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夏糧總產(chan) 單產(chan) 均創曆史新高……2011年,盡管天公不作美,但中國的夏糧生產(chan) “有驚無險”,照樣贏得了第八個(ge) 豐(feng) 收年。近日從(cong) 農(nong) 業(ye) 部傳(chuan) 來好消息:我國夏糧增產(chan) 已成定局,這是連續第八年豐(feng) 收。
兔年春節,正當北方冬麥區返青拔節的關(guan) 鍵時節,一場罕見的特大春旱擾亂(luan) 了小麥生長的腳步,給夏糧生產(chan) “八連豐(feng) ”蒙上了陰影。為(wei) 奪取夏糧食豐(feng) 收,各級水利部門緊急行動向旱魔宣戰,通過周密的部署,科學的指揮,精確的測報,精心的調度,上下齊心共同努力,以一場艱苦卓絕的“抗大旱、促春管、奪豐(feng) 收”抗旱戰役實現了大旱之年大豐(feng) 收。
冬麥區罕見幹旱威脅夏糧豐(feng) 收
從(cong) 幹旱到大旱,再到罕見大旱,繼去年西南特大幹旱後,年初罕見的幹旱再次降臨(lin) 北方冬麥區,2011年的夏糧生產(chan) 注定不能完全依靠上天的恩賜。
枯黃的麥苗、幹涸的水渠……去年10月份至今年2月上旬,我國華北南部、黃淮、江淮等降雨持續偏少,累計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5至9成,重旱區長達100多天無有效降水。截至2月上旬,冬小麥受旱麵積達到最大,僅(jin) 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dong) 、河南、陝西、甘肅等8省麥田受旱麵積累計達1.12億(yi) 畝(mu) ,尤以糧食生產(chan) 大省河南、山東(dong) 的旱情最令人揪心,也使得今年的糧食豐(feng) 收變得難上加難。
旱情就是命令。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旱救災和春耕備耕工作,1月2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hui) 議出台了支持抗旱救災的政策措施。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再次研究出台了一係列扶持政策,中央財政在已安排資金的基礎上增加安排抗旱支出22億(yi) 元,對受旱嚴(yan) 重的6省600個(ge) 縣級抗旱服務隊,每縣補助設備購置費200萬(wan) 元;對6省小麥抗旱澆水平均每畝(mu) 補助10元;安排抗旱物資儲(chu) 備資金2億(yi) 元。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旱工作,出台的一係列抗旱扶持政策和強農(nong) 惠農(nong) 措施,對抗旱工作重視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來少有的。”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微博)在1月30日的國家防總抗旱工作異地視頻會(hui) 議上說,旱情造成的影響不僅(jin) 對於(yu) 夏糧生產(chan) 舉(ju) 足輕重,還關(guan) 係到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預期和市場走勢。必須要全力打好抗旱保春灌、保春播這場硬仗,努力奪取夏糧豐(feng) 收。
隨即,國家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伴隨著應急預案的啟動,一條條指令火速發出,一項項措施付諸實施,一場保糧食豐(feng) 收、保飲水安全的抗旱減災攻堅戰在北方大地迅速打響:國家防總、水利部迅速製訂《抗旱工作方案》;加密抗旱專(zhuan) 題會(hui) 商,先後召開8次抗旱會(hui) 商會(hui) ;發出10個(ge) 緊急通知,對各地抗旱分別提出明確要求;派出56個(ge) 工作組,現場指導地方科學抗旱……
大旱之年彰顯水利工程興(xing) 利減災作用
“這管子不滲水,節約水,澆得還快啊!以前一天半,現在不到一天就澆完了。”3月30日下午,山東(dong) 省桓台縣果裏鎮郝園村村民杜龍信拿著前幾天剛剛領到的射頻卡,一邊給他種的7畝(mu) 麥田澆返青水一邊對記者說。和以往地頭上長長的小白龍不同,今年他家澆地采用的是一張射頻卡,把卡片往田頭的刷卡器上一插,地頭的出水口就湧出了清水,就近接一個(ge) 水管,中途沒有半點浪費,水就直接流入了麥田。
這是桓台縣去年底剛剛完工的全國小型農(nong) 田水利重點縣2010年項目。據了解,這項工程較之傳(chuan) 統的地上土渠引水,每畝(mu) 年可節水125立方米,節電22.9千瓦時,為(wei) 桓台縣的抗旱保豐(feng) 收起到了決(jue) 定性作用。
有無工程兩(liang) 個(ge) 樣,有水無水兩(liang) 重天。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興(xing) 利減災作用越明顯。在應對這場罕見幹旱中,正是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庫和灌區,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壩、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庫、塘壩等超前蓄水,灌區、泵站、調水工程等開足馬力,為(wei) 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據了解,在抗擊特大幹旱期間,黃河小浪底水庫加大下泄流量至900立方米每秒,妥善解決(jue) 了引黃濟津、濟冀用水,有力保障了河南、山東(dong) 引黃灌區以及中遊山西、陝西引黃灌區的灌溉用水需求。江蘇省通過江水北調向淮北地區累計提供抗旱水量50億(yi) 立方米,灌溉麵積420多萬(wan) 畝(mu) 。山東(dong) 省引黃灌區引黃水量超過17億(yi) 立方米,全省抗旱澆灌麵積3200多萬(wan) 畝(mu) 。河南省通過清淤疏浚增加引黃水量,對井灌區進行機電配套,累計完成抗旱春灌麵積5400多萬(wan) 畝(mu) 。陝西省開動各類水利設施,堅持破冰提水,克服各種困難開展冬春灌,累計完成抗旱澆灌麵積850多萬(wan) 畝(mu) 。
