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晚上10點,和往常一樣,帶班的黑龍江蘭(lan) 西縣東(dong) 方紅糧庫副主任崔振國開始巡邏。對於(yu) 糧庫的現狀,他概括為(wei) 一句話:“糧庫沒糧,說起來話長。”
1986年從(cong) 部隊轉業(ye) 後,崔振國一直負責糧庫的安保工作。他說:“以前倉(cang) 庫有糧時,經常有附近屯子的毛賊來偷東(dong) 西,但現東(dong) 方紅糧庫空得連老鼠都沒有了,針掉地上都能聽見。”
在崔的邀請下,《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當晚跟他一塊兒(er) 巡邏。“我帶你看看‘模範糧庫’的現狀。”
記者看到,東(dong) 方紅糧庫的倉(cang) 庫已空空蕩蕩,閑置在院子裏的機械開始生鏽。糧庫2號平房倉(cang) 是唯一存有東(dong) 西的倉(cang) 庫,大量原本用來搭臨(lin) 時倉(cang) 囤的葦席正在發黴、長毛。據介紹,糧庫上一次用到這些葦席還是2005年。
由於(yu) 利潤引誘,很多糧庫都想辦法多貸款。記者從(cong) 蘭(lan) 西縣糧食局獲悉,該縣國有糧庫用在擴大倉(cang) 容上的錢累計過億(yi) 元。
不過,指著糧庫新建的5個(ge) 萬(wan) 噸級平房倉(cang) ,崔振國說:“到今年為(wei) 止,糧庫已經3年沒有拿到臨(lin) 儲(chu) 指標。”
巨額的債(zhai) 務像炸彈一樣最終被引爆。今年1月8日,蘭(lan) 西縣糧食係統驚天大案浮出水麵。因欠農(nong) 發行貸款已超2000萬(wan) ,東(dong) 方紅糧庫主任李士喜、紅衛糧庫主任冉明被抓,北安糧庫主任狄廣州、河口糧庫主任楊小晨被網上通緝,同時,蘭(lan) 西縣其他5個(ge) 國有糧庫主任被取保候審。
蘭(lan) 西縣糧食局相關(guan) 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縣政府已開始著手用出售國有糧庫的錢還債(zhai) 。”
職工在等,利息在滾
6月12日下午3點,馮(feng) 景武回到單位,汗流浹背。他是東(dong) 方紅糧庫儲(chu) 運組組長,卻在替別人鋤地掙錢,20塊錢/小時,一次2小時。“沒辦法了,從(cong) 2008年5月就沒發工資,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就是我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的。”
據介紹,東(dong) 方紅糧庫有正式職工36人,目前上班的除了6位副主任與(yu) 少數幾個(ge) 班組長,大多數職工春節後就到哈爾濱等地打工去了。
“與(yu) 其說是打工,不如說是到外麵躲債(zhai) 。”馮(feng) 景武說,糧庫強製要求的“借款收糧”款大多為(wei) 職工在外抬錢 (當地人把借高利貸稱作 “抬錢”),2分的利息比單位許諾的1分利要高。同時,從(cong) 2008年5月起,糧庫就沒開支過了。
因欠農(nong) 發行2913萬(wan) 元貸款,糧庫主任李士喜今年年初已被公安機關(guan) 帶走。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1月8日,欠款超過2000萬(wan) 的4名糧庫主任接到通知去麻城會(hui) 館開會(hui) ,準時參會(hui) 的李士喜、紅衛糧庫主任冉明當即被公安局專(zhuan) 案組扣留;河口糧庫主任楊小晨在進入會(hui) 議室之前接到電話逃走,北安糧庫主任狄廣州可能聽到風聲,根本就未赴會(hui) 。
記者了解到,欠貸超2000萬(wan) 元的上述4個(ge) 糧庫具體(ti) 金額為(wei) :北安糧庫3476萬(wan) 元,東(dong) 方紅糧庫2913萬(wan) 元,紅衛糧庫2332萬(wan) 元,河口糧庫2117萬(wan) 元。
蘭(lan) 西縣14個(ge) 國有糧庫中,有9個(ge) 欠農(nong) 發行貸款,其他5個(ge) 糧庫欠貸數額在數百萬(wan) 元到千萬(wan) 元不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cong) 相關(guan) 部門了解到,該縣糧庫欠農(nong) 發行的本金是1.6035億(yi) 元,現在欠債(zhai) 數額已達到1.7035億(yi) 元。
“利息一直在滾,現在農(nong) 發行也沒表態:這筆貸款可以分批還,還是可以核銷一部分,(我們(men) )一直在催。”蘭(lan) 西縣糧食局新任局長徐波濤稱,2004年,農(nong) 發行已經給蘭(lan) 西縣核銷過一次欠款了。
目前,蘭(lan) 西縣14個(ge) 國有糧庫中,12個(ge) 糧庫基本空倉(cang) 。去年當地紀檢委公布的賬目顯示,蘭(lan) 西糧食係統欠款總額達3.6億(yi) 元。
國有糧庫的下坡路
據悉,東(dong) 方紅糧庫36名職工中,33名持有糧庫於(yu) 2008年1月14日開具的“借款買(mai) 糧”票據。李士喜雖然許諾於(yu) 今年1月18日結清糧庫職工欠款,但他的被捕,使還款計劃暫難實現。
