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著國內(nei) 外投資者神經的中國地方政府債(zhai) 務規模終於(yu) 浮出水麵。6月27日,審計署公布了“債(zhai) 務賬單”: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餘(yu) 額10.7萬(wan) 億(yi) 元,涉及37.4萬(wan) 個(ge) 項目、187.3萬(wan) 筆債(zhai) 務。
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公布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的債(zhai) 務情況。
今年3月至5月,審計署18個(ge) 特派辦和37家地方審計機關(guan) ,對三級政府性債(zhai) 務進行了追溯至債(zhai) 務發生起始年的全麵摸底。
“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才能考慮清理存量債(zhai) 務、防範風險,並試點正規發債(zhai) 。”一直跟蹤研究地方政府債(zhai) 務問題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認為(wei) 。
10.7萬(wan) 億(yi) 元的債(zhai) 務有多大風險?審計署副審計長侯凱認為(wei) ,風險尚未超出償(chang) 還能力。因為(wei) 地方政府負有償(chang) 還責任的債(zhai) 務餘(yu) 額,占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債(zhai) 務率為(wei) 52%,即使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zhai) 務,全部轉化為(wei) 政府償(chang) 債(zhai) 責任計算,債(zhai) 務率70%,也低於(yu) 100%的國際警戒線。
但從(cong) 雲(yun) 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近千億(yi) 元貸款的“違約”風波(參見本刊上期封麵報道“違約開始了?”),到上海市政府否認融資平台變相拖欠債(zhai) 務,地方政府償(chang) 債(zhai) 的每一次風吹草動,都引起軒然大波。
在宏觀政策整體(ti) 趨緊的大背景下,部分薄弱環節的短期資金周轉風險不容忽視。摸清底數後,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在解決(jue) 存量債(zhai) 務、建立規範的舉(ju) 債(zhai) 機製方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財政部財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認為(wei) ,目前的債(zhai) 務規模還算可控,真正難控的是地方政府不斷負債(zhai) 融資的衝(chong) 動。
10.7萬(wan) 億(yi) 由來
10.7萬(wan) 億(yi) 元的全口徑地方政府債(zhai) 務,略低於(yu) 此前市場人士和研究者的測算規模。因為(wei) 銀監會(hui) 內(nei) 部統計顯示,僅(jin) 融資平台貸款就超過9萬(wan) 億(yi) 元。
本次審計顯示,融資平台公司的確是地方政府債(zhai) 務的第一大舉(ju) 債(zhai) 主體(ti) ,2010年末包括貸款、企業(ye) 債(zhai) 等在內(nei) 的全部債(zhai) 務餘(yu) 額為(wei) 4.97萬(wan) 億(yi) 元,分布在6576個(ge) 融資平台公司。
可見,審計署、銀監會(hui) 等相關(guan) 部門在統計口徑方麵的差異並未消弭。
審計署是按照償(chang) 還責任,逐筆認定是否屬於(yu) 政府性債(zhai) 務。一位審計署官員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說,“要看借款協議規定的還款來源、實際用途,是否是政府承擔責任。即使不是注冊(ce) 為(wei) 融資平台公司,如果規定是靠土地出讓金償(chang) 債(zhai) ,也算做政府性債(zhai) 務,因為(wei) 土地出讓金是納入財政列收列支的。”
按照政府承擔責任的不同,審計署將債(zhai) 務分為(wei) 三類,其中,62.6%屬於(yu) 政府負有償(chang) 還責任的債(zhai) 務,需要以財政資金償(chang) 還,共計6.7萬(wan) 億(yi) 元;21.8%屬於(yu) 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zhai) 務;另外15.6%則是政府不負有任何法律償(chang) 還責任、但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其他相關(guan) 債(zhai) 務。
根據今年2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審計工作方案》,融資平台公司、公用事業(ye) 單位等舉(ju) 借,確定以債(zhai) 務單位事業(ye) 收入(含學費收入)、經營收入(含車輛通行費收入)等非財政資金償(chang) 還的,被視為(wei) 政府擔保債(zhai) 務。
“10.7萬(wan) 億(yi) 元,包括了政府從(cong) 社會(hui) 穩定的角度,可能需要救助的債(zhai) 務,最大限度考慮了政府的或有債(zhai) 務。”上述審計署官員說。
從(cong) 審計結果看,10.7萬(wan) 億(yi) 元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主要是因應對1998年亞(ya) 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而生。兩(liang) 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都帶來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增速飆升。1998年和2009年,地方政府債(zhai) 務餘(yu) 額同比增速分別達到48.20%和61.92%。
“4萬(wan) 億(yi) ”經濟刺激計劃,幾乎導致地方政府債(zhai) 務翻番。截至2010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餘(yu) 額中,僅(jin) 有51.15%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舉(ju) 借和用於(yu) 續建2008年以前開工項目的,其餘(yu) 49.85%均產(chan) 生於(yu) 2009年和2010年。
2萬(wan) 億(yi) 缺口?
央行6月1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稱,截至2010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一萬(wan) 餘(yu) 家,貸款餘(yu) 額超過10萬(wan) 億(yi) 元。央行的數據高於(yu) 銀監會(hui) ,是因將交通、教育等也納入平台口徑。而鐵道部的貸款規模就超過萬(wan) 億(yi) 元。
一位東(dong) 部省份財政局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此番審計署審計的是融資平台的政府性債(zhai) 務,而去年下半年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hui) 四部委清理的是融資平台債(zhai) 務,包括政府性債(zhai) 務和商業(ye) 經營性債(zhai) 務,兩(liang) 次統計有一部分交叉。
也就是說,融資平台債(zhai) 務中,償(chang) 還責任被認為(wei) 不屬於(yu) 政府的部分,未納入審計署的統計。
令人感興(xing) 趣的是這塊有多大?
上述審計署官員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說,審計結果是與(yu) 被審計單位取得一致意見,征求了地方政府意見並得到認可,且有證據支撐的政府性債(zhai) 務。4.97萬(wan) 億(yi) 元融資平台債(zhai) 務,“是財政部、央行、銀監會(hui) 和發改委四方認定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