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1年二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含淨誤差與(yu) 遺漏)呈現“雙順差”,國際儲(chu) 備資產(chan) 繼續增長。二季度,經常項目順差696億(yi) 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含淨誤差與(yu) 遺漏)順差670億(yi) 美元,其中直接投資淨流入402億(yi) 美元。與(yu) 此同時,我國外匯儲(chu) 備繼續積聚,二季度再增1369億(yi) 美元,我國外匯儲(chu) 備總規模突破3.18萬(wan) 億(yi) 美元。
今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984億(yi) 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793億(yi) 美元,國際儲(chu) 備資產(chan) 增加2777億(yi) 美元。
“雙順差”對我國而言可謂喜憂參半。海關(guan) 總署8月10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7月我國對外貿易意外增速,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創下了自2009年2月以來的新高。在歐美債(zhai) 務危機沉重、歐美經濟普遍疲軟的時候,我國外貿數據卻攀新高,讓人感到意外。對此,渣打銀行經濟分析師李煒表示,歐美債(zhai) 務危機的影響尚未反映在當期外貿數據上,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且歐美經濟盡管疲軟,但仍在緩慢複蘇,從(cong) 歐美經濟數據來看,盡管GDP增速走低,但進口並未下降。此外,在複蘇初期,中國商品由於(yu) 低廉的價(jia) 格優(you) 勢,可能更受歡迎。
另外,“雙順差”也給我國貨幣政策執行帶來“隱憂”。“雙順差”直接導致外匯儲(chu) 備規模不斷擴大,對衝(chong) 外匯占款的人民幣在不斷增加,這無疑加大了我國的通脹壓力,這也是我國近段時間宏觀調控和製定貨幣政策的一大挑戰。
“雙順差”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是我國經濟中儲(chu) 蓄大於(yu) 消費的結構性失衡。國家統計局相關(guan) 數據顯示,我國最終消費率從(cong) 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9年的48.6%,降幅為(wei) 13.5%。消費不足首先會(hui) 帶來儲(chu) 蓄過高,在國內(nei) 消費不足的情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chan) 能通過對外出口得以釋放。其次是我國采取了一係列鼓勵出口的優(you) 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這些政策在利好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zheng) 優(you) 勢得以發揮,出口增速加快。第三是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you) 惠政策也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並非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入,而是將外匯直接賣給央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mai) 國內(nei) 資本品,投資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再通過出口產(chan) 生經常項目順差。另外,由於(yu) 信貸資金收緊,一些企業(ye) 從(cong) 國外銀行貸款,這也導致了國際收支順差進一步擴大。
如何促進收支平衡,改變長期處於(yu) “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狀況?業(ye) 內(nei) 人士給出了幾點建議:深化人民幣匯率改革,實現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製度;進一步拓寬外匯儲(chu) 備的使用途徑;完善國內(nei) 金融市場和投融資體(ti) 係,以及價(jia) 格形成體(ti) 製,使國內(nei) 儲(chu) 蓄能順利轉化為(wei) 投資的同時,充分反映資源的供求關(guan) 係;放寬外匯管製,鼓勵企業(ye) 對外投資,引導資金有序流出,鼓勵企業(ye) 在國內(nei) 上市,同時鼓勵新興(xing) 企業(ye) 、中小型企業(ye) 到海外發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