。一部分車企在傳(chuan) 統燃料汽車技術方麵尚處在研發起步階段,卻已經推出好幾款純電動概念車型,如果仔細觀察部分車企在各大車展上展出的新能源概念車,其實離真正的純電動車仍差之千裏。
“我對指望自主品牌通過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的提法越來越沒有信心了。”作為(wei) 國內(nei) 一家自主品牌車企新能源公司的總經理,陳棟(化名)如是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以注冊(ce) 香港公司程序比亞(ya) 迪剛剛推出的麵向私人消費者的純電動車E6為(wei) 例,高達36.8萬(wan) 元的售價(jia) ,即使算上國家的6萬(wan) 元補貼和地方政府的相應補貼,售價(jia) 仍近30萬(wan) 元。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這一市場區間的中高級車競爭(zheng) 充分,可選擇性很大,作為(wei) 技術並不十分成熟,且售價(jia) 高企的E6,市場空間可想而知。更為(wei) 重要的是,目前,雖然深圳、杭州等城市都對私人購車實施了補貼細則,但是國家政策中的6萬(wan) 元補貼到現在都沒有實施。
陳棟認為(wei) ,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核心技術,與(yu) 跨國品牌相比,差距越來越遠。以前,自主品牌和一些跨國品牌的差距主要體(ti) 現在零部件基礎上,但是現在差距不僅(jin) 僅(jin) 在零注冊(ce) 香港公司費用部件配套基礎上,還在於(yu) 整車廠的整合平台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也認為(wei) ,雖然自主品牌還有機會(hui) ,但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為(wei) 當前跨國品牌在新能源產(chan) 品方麵的優(you) 勢還沒有完全建立,影響力還相對較弱,全球新能源的技術成熟還有一段過程,但是自主品牌能否利用這個(ge) 機會(hui) 超越的首要因素還是電動車核心技術的突破。”陳清泰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九屆汽車產(chan) 業(ye) 高峰論壇期間告訴記者。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董揚則認為(wei)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麵沒有突出優(you) 勢。他打了個(ge) 比方,一個(ge) 廚師連土豆絲(si) 都做不好,怎麽(me) 指望他做海參超過別人。“從(cong) 投資新能源的力度以及發展的經驗甚至相關(guan) 的工業(ye) 基礎都比較薄弱。比如我們(men) 製造鋰電池的隔膜等原材料至今都還需要進口。”他告訴記者。
“再說,在過去兩(liang) 年時間裏,自主品牌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步伐有點耽擱。一些補貼細則和行業(ye) 標準遲遲不落地,導致企業(ye) 不敢在研發方麵投資過多,畢竟企業(ye) 的經濟實力有限。企業(ye) 銷售一輛車需要先墊付10萬(wan) 元,你說企業(ye) 要是大批量生產(chan) 電動車,需要多大的資金支持?再說企業(ye) 所掌握的技術還不具備產(chan) 業(ye) 化的條件。”陳棟表示。
而一直被業(ye) 內(nei) 寄予厚望的《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從(cong) 製定到出台,一波三折,公布時間也從(cong) 今年最初的4月推至7月再至年底,具體(ti) 時間表依然“待定”。
不過,從(cong) 中國的中小城市特征和現有的交通狀況來看,自主品牌發展低速電動汽車或許是個(ge) 機會(hui) ,自主品牌對地方政府的相關(guan) 政策拿捏方麵會(hui) 比跨國品牌更有優(you) 勢。
科技部前部長徐冠華表示,我國在小型電動汽車電動力電池以及動力電池重點研發方麵已經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國內(nei) 自主研發的小型電動車時速達到140公裏,能夠滿足代步交通的需求,有的還可以裝備極小排量發動機,提供補充電力,行駛更長的裏程,初步具備產(chan) 業(ye) 化的條件。
而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還達不到產(chan) 業(ye) 化條件,自主品牌可以先從(cong) 發展低速電動汽車開始,積累技術和財力,為(wei) 未來發展純電動汽車做準備。
國家“863”計劃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ti) 組組長歐陽明高此前曾表示,“十二五”是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黃金時期,如果不加以利用,“十三五”期間恐怕國外的產(chan) 品和技術就會(hui) 大規模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