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煙雲(yun) 已過,北非國家利比亞(ya) 的一切即將拉幕重啟。而此時此刻,遠隔重洋的數十家中國企業(ye) 在當地的投資卻浮現出巨大的不確定性。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文仲亮在昨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承認,“中國的投資活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這“一定影響”的數額可能高達近200億(yi) 美元。
不僅(jin) 如此,中國在其他非洲國家的投資局勢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有專(zhuan) 家預計“中國在未來幾年內(nei) 將可能產(chan) 生約3000億(yi) 元的投資成本失利”,一套更為(wei) 完善的海外投資保障機製的完善或迫在眉睫。
188億(yi) 美元合同前途未卜
隨著“卡紮菲時代”的大幕徐徐落下,當時因戰亂(luan) 擱置的中國企業(ye) 在利項目的前景成為(wei) 了更多人關(guan) 心的重點。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在“兩(liang) 會(hui) ”期間透露,“我國有75家企業(ye) 在利比亞(ya) 投資,共涉及50多個(ge) 項目的工程承包,總金額約188億(yi) 美元。”
記者先後致電了中國中冶、葛洲壩、中國鐵建等三家公司,各家均未給出明確答複,而至記者截稿時為(wei) 止,也尚未看到最新的公告內(nei) 容。“政權變更的背後是各種政治博弈的展開,中國企業(ye) 參與(yu) 的很多都是公共事業(ye) 方麵的投資,與(yu) 一國政治形勢聯係緊密”一位行業(ye) 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而即使這些合同依然可以執行,但是各家企業(ye) 想要“重回利比亞(ya) ”也並非易事。根據中國中冶、葛洲壩等公司的公告,各家公司在利比亞(ya) 都還有大量的工地、設施等,例如葛洲壩在3月份的公告中就特別指出:“本公司已采取措施加強對利比亞(ya) 工程項目現場機械設備、物資材料的保全工作,委托項目現場當地職員對設備物資進行有效管理,要求業(ye) 主委托當地警方對設備物資進行看管和保全。”但是如今政權變更,這些資產(chan) 恐怕也難逃“畫餅”。一位項目公司的負責人昨日公開向媒體(ti) 表示:“我們(men) 和當地的業(ye) 主已經完全失去聯係了,這筆損失很難估計啊。”
製度缺失或致中國對外投資虧(kui) 3000億(yi) 元
在中國對外投資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利比亞(ya) 危機”對中國企業(ye) 的最大意義(yi) 莫過於(yu) 暴露了各種對外投資製度的“軟肋”。“埃森哲對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間中國企業(ye) 120起海外並購進行的統計,並購共計涉及金額超過6000億(yi) 元。”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廣榮撰文指出,“依照國際並購規律,全球範圍內(nei) 超過一半以上的並購案例最終會(hui) 在漫長的整合期內(nei) 造成虧(kui) 損,因此我國企業(ye) 在未來幾年內(nei) 將可能產(chan) 生約3000億(yi) 元的投資成本失利。”
以石油行業(ye) 為(wei) 例指出,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e) 聯合會(hui) 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投資的油田及工程項目總計144個(ge) ,投資金額累計約700億(yi) 美元。而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受各種複雜風險因素的影響,我國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虧(kui) 損項目達到2/3。
他認為(wei) ,中國的對外投資風險控製體(ti) 係缺失已久,就以這次利比亞(ya) 事件為(wei) 例。“中國企業(ye) 投保的保險覆蓋麵僅(jin) 為(wei) 合同金額的5.68%,也就是說,中國企業(ye) 在利比亞(ya) 承攬的188億(yi) 美元合同金額的工程項目,將隻能獲得不足7億(yi) 元美元的保險賠付;與(yu) 此同時,中國也尚未與(yu) 利比亞(ya) 政府簽訂任何形式的雙邊投資保護條約,這些都很難保證中國企業(ye) 的利益。”在張廣榮看來,中國對外投資製度的缺失,企業(ye) 和政府都難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