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chong) 擊,金融市場 的動蕩可能還將持續。中國作為(wei) 美元資產(chan) 最大的海外持有人,正為(wei) 手裏上萬(wan) 億(yi) 美元資產(chan) 的保值擔憂。
早在美國就國債(zhai) 上限問題爭(zheng) 執不下的時候,中國外匯管理局就連續三次刊發“熱點問答”,來解釋我國外匯儲(chu) 備的管理和運用問題。但質疑聲仍然不斷。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湧撰文稱,“7·23”事故後,人們(men) 都在關(guan) 注中國鐵路的問題,而有金融界的“深喉”向他透露,實際上,中國外匯的風險比鐵路更大。
中國目前的外匯儲(chu) 備超過3萬(wan) 億(yi) 美元,遙遙領先於(yu) 其他國家。其實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就以接近1.8萬(wan) 億(yi) 外匯儲(chu) 備,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ye) 國G7的外匯儲(chu) 備總和。危機後這三年,我國外匯儲(chu) 備仍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而巨額外匯儲(chu) 備裏,約超過70%的份額都是美元資產(chan) 。
美國國債(zhai) 危機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中國作為(wei) 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huo) 伴,保持多年貿易順差,以豐(feng) 富而廉價(jia) 的資源和商品換來了大量美元,再反身過去投資美國債(zhai) 券。有人做過測算,僅(jin) 以中國外匯儲(chu) 備目前投資美國國債(zhai) 1.16萬(wan) 億(yi) 美元計算,這相當於(yu) 美國欠每個(ge) 中國人約5700元人民幣。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已經推出兩(liang) 輪貨幣“量化寬鬆”。即便美聯儲(chu) 主席伯南克在最近的講話中暗示可能推遲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但他仍然留了一個(ge) 包袱——在9月20日和21日,美聯儲(chu) 會(hui) 議仍要對是否繼續“印票子”刺激經濟展開爭(zheng) 論。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hui) 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yu) 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就此表示,從(cong) 整體(ti) 上講美國的貨幣政策一定是寬鬆的,否則美國經濟複蘇將相當困難。
美元濫發的惡果很可能加劇。兩(liang) 年前就有人預警,中國外匯儲(chu) 備要小心“縮水”。這一次,評級下調後的美國經濟似乎還要在“印票子”的道路上大步前進。一個(ge) 明顯的大趨勢是,美元走勢長期看會(hui) 疲軟。而一直以來,中國外匯儲(chu) 備持有美元資產(chan) 的比例並沒有降低,難道“非如此不可”嗎?
“肉已經在鍋裏”,能否分掉外匯儲(chu) 備
早在華爾街金融危機剛剛爆發時,就有國內(nei) 學者建議,與(yu) 其把外匯儲(chu) 備投到美國市場3萬(wan) 億(yi) 美元麵臨(lin) 巨大風險,為(wei) 什麽(me) 不幹脆分給國內(nei) 居民?
經濟學家張維迎以前主張分國企,現在則提出,把外匯儲(chu) 備拿出一半分給老百姓,說這將激發很大的財富效應。相應的,把外匯儲(chu) 備“取之於(yu) 民、用之於(yu) 民”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用外匯儲(chu) 備成立基金,用於(yu) 國內(nei) 社保、養(yang) 老、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這些看上去合情合理的建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外匯儲(chu) 備是一國持有的外幣資產(chan) 。當外幣通過貿易、投資通道進入國內(nei) ,首先要在商業(ye) 銀行兌(dui) 換成人民幣,商業(ye) 銀行再拿這筆外幣,到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換取人民幣。也就是說,外匯儲(chu) 備在形成之前,事實上已經兌(dui) 換成人民幣,進入國內(nei) 經濟體(ti) 循環,用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的話,就是“肉已經在鍋裏”。
外管局的專(zhuan) 業(ye) 解釋是,外匯儲(chu) 備是央行用人民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zhai) ”。這就是說,這筆外匯是國家負債(zhai) ,是國家信用的預支,其“債(zhai) 主”本來就是全體(ti) 中國公民,隻不過央行用人民幣暫時把它換走了,集中起來由外管局代為(wei) 管理和使用。
如果把外匯再分一次給國內(nei) 居民,或再次投入國內(nei) 經濟體(ti) ,不論以什麽(me) 方式,都會(hui) 形成貨幣的二次投放或超額投放,就是一筆錢花兩(liang) 遍,這在性質上等同於(yu) 央行加印鈔票,擴大貨幣發行,增加了通貨膨脹的機率。
通常來說,外匯總是要用在境外。到目前為(wei) 止,隻有2004年國務院動用450億(yi) 美元外匯儲(chu) 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算是一次“非常規的使用”。當時還成立了中央匯金公司做執行人。但這麽(me) 做有個(ge) 前提,就是外匯所注資的銀行本身是要開展外匯業(ye) 務的。
