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擴大進口細則近期公布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正踏在新的平衡木上。

  從(cong) 金融危機前的單方麵壓出口,到如今的“穩定出口,擴大進口”,政策製定者的政策重心在發生著微妙而重大的變化。

  2011年春節過後,針對中國進口現狀和進口管理體(ti) 製改革,包括商務部在內(nei) 的相關(guan) 部委在東(dong) 南沿海省份進行了密集調研,為(wei) 6月即將召開的全國進口工作會(hui) 議做準備。

  針對目前進口管理體(ti) 製中的兩(liang) 大痼疾——貿易政策與(yu) 產(chan) 業(ye) 政策“頂牛”,進口手續繁瑣增加企業(ye) 成本,此次會(hui) 議上決(jue) 策層將給出更明晰的思路。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一份涵蓋上百種進口商品的減稅目錄將會(hui) 在這次會(hui) 議上討論通過,為(wei) 企業(ye) 提供進口便利化服務以進一步擴大進口的細則也將同時公布。

  貿易政策“頂牛”產(chan) 業(ye) 政策

  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陳偉(wei) 負責公司進口業(ye) 務,主要從(cong) 日本等發達國家進口大型機床設備,公司應用這些進口設備生產(chan) 手機配套的攝像頭。

  近年來,陳偉(wei) 在工作中總是會(hui) 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國家給予免稅的進口大型設備在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國內(nei) 已經有廠商可以生產(chan) 相應的設備。“但無論從(cong) 性能和壽命來看,國產(chan) 的都比不上進口的。”陳偉(wei) 說。

  到底是選擇國內(nei) 價(jia) 格低廉的產(chan) 品,還是選擇國外質量好,但是價(jia) 格高,而且還要附加高額關(guan) 稅和增值稅的產(chan) 品呢?企業(ye) 麵臨(lin) 兩(liang) 難選擇。

  “國家幾乎每年都會(hui) 修訂進口大型設備的免稅目錄,這個(ge) 免稅政策在逐漸收緊。”江蘇省商務廳的一位官員說。

  麵對10%的關(guan) 稅和17%的增值稅,很多企業(ye) 不得不選擇進口舊設備。但是對於(yu) 舊設備的海外審驗卻要經曆一個(ge) 比較繁瑣的過程,進口的時間也相對較長。

  近幾年國家為(wei) 保護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對膠印機、自動絡筒機等紡織機械、部分醫療設備和加工設備都取消了進口免稅政策,免稅範圍不斷縮小。這種變化主要是從(cong) 產(chan) 業(ye) 角度考慮,對國內(nei)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進行保護,並促使貿易政策服務於(yu) 國內(nei) 經濟。

  從(cong) 2009年開始,進口免稅政策有了較大的調整,對於(yu) 進口免稅的產(chan) 品先減免關(guan) 稅,而增值稅不再同時減免,實行先征後抵的辦法。

  從(cong) 產(chan) 業(ye) 政策的角度來看,先征後抵對企業(ye) 轉型升級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這項政策卻在客觀上抑製了企業(ye) 進口的積極性。很多先進設備的進口總額高昂,17%的增值稅顯然占用了企業(ye) 大量的現金流,使很多企業(ye) 在政策變動後捉襟見肘。

  對於(yu) 城市汙水處理、醫院進口先進設備、一些新建的高新技術企業(ye) 來說,沒有增值稅可抵,實際上抬高了這類單位設備進口的成本。

  企業(ye) 有進口先進設備的需求,產(chan) 業(ye) 政策則有保護訴求,這個(ge) 關(guan) 係該如何協調?是貿易政策服從(cong) 產(chan) 業(ye) 政策?還是產(chan) 業(ye) 政策要兼顧貿易政策?

  “當前這種利益的博弈總是看誰的聲音大,就聽誰的了。”一位接近政府部門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很多時候並沒有從(cong) 國家整體(ti) 利益方麵考慮。

  對於(yu) 這種利益的權衡,有學者建議,要認真考察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的技術成熟度如何,而不能一味采取保護政策。“中國汽車行業(ye) 被保護了50多年,也沒能產(chan) 生很大的技術突破。後來市場開放了,幾個(ge) 民族品牌也發展了起來。所以單純的保護並不一定能造就良好的民族產(chan) 業(ye) 。”

  不過也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來說,如果該領域技術成熟度的確很高,采取一定的保護手段可以有效扶持民族產(chan) 業(ye) ,或者該領域的就業(ye) 人口龐大,那麽(me) 必要的產(chan) 業(ye) 保護就是需要的。

  小問題,大麻煩

  進口貿易涉及海關(guan) 、質檢、稅務、外匯等多個(ge) 部門,通關(guan) 需要經過各個(ge) 環節,便利化成為(wei) 企業(ye) 擴大進口不得不麵對的又一難題。

  葡萄酒是上海市食品進出口公司進口產(chan) 品中占比較大的一類商品,2010年進口額達5000多萬(wan) 元人民幣。根據中國檢驗檢疫的規定,每瓶進口葡萄酒均需要貼上中文標簽。但是,標簽條例的有關(guan) 規定很籠統,讓企業(ye) 難以把握。

