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年父母生活狀況究竟如何?他們(men) 主要跟誰居住?他們(men) 靠什麽(me) 生活?他們(men) 有多少人需要長期照料?他們(men) 主要由誰來照料?在廣東(dong) 省婦聯日前召開的家庭婚姻論壇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躍生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從(cong) 老年居住方式、經濟支持和生活照料等方麵對當代家庭養(yang) 老 壓力和負擔水平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據悉,研究者於(yu) 去年10~12月對廣東(dong) 、吉林、河北、陝西、安徽、浙江和廣西七個(ge) 省區共4429個(ge) 家庭進行了調查。
父母跟誰住?
農(nong) 村六成跟兒(er) 女 城市半數選擇獨居
“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可以看出他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依存程度。”王躍生說,根據調查結果,農(nong) 村老年父母多數與(yu) 已婚兒(er) 子共同生活,若將與(yu) 已婚女兒(er) 生活類型包括在內(nei) ,與(yu) 已婚子女生活者達到60%;而單獨生活者也有約1/3。
城市父母獨居的比例最大,占46.22%;與(yu) 已婚兒(er) 子生活居第二位,若其與(yu) 已婚女兒(er) 生活合並計算,城市老年父母與(yu) 已婚子女共同生活仍接近50%。同時,城市受訪者老年父親(qin) 與(yu) 已婚女兒(er) 生活絕對比例不大,但相比農(nong) 村要高很多。
對低齡老年人來說,當子女均結婚之後,單獨居住往往是其主動選擇。這是城鄉(xiang) 社會(hui) 的共同趨向,多子家庭尤其如此。
父母靠誰生活?
農(nong) 村多數靠子女 城市主要靠退休金
“由於(yu) 中國當代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障 製度具有明顯的二元特征,”王躍生說,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相對完整的城市和在尚未真正建立健全保障製度的農(nong) 村,老年人們(men) 的贍養(yang) 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調查顯示,在農(nong) 村,65歲以上老年父母靠兒(er) 子提供生活費用所占比例最大,若將“女兒(er) ”和“子女”兩(liang) 類包括在內(nei) ,子女供養(yang) 占57.73%;非子女供養(yang) 超過40%,特別是老年人工作自養(yang) 接近四分之一。可見,即使在農(nong) 村,子女供養(yang) 雖占多數,但並非絕大多數。享受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障者依然是少數。正因為(wei) 如此,為(wei) 降低對子女的依賴,才會(hui) 有較高比例的農(nong) 村老年人勉為(wei) 其難,繼續勞作,以免或推遲成為(wei) 吃“閑飯”者。而在城市,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達到75%,依賴子女者僅(jin) 占9.67%。可見子女贍養(yang) 隻是其中的少部分老年人。
父母自理能力如何?
城鄉(xiang) 70歲以下老人90%生活能自理
通過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調查,可分析出家庭所必須承擔的照料任務有多大。據統計,70歲及以下老年父親(qin) ,“能自理能勞動”和“能自理但不能勞動”的比例超過90%,“不能自理生活需人照料”的75~80歲的老人超過10%;85歲及以上的,不能自理生活的比例仍不足15%。而老年母親(qin) 與(yu) 父親(qin) 的情況基本相同。需長期照料的老年父母約30%。
父母由誰照料?
城市靠自己 農(nong) 村主要靠兒(er) 子
關(guan) 於(yu) 老年父母養(yang) 老的主要承擔人,據調查,城市父母雙親(qin) 在世時,父母靠自己養(yang) 老比例較高,這與(yu) 雙親(qin) 健在時年齡相對較輕、獨立生活能力較強有關(guan) 。
從(cong) 整體(ti) 看,老年養(yang) 老方式在城鄉(xiang) 之間也有差別。在城市,老年父母均健在時以自己養(yang) 老為(wei) 主,隻有單親(qin) 時,子女養(yang) 老才占據主導,且兒(er) 子高於(yu) 女兒(er) ,女兒(er) 參與(yu) 養(yang) 老不足20%;在農(nong) 村則均以兒(er) 子養(yang) 老為(wei) 主,女兒(er) 雖也有約20%參與(yu) 養(yang) 老,但在有兒(er) 子情況下其所起多為(wei) 補充作用。無論城鄉(xiang) ,總體(ti) 而言,兒(er) 子承擔父母養(yang) 老的比例相對來說要高於(yu) 女兒(er) 。
專(zhuan) 家分析:城市獨居老人增 社區養(yang) 老需求多
王躍生分析,在城市,子女對父母的“實質”性養(yang) 老責任已經逐漸被“形式”養(yang) 老所取代,“剛性”供養(yang) 變為(wei) “彈性”支持。也就是說,老年父母對子女贍養(yang) 、照料依賴程度明顯降低。而相對完善的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障製度是形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比如,城市子女不必為(wei) 有退休金的老年父母提供生活費用。
但是,隨著城市老年人獨居增多,他們(men) 對社會(hui) 養(yang) 老服務、特別是社區服務的需求也會(hui) 增多。與(yu) 以往多子女老年人獨居不同,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老年父母中不少人沒有子女同城居住,他們(men) 難以從(cong) 子女那裏獲得實質性的照料,這樣,對社區家庭服務的需求由彈性變為(wei) 剛性。因此,完善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不僅(jin) 有助於(yu) 減輕其子女照料負擔,而且對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農(nong) 村老人遠未達“體(ti) 麵”養(yang) 老狀態
而在養(yang) 老保障製度尚未建立起來的農(nong) 村,老年父母,特別是父親(qin) 通過盡可能參加農(nong) 耕及其他有收入的勞動來減少子女的贍養(yang) 負擔,他們(men) 甚至承擔起外出就業(ye) 子女所留下土地的耕作。因此,可以說,農(nong) 村老年父母對子女養(yang) 老負擔的減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老年人主動和被動降低生活水準、延長親(qin) 身勞作時間基礎上,遠未達到“體(ti) 麵”養(yang) 老的狀態,建立和完善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障製度是提高農(nong) 村老年人生存質量的必然途徑。
王躍生也指出,農(nong) 村的一些慣習(xi) 也有待改變。比如,父母在中年階段就傾(qing) 其所有為(wei) 兒(er) 女蓋房、辦婚事,提前將個(ge) 人創造的財富轉移給子女,這就削弱了支配財產(chan) 的能力和自我養(yang) 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