實際上,目前國內(nei) 商業(ye) 銀行和各類企業(ye) 以及個(ge) 人需要使用外匯,可隨時用人民幣換匯,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隻是對個(ge) 人需求來說,每人每年有5萬(wan) 美元的換匯限額。
由外管局統一調配、管理外匯儲(chu) 備,這最早由“強製結售匯”製度逐漸形成。該製度從(cong) 1994年執行,當時我國還處於(yu) 外匯短缺時代。不過,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外管局不斷放寬企業(ye) 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開戶條件,提高賬戶限額。到2008年,修訂後的《外匯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企業(ye) 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可以自行保留或者賣給銀行。2011年起,企業(ye) 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無須調回境內(nei) 。也就是說,“強製結售匯”政策已經成為(wei) 過去時。
最近幾年,外匯儲(chu) 備每年以數千億(yi) 美元的速度增長,主要來自我國增長迅速的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FDI)。同時,在2005年人民幣啟動匯率製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也成為(wei) 新的外匯儲(chu) 備積累的通道。
據外匯管理局估算,2001年~2010 年,我國波動性較大的跨境資金總體(ti) 呈小幅淨流入態勢,年均流入近250億(yi) 美元,占同期外匯儲(chu) 備增量的9.0%。如今外匯管理當局已把防範和監控跨境資金流動衝(chong) 擊,作為(wei) 做好外匯管理工作的著力點。
正是在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不論企業(ye) 還是個(ge) 人,對持有外幣都缺乏動力。分析人士稱,即便“強製結售匯”製度已成曆史,但國內(nei) 企業(ye) 通常會(hui) 選擇多結匯、少購匯,手中多留人民幣,這是構成外儲(chu) 居高不下的客觀原因。
壁壘重重,不買(mai) 美債(zhai) 買(mai) 什麽(me) ?
對“分掉”外匯儲(chu) 備的說法,反對意見其實很多。中投集團總經理高西慶當初就認為(wei) 張維迎的提法不妥。他的理由是,外匯儲(chu) 備在管理和使用上,分散不如集中好,因為(wei) 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力量仍然很弱,“隻要力量稍一分散,就立即會(hui) 變成人家的魚肉,任人宰割”。這就像股市上“散戶”容易被機構收拾一樣。
高西慶掌舵的中投公司,在海外被稱為(wei) 中國主權基金,資本金就是從(cong) 外匯儲(chu) 備中劃來的。他認為(wei)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中國持有巨額美國債(zhai) 券,如同“原子彈”,在國與(yu) 國的經濟競爭(zheng) 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威懾力量。顯然,這種“戰略武器”是不能夠“化整為(wei) 零”來使用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金融危機後美元指數大幅反彈走高,相對來說,日元、歐元區經濟波動劇烈,從(cong) 短期看,美元資產(chan) 反而成為(wei) 動蕩的世界金融市場中相對安全的避風港。由此看來,至少過去三年,中國外匯儲(chu) 備投資中把美元債(zhai) 券當作最重要的投資選擇之一並沒有錯。
隻是每當美國金融市場動蕩,中國這個(ge) “最大的債(zhai) 主”就變得緊張起來。人們(men) 的疑慮仍然無法消除。既然外匯投資要用於(yu) 國外,為(wei) 什麽(me) 不買(mai) 石油等戰略資源,買(mai) 中國急需的高科技產(chan) 品,非要買(mai) 美國債(zhai) 券?
經濟學家李才元對中國企業(ye) 的海外戰略做過實地調研。他分析,事實上石油等資源,中國一直在買(mai) ,每年中國超萬(wan) 億(yi) 的進口額中,有很大一筆錢,主要就是用於(yu) 購買(mai) 海外資源。比如石油,去年中國消耗了4.3億(yi) 噸油,進口2.4億(yi) 噸,對外依存度是56%,“我們(men) 開車去加油,油從(cong) 哪裏來?都是中國企業(ye) 用外匯買(mai) 來的。”而對高科技產(chan) 品和技術型企業(ye) 的股權,中國企業(ye) 同樣有很強的“購買(mai) 欲”,可是美歐等發達國家市場設置了各種貿易壁壘和並購限製,“中國想買(mai) ,可買(mai) 不來啊。”
201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將近3萬(wan) 億(yi) 美元,其中出口約1.6萬(wan) 億(yi) ,進口約1.4萬(wan) 億(yi) 。李才元做了一個(ge) 比喻,每個(ge) 家庭除了日常花銷,總要留點存款,那麽(me) 外匯儲(chu) 備就相當於(yu) 一個(ge) 國家在國際經濟往來中,收支相抵之後留存的“家底兒(er) ”。
“我們(men) 出的多,進的少,該買(mai) 的買(mai) 不了那麽(me) 多,好多想買(mai) 的又買(mai) 不到,錢花不完,因此節餘(yu) 越來越多”,他說:“事實上,買(mai) 美債(zhai) 已經是排在第三位的次次優(you) 選擇了。”
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持有相似看法。他表示,要體(ti) 諒那些外匯儲(chu) 備的操盤手們(men) ,因為(wei) 在今天的國際金融市場“想不買(mai) 美元國債(zhai) ,很難!”
