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類企業(ye) 將迎來黃金發展機遇。國家發改委昨天正式公布了《海洋工程裝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計劃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科研開發、總裝製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產(chan) 業(ye) 體(ti) 係,打造若幹知名海洋工程裝備企業(ye) 。
國家發改委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製造技術,具備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係完備,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為(wei) 此,國家計劃發展戰略重點著眼於(yu) 主力海洋工程裝備、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前瞻性海洋工程裝備、關(guan) 鍵配套設備和係統關(guan) 鍵共性技術。
過去,中國總體(ti) 處在製造低端海工裝備產(chan) 品的第三梯隊,以賺取加工費用為(wei) 主。全球海工裝備水平第一梯隊為(wei) 歐美類企業(ye) ,第二梯隊為(wei) 日、韓、新加坡等亞(ya) 洲國家。
“十二五”期間,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建設將加快,帶動的海工裝備總投資預計為(wei) 2500億(yi) ~3000億(yi) 元,年均500億(yi) 元以上。這給相關(guan) 企業(ye) 帶來了重大機遇。中海油就計劃投入300億(yi) 元,建造深水海洋工程裝備。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表示,目前,國內(nei) 在海工裝備領域展開競爭(zheng) 的主要是四類企業(ye) ,分別是大型造船央企的海工業(ye) 務、多元化央企、能源企業(ye) 進入海工領域和民營造船企業(ye) 。
大型造船央企的海工業(ye) 務,主要是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但海工業(ye) 務比重不高。在技術能力方麵,兩(liang) 大船企已經掌握了一些尖端產(chan) 品的設計和製造能力。不過,由於(yu) 人才管理和激勵機製吸引力不如其他企業(ye) ,此類企業(ye) 存在人才流失的風險。
多元化的央企進入海工產(chan) 業(ye) 主要是通過旗下的子公司,目前一共涉及3家央企(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招商局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的4家子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旗下的中遠船務 2005年開始從(cong) 事海工製造,目前在國內(nei) 海工裝備競爭(zheng) 格局中,已經與(yu) 中船重工、中船集團不相上下。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重工和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旗下的振華重工(600320.SH)進入海工領域較晚,目前產(chan) 品也較少,主要生產(chan) 較能發揮自身以往優(you) 勢的產(chan) 品。中遠集團和招商局集團旗下的中集集團(000039.SZ)中集來福士進入海工領域時間較長,從(cong) 2008 年開始,主要產(chan) 品逐漸從(cong) 海工輔助船轉變為(wei) 鑽井平台,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半潛式鑽井平台。
中集集團董秘處一位負責人昨天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公司從(cong) 今年開始明顯加大了海工裝備業(ye) 務的拓展。今年上半年,中集集團三大板塊之一的海工業(ye) 務銷售收入僅(jin) 為(wei) 2.3億(yi) 元,同比大降86.96%,虧(kui) 損了5.83億(yi) 元。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邱罡表示,由於(yu) 技術積累較少,進入海工產(chan) 業(ye) 的多元化的央企積極通過合作、人才引進的方式來提升研發設計能力,為(wei) 了彌補設計能力的短板,此類企業(ye) 近年來都在大力擴充研發團隊。
第三是進入海工領域的能源企業(ye) ,主要是中石油和中海油。中海油在青島設立海工製造基地,中石油則設立了中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此類企業(ye) 的海工裝備業(ye) 務主要服務於(yu) 石油公司內(nei) 部需求,海油工程建造了中海油的海洋石油921、922、923、924鑽井平台及兩(liang) 座生產(chan) 平台。
最後一種就是民營造船企業(ye) ,包括太平洋造船集團、福建東(dong) 南船廠、江蘇南通的熔盛重工。由於(yu) 海工主裝備的建造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民營企業(ye) 很少有實力從(cong) 事海工主裝備的建造。技術、資金、製造能力等方麵的壁壘讓民營海工企業(ye) 采取了專(zhuan) 注細分市場的發展戰略。經過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少數領先的民營海工企業(ye) 也在嚐試突破技術瓶頸,進入高端產(chan) 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