1980年就到東(dong) 方紅糧庫上班的馮(feng) 景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2004年進行的全國性核銷糧庫舊賬,糧庫主任趁機虛報舊賬,當年秋糧收購時,蘭(lan) 西縣14個(ge) 糧庫都出現漲倉(cang) 。”
2005年下半年秋糧收購之後,始建於(yu) 1960年的東(dong) 方紅糧庫開始走下坡路,馮(feng) 景武說,“為(wei) 了獲得更多臨(lin) 儲(chu) 指標,2006年起糧庫增建了5個(ge) 大倉(cang) 儲(chu) 平房倉(cang) ,直接攪亂(luan) 了糧庫收糧的資金鏈。”
蘭(lan) 西縣糧食局副局長閆承誌說:“之前國家臨(lin) 儲(chu) 指標是按糧庫的標準倉(cang) 儲(chu) 能力下發的,每噸糧食可獲得70元/年的倉(cang) 儲(chu) 費用。”
記者調查獲悉,為(wei) 爭(zheng) 取到更多臨(lin) 儲(chu) 指標,2006~2010年間,蘭(lan) 西縣14個(ge) 國有糧庫擴建倉(cang) 容,修建新的烘幹塔等設施。
徐波濤稱,糧庫每年用在基建上的資金有四五千萬(wan) ,但造成資金漏洞的原因,與(yu) 糧庫經營不善有關(guan) 係。
公開報道顯示,蘭(lan) 西縣國有糧庫2007年普遍經營虧(kui) 損,當年秋糧雖已於(yu) 11月份入市,但國有糧庫於(yu) 12月中旬才結清前一年的銀行購糧貸款。按照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購糧貸款有關(guan) 規定,玉米收購貸款屬於(yu) 商業(ye) 貸款,隻有上年度縣內(nei) 所有糧庫還清貸款後才能發放新的收糧貸款。
雖然糧庫之前買(mai) 糧都是憑購糧合同,從(cong) 縣農(nong) 發行支行貸款,但用於(yu) 2007年秋糧收購的農(nong) 發行貸款,卻被糧庫實際用在了基建上。
知情人士透露,東(dong) 方紅糧庫5個(ge) 萬(wan) 噸倉(cang) 耗資達3000餘(yu) 萬(wan) 元,至於(yu) 基建材料的采購,“全縣平房倉(cang) 所用的彩鋼瓦全部由縣裏某位領導的親(qin) 戚提供”。
2008年1月,蘭(lan) 西縣平山鎮團結糧庫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曹庭芳預計,糧庫收糧仍需要1億(yi) 元左右的貸款,但何時到位還不清楚。因糧庫無錢購糧,當年黑龍江省蘭(lan) 西縣、青岡(gang) 縣、肇東(dong) 市等玉米產(chan) 區農(nong) 民“憋糧”嚴(yan) 重。
2008年1月12日,李士喜開會(hui) 決(jue) 定,采取職工集資的方式,收購當年的糧食。之後,蘭(lan) 西縣糧食係統開始了集資購糧還貸的惡性循環。
“借款收糧”惡性循環
2008年1月13日,東(dong) 方紅糧庫36名職工於(yu) 辦公樓三樓會(hui) 議室開會(hui) ,李士喜宣布,每名職工都需拿錢買(mai) 糧,普通職工5萬(wan) ,班組長6萬(wan) ,領導班子成員最低10萬(wan) 。
“交錢是強製性的,不交就下崗,而且必須第二天下午5點交齊。”馮(feng) 景武說,2004年國有糧庫年輕職工絕大部分被買(mai) 斷工齡,留下的人至少40歲,對這些人來說,下崗意味著失去基本生活來源。
記者從(cong) 蘭(lan) 西縣糧食局了解到,目前全縣國有糧庫在編人員200餘(yu) 人,自2004年買(mai) 斷工齡後,該縣糧庫就沒有再招人。
糧庫多名職工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初單據上寫(xie) 明是“集資款”,時任糧食局長劉岩在電話中告知李士喜,集資是違法的,名目最好改一下。於(yu) 是,2008年1月20日左右,職工手中的單據被要求交回重寫(xie) ,收款名目也改成了現在的“借款收糧”。
“糧庫職工集資時被迫到外麵‘抬錢’,縣裏很多有錢人卻托關(guan) 係找熟人,主動把錢送來,有的一個(ge) 人就入了上百萬(wan) ,還有人在多家糧庫入了股,其中就有農(nong) 發行的職員。”蘭(lan) 西縣政府一知情人士說。
據了解,東(dong) 方紅糧庫職工“借款收糧”的款項為(wei) 300萬(wan) 元左右,糧庫口頭許諾給予至少1分利,比農(nong) 發行貸款利息要高。
2008年初,東(dong) 方紅糧庫“借款收糧”的方式,在蘭(lan) 西縣糧食係統蔓延開來。當年9月份,蘭(lan) 西縣14個(ge) 國有糧庫開始向農(nong) 發行蘭(lan) 西支行申請當年的收糧貸款。按相關(guan) 規定,糧庫須向農(nong) 發行繳納貸款總額一半的保證金。
知情人士介紹,那一段時間其他糧庫開始了新一輪強製性集資,名目有二:借款收糧、入股收糧。
“說是‘入股收糧’,領導說幾個(ge) 月後用農(nong) 發行貸款還。”第二糧庫儲(chu) 運組組長田立偉(wei) 告訴記者,當年基本沒有收糧,貸款下來後,全單位220萬(wan) “入股收糧”的錢大多沒有還給職工。
“之前曾出現過二糧庫主任與(yu) 會(hui) 計拿貸款炒股虧(kui) 錢,甚至有農(nong) 發行職工到糧庫 ‘抬錢’收取高利息的情況。”田立偉(wei) 說,當前每月數十萬(wan) 的利息已經使不再收糧的糧庫難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