鑒於(yu) 外匯儲(chu) 備投資要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原則”,相對而言最好的投資品種就是政府債(zhai) 券。樊綱分析,在當今世界金融市場上,歐洲的儲(chu) 蓄率約10%~20%,歐洲國家發一點國債(zhai) ,基本上都被歐洲人自己買(mai) 光了。日本儲(chu) 蓄率更高,國債(zhai) 拿到國際市場的也不多。隻有美國居民沒有儲(chu) 蓄的習(xi) 慣,儲(chu) 蓄率剛從(cong) 過去負的2%上升到現在正的6%,美國可以向金融市場提供大量債(zhai) 券,有足夠大的容量。
“大象掉進澡盆裏”
中國外匯儲(chu) 備“不得不”投資美國債(zhai) 券的困境,揭示了當下國際經濟循環不平衡的矛盾——美國借錢消費,中國攢錢儲(chu) 蓄,中國人儲(chu) 蓄的錢,恰恰就是美國人借貸的錢。
這就如同知名市場分析人士謝國忠在2008年對當時金融危機的一個(ge) 比喻——世界經濟就像一輛冒了煙兒(er) 的兩(liang) 輪摩托車,前輪是美國的需求,後輪是中國的供給,隻是誰也沒想到華爾街這個(ge) 駕駛員,竟然能把車開到溝裏去了。
經濟學家李才元提醒人們(men) 注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大力發展出口,主要是以“創匯”為(wei) 目的,這個(ge) “創匯”主要就是掙取美元。因為(wei) 中國參與(yu) 的世界經濟循環中,美元是最重要的流通和儲(chu) 備貨幣。中國擴大生產(chan) 努力“創匯”,與(yu) 美國經濟的“產(chan) 業(ye) 空心化”和大踏步進入寅吃卯糧的“消費時代”,其實是一個(ge) “同步過程”。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今天外匯儲(chu) 備對美國債(zhai) 券的依賴,本質上是這麽(me) 多年中美貿易和經濟關(guan) 係發展長期積累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
糟糕的是,“就像攢錢買(mai) 房子,總是趕不上借錢買(mai) 房子一樣,因為(wei) 攢錢的速度太慢,而房價(jia) 上漲太快,不如早點兒(er) 貸款買(mai) 房。”李才元說,中國外匯儲(chu) 備麵臨(lin) 的問題,就如同一個(ge) 辛苦打工掙錢想買(mai) 房的人,好不容易銀子攢差不多了,可發現這些錢可能要縮水,從(cong) 前想買(mai) 的東(dong) 西似乎還是買(mai) 不起。
外匯管理局對外匯投資方向的解釋很實際: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jia) 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chu) 成本較高。雖然外匯儲(chu) 備投資組合中已包含與(yu) 之相關(guan) 的投資,但把錢都投到實物資源中“風險太大”。
這正如一些市場人士的說法,把中國巨額外匯儲(chu) 備都投到這些商品市場上,就是“大象掉到澡盆裏”,隻能大幅推高該商品價(jia) 格,反而不利於(yu) 中國經濟和我國居民消費。
客觀地看,以石油為(wei) 例,2008年之後紐約原油期貨價(jia) 格從(cong) 每桶147美元,一路暴跌到33美元,然後又再度反彈到接近120美元,前一陣又下跌到80美元以下,這種劇烈的起伏,定價(jia) 權完全掌握在各類浸淫市場多年的金融寡頭手裏,壓根兒(er) 不是中國這個(ge) “門外漢”能夠控製的。過去幾年,有幾家參與(yu) 國際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中國企業(ye) ,都為(wei) 自己的“輕敵”付出了幾十億(yi) 美元的巨額損失。
相對而言,將外匯儲(chu) 備投資於(yu) 能定期收取利息的美國債(zhai) 券,應當算相對穩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