攻必克,戰必勝。據水利部統計,重旱區8省抗旱期間,累計啟用機電井170萬(wan) 眼、泵站1.7萬(wan) 處、機動抗旱設備299萬(wan) 台(套),提供抗旱用水210多億(yi) 立方米,累計抗旱澆灌麥田2.02億(yi) 畝(mu) 、3.6億(yi) 畝(mu) 次,有效保障了冬小麥順利返青拔節,為(wei) 夏糧豐(feng) 收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同時,各地通過采取打井、新建應急水源工程以及拉送水等措施,及時保障了因旱飲水困難群眾(zhong) 的基本生活用水。
糧食長久安全必須遠謀農(nong) 田水利
“逢災必減”曾是我國糧食生產(chan) 多年的寫(xie) 照,麵對今年的罕見旱災,夏糧依然豐(feng) 收得益於(yu) 政策支持,抗災有力和科技支撐。從(cong) 去年西南五省大旱到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大旱災,在極端氣候事件常態化考驗我們(men) “與(yu) 天奮鬥”的智慧和能力的同時,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顯得尤為(wei) 迫切。
“在今後乃至中長期內(nei) ,我國增加糧食產(chan) 量仍有很大資源和技術潛力。但製約糧食增產(chan) 的因素也不少,主要是三大製約:一是耕地減少趨勢不可逆轉;二是糧食比較效益低、生產(chan) 成本和機會(hui) 成本加快上升的約束不斷強化;三是農(nong) 業(ye) 自然滅害多發重發,水利等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薄弱,農(nong) 業(ye) 抗災減災能力低、靠天吃飯的局麵沒有根本改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說,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大力加強以農(nong) 田水利為(wei) 重點的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從(cong) 根本上增強農(nong) 業(ye) 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水利在抗禦這場幹旱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wei) 夏糧豐(feng) 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的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在受旱農(nong) 田中,約20%多為(wei) “望天收”,缺乏水利設施和灌溉水源,沒有灌溉條件,隻能采取打深井、架設臨(lin) 時機泵抽水或者拉水等措施進行應急灌溉,抗旱難度大、成本高。部分灌區由於(yu) 水源短缺、渠道淤積、抗旱設施損毀或不配套等導致抗旱能力下降。
抗旱基礎工作薄弱。一些地區因糧食持續豐(feng) 收,在思想上有所懈怠,部分幹部群眾(zhong) 存在靠天等雨的僥(jiao) 幸心理,對旱災防禦重視不夠;一些地區抗旱工作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製不夠落實,抗旱組織不健全,基層服務體(ti) 係缺乏;一些地區抗旱工作方案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差,沒有必要的抗旱物資儲(chu) 備。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農(nong) 業(ye) 之基,我國農(nong) 田水利事業(ye) 發展迎來了全麵提速的重要機遇期。年初出台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突出加強農(nong) 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大興(xing) 農(nong) 田水利,抓緊解決(jue) 工程性缺水問題,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著力推進縣鄉(xiang) 兩(liang) 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幹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chu) 備製度。
可以預期,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農(nong) 田水利等抗旱薄弱環節將得到全麵加強,幹旱防抗綜合能力將得到全麵提升。屆時,麵對大旱,我們(men) 將從(cong) 容麵對,迎接更多的糧食豐(feng) 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