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袁隆平試驗成功畝(mu) 產(chan) 900公斤“超級稻”的消息傳(chuan) 來之時,李勇在湖南平江的3000多畝(mu) 晚稻田正臨(lin) 收割。
作為(wei) 湖南平江縣豐(feng) 鼎水稻生產(chan)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種糧大戶,李勇告訴記者,得知試驗成功的消息,他專(zhuan) 門去袁院士的百畝(mu) 試驗田考察了一趟,但他最後決(jue) 定放棄購買(mai) 新良種“Y兩(liang) 優(you) 二號”的打算。
“我們(men) 的田地達不到這個(ge) 條件,畝(mu) 產(chan) 800公斤都很難。”他說,試驗田經過了精心的培育和嗬護,比如施肥經過了專(zhuan) 家的特別配方,灌溉則可以隨時實現,同時播種和收割都是手工進行。
“在自己的田裏,隻能是撒播而非栽播,否則成本太高,也沒有足夠的人手。”李勇說,並且試驗田的水利灌溉條件非常好,而家鄉(xiang) 由於(yu) 水利欠賬較多,今年春季的早稻差點因為(wei) 缺水沒有播下去。
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驗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在驗證會(hui) 現場即指出,盡管“超級稻”在提高單位麵積產(chan) 量上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要在全國推廣還需進一步科學驗證。 “(其他地區)不可能的,良種、良法、良田、良態通過這麽(me) 好的資質,這麽(me) 好的條件,(才)能把900公斤發揮出來。”
“在單一個(ge) 地塊示範,在條件成熟時,取得較高的畝(mu) 產(chan) 是可能的,問題在於(yu) 在全國其他地方是否能夠適應。”他說。
事實上,袁隆平也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他此前多次表示,想把實驗田裏的先進技術大麵積“複製”到稻田裏,並非易事。農(nong) 民大規模種植後的畝(mu) 產(chan) ,往往遠遠低於(yu) 科學家在實驗田裏取得的數據。同時在試驗田裏培育成功的新品種,先在示範田種植,然後大麵積推廣,其間產(chan) 量也依次遞減。
時年80歲的袁隆平院士用了7年的時間,終於(yu) 將畝(mu) 產(chan) 800公斤的記錄提高到900公斤,相比之下,之前突破畝(mu) 產(chan) 700公斤、800公斤分別用了4年時間。袁隆平院士準備再用10年時間,在90歲時突破目前1000公斤的難關(guan) 。
盡管中國的雜交水稻試驗畝(mu) 產(chan) 一直在迅速突破,但翻看整個(ge) 中國中稻畝(mu) 產(chan) 曆史,全國實種畝(mu) 產(chan) 水稻上升速度並不快。
比如中畝(mu) 產(chan) 從(cong) 1974年的200公斤,增加到上個(ge) 世紀80年代的300多公斤,到90年代的400多斤,基本上是每10年一個(ge) 台階。但是進入新世紀後,畝(mu) 產(chan) 一直徘徊在440-480公斤左右。2000年中國中稻畝(mu) 產(chan) 為(wei) 466公斤,2007年才增長到470公斤,7年的時間畝(mu) 產(chan) 量僅(jin) 增長了4公斤。
9月22日農(nong) 業(ye) 部公布報告顯示,今年秋糧豐(feng) 收已成定局,但是畝(mu) 產(chan) 增加有限,達到305.5公斤,僅(jin) 比去年提高6.3公斤;早稻平均畝(mu) 產(chan) 達到379.8公斤,比去年提高19.3公斤。與(yu) 袁隆平的超級稻從(cong) 畝(mu) 產(chan) 800公斤達到926公斤的跨越(每畝(mu) 增產(chan) 100多公斤)差距甚大。
一位權威水稻專(zhuan) 家告訴記者,本次試驗成功的900公斤畝(mu) 產(chan) 水稻,到底在全國有多大的實踐意義(yi) ,需要進行權威的論證。目前,超級稻占全國的比重還僅(jin) 為(wei) 20%。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育種專(zhuan) 家徐秋生認為(wei) ,一個(ge) 區域單個(ge) 品種可以實現高產(chan) ,取決(jue) 於(yu) 3個(ge) 條件,一是良種,二是技術和良好的栽培技術,第三是需要有良田,即實現高產(chan) 的優(you) 質田地。隻有這樣才能挖掘潛力。
但是很多地區的品種不一樣,則很難實現全國普遍的高產(chan) 。因此,如果大麵積使用“Y兩(liang) 優(you) 二號”,畝(mu) 產(chan) 達到700公斤則已經算成功。
“今年會(hui) 觀望一下‘Y兩(liang) 優(you) 二號’的效果。如果有可能,過1年了再試驗一部分田地來看看。”李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