  企業(ye) 經常需要麵對的現實是,設計好中文標簽讓檢驗檢疫的部門審查獲得批準後,讓國外廠商在包裝以前就貼上中文標簽。但是商品進口到中國後,卻又經常被告知標簽不合格,需要請檢驗檢疫部門的關(guan) 聯公司幫助重貼合格的標簽。僅(jin) 此一項,使得一個(ge) 貨櫃增加6000元~7000元的費用。即使為(wei) 了達標,有時企業(ye) 直接請關(guan) 聯公司設計標簽,但是進口商品到岸後,也可能出現標簽不合格的情況。

  “一切問題都在於(yu) 標簽的規定很籠統,給了行政人員很多自由裁量權”,上海市食品進出口公司董事會(hui) 秘書(shu) 、法務總監劉新民說。

  而這種自由裁量權,也出現在各個(ge) 海關(guan) 口岸,給企業(ye) 帶來很多困擾。海關(guan) 除了品名歸類的自由裁量權,也有對商品價(jia) 格審定的自由裁量權。

  江蘇華貿進出口公司程旦告訴記者,公司主要進口鐵礦石,鐵礦石價(jia) 格隨國際市場波動,各地海關(guan) 會(hui) 根據自己數據庫中的價(jia) 格核定,如果企業(ye) 進口價(jia) 格報高了,則按企業(ye) 報價(jia) 計算。如果企業(ye) 的價(jia) 格是一兩(liang) 個(ge) 月前與(yu) 商家協定的價(jia) 格,比當前市場價(jia) 格低,則按海關(guan) 數據庫中的市場高價(jia) 格走,也就是所謂的“就高不就低”。

  “聽說海關(guan) 征稅的稅額中5%會(hui) 留給地方搞經濟建設,因此各地海關(guan) 對於(yu) 稅收都是有考核和指標的,各地當然都願意把進口價(jia) 格審核得高一些。”程旦說。

  進口便利化,看似小問題,但是匯集在一起,卻成為(wei) 企業(ye) 日常碰到難以繞過去的大麻煩。

  上海市商委外貿處副處長羅誌鬆表示,他們(men) 曾經做過一個(ge) 進口貿易指南手冊(ce) ,但是沒過一年,這個(ge) 手冊(ce) 就過時失效了,因為(wei) 涉及進口的免稅、管理辦法等政策變化非常快。他們(men) 計算過,牽涉到各類商品進口的部門總共有20多個(ge) ,隨時有新政策出台,很多商品的進口程序他們(men) 外貿處也不知道,必須詳細詢問相應企業(ye) 才能了解。

  “最大的問題是進口貿易便利化問題,企業(ye) 期望進口更快,更方便,信息更透明。”羅誌鬆說,“進口的文章蠻難做的,有的時候就算降了關(guan) 稅,但是非關(guan) 稅措施有各種障礙,造成了企業(ye) 非成本費用高昂,最終這些費用也都加到了消費者頭上。”

  部委的回應

  5月17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2011年版《鼓勵進口技術和產(chan) 品目錄》。此前的3月初,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等8部委發布了《關(guan) 於(yu) “十二五”期間實施積極的機電產(chan) 品進口促進戰略的若幹意見》。6月,全國進口工作會(hui) 議更將提出進一步思路和舉(ju) 措。

  所有這些政策,都指向了“擴進口”的方向。

  4月份,中國貿易順差達到114.23億(yi) 美元,遠高於(yu) 預期,使1~3月份的季度逆差一下子變為(wei) 1~4月份102.8億(yi) 美元的順差,進口增速放緩和出口增速加快是大額順差出現的主要原因。順差的回歸使中國人民幣升值壓力再次加劇。

  “減順差,促平衡”是中國近期很重要的經濟目標之一。而對於(yu) 減順差的路徑,中國采取的策略是“穩定出口,擴大進口”的辦法。

  2007年,中國的順差達到曆史最高點的2622億(yi) 美元,當時國家采取了壓出口企業(ye) 的辦法,而由於(yu) 出口行業(ye) 的就業(ye) 人口龐大,單純的“壓出口”產(chan) 生了不良了後果,加之隨後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壓出口的辦法被停止了。

  長期以來,中國外貿政策一直采取“獎出限入”的原則,一位接近商務部的人士表示,即使當下,中國各個(ge) 部門對於(yu) 進口的看法還是不盡相同,“狼來了”的說法仍然存在。

  有專(zhuan) 家告訴記者,各個(ge) 部門對於(yu) 不同產(chan) 業(ye) 的保護措施,可能在當下擴大進口的大戰略中受到衝(chong) 擊。因此,各部門醞釀的減稅目錄博弈相當激烈,這也讓原定3月份召開的全國進口工作會(hui) 議一拖再拖。

  也有學者指出,此次減稅目錄與(yu) 進口便利化措施即使有效實行,也無法大規模削減逆差,這是由中國大發展階段和產(chan) 業(ye) 結構決(jue) 定的。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