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10萬億元地方債務大起底

  最近,關(guan) 於(yu) 如何解決(jue)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逾10萬(wan) 億(yi) 貸款的問題成為(wei) 財經媒體(ti) 和社會(hui) 各界共同關(guan) 注的話題。從(cong) 金融主管當局以及各路專(zhuan) 家發表的觀點來看,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摸清底牌,落實好國務院“清賬目、理職能、重管理、止違規”的四項措施,防範和化解逾10萬(wan) 億(yi)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可能誘發的金融係統性風險。另有專(zhuan) 家稱,從(cong) 今年3月起由相關(guan) 部委主導的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摸底已在全國展開,待最終報告出爐後,估計統一的監管或將上路。

  平台貸款引起高度重視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chan) 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並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ti) 。更通俗地解釋則是指一種由地方政府設立的融資工具,它以土地等國有資源和資產(chan) 作為(wei) 抵押,以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方式,達到向銀行借貸實現融資的目的。

  “從(cong) 國際方麵來看,近幾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希臘主權債(zhai) 務危機、歐元區主權債(zhai) 務危機等事件,無一不是在債(zhai) 務償(chang) 還能力上出現了問題,債(zhai) 務風險眼下已成為(wei) 國際上高度關(guan) 注的問題。”有專(zhuan) 家分析指出,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結合國內(nei) 的實際情況,國務院提出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可以說是有的放矢,直指問題要害所在,是“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防範係統性風險”的重要舉(ju) 措。

  2008年以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平台數量增長過快,貸款規模迅速擴張,相關(guan) 運營問題逐步出現,潛在風險引起關(guan) 注。《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guan) 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 號)等政策文件陸續出台後,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清理規範工作全麵推進。

  今年5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部署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提出了“清賬目、理職能、重管理、止違規”的四項措施:一要抓緊清理核實並妥善處理融資平台公司債(zhai) 務。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債(zhai) 務償(chang) 還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問題。二要分類清理規範地方政府已設立的融資平台公司,劃清職能,規範運作。三要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的融資管理和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等的放貸管理。四要堅決(jue) 製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承諾行為(wei) 。

  央行6月1日發布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則給出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一份答卷。據央行對2008 年以來全國各地區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情況的專(zhuan) 項調查顯示,截至2010 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1萬(wan) 餘(yu) 家,較2008年年末增長25%以上,其中,縣級(含縣級市)平台約占70%。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數量究竟有多少呢?央行的調查顯示,2010年年末,各地區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占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餘(yu) 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30%,按照去年人民幣貸款餘(yu) 額47.92萬(wan) 億(yi) 元來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控製在14.376萬(wan) 億(yi) 元的範圍,總量超過10萬(wan) 億(yi) 。

  此前,關(guan) 於(yu) 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餘(yu) 額,一般的口徑為(wei) 2萬(wan) 至3萬(wan) 億(yi) 元,但監管機構和商業(ye) 銀行都承認,各方對平台貸款的定義(yi) 和認定不同,所以口徑很難統一。

  調查顯示,各地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清理規範工作有效推進,2010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持續高增態勢有所緩解。與(yu) 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個(ge) 省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增速回落明顯,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

  此外,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風險管理政策從(cong) 原先過度依賴地方政府信用逐步向落實抵、質押擔保措施轉移。調查表明,當前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放的貸款以抵、質押方式為(wei) 主,采取信用方式發放的貸款占比有所下降。約五成以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投向公路與(yu) 市政基礎設施。部分省份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向土地儲(chu) 備集中的情況有所緩解。

  “深化金融改革,進一步加強行業(ye) 監管,完善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和約束機製,著力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全麵提升金融業(ye) 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探索建立金融宏觀審慎管理製度框架,防範係統性風險,切實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內(nei) 容是央行6月3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1)》所列的今年的部分工作。由此可見,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尤其是係統性風險已經被列為(wei) 金融監管當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上述專(zhuan) 家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顯然已經被納入央行重點領域潛在風險以及係統性風險。

  摸清底牌才能化解風險

  5月30日晚間,一則外電關(guan) 於(yu) 國內(nei) 計劃在未來3個(ge) 月內(nei) 清理多達4630億(yi) 美元的地方政府債(zhai) 務(約合人民幣29956億(yi) 元),並言之鑿鑿地稱,中央政府將會(hui) 介入償(chang) 還一部分貸款,國有銀行(主要是大型國有商業(ye) 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也將介入承擔部分損失。此舉(ju) 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政府債(zhai) 務出現違約。具體(ti) 做法是將部分債(zhai) 務轉入新成立的公司,減輕地方政府的債(zhai) 務負擔。

  上述外電關(guan) 於(yu) 地方政府債(zhai) 務處理的報道內(nei) 容並未獲得官方證實。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則對此進行了否認,其介紹稱隻是要在6-9月進行摸底(很可能是對債(zhai) 務規模的再度確認或摸底潛在壞賬的具體(ti) 規模)。另據財新報道,此動議隻是財政部少數部門少數人參與(yu) 的一個(ge) 閉門討論,銀監會(hui) 、發改委都未參與(yu) ,這個(ge) 內(nei) 部會(hui) 議談到了針對平台貸款風險未來可能的一個(ge) 解決(jue) 方案,但可行性未充分論證,所謂的方案並未最終成形,一切還遙遠得很。

  新華社在6月2日題為(wei) 《警惕地方融資平台的債(zhai) 務違約疊加風險》的述評中也提醒,地方融資平台債(zhai) 務違約風險有可能在今後兩(liang) 年被疊加和放大。報道稱,由於(yu) 地方政府建設性債(zhai) 務暴漲出現在2008年下半年後,因此,以3到5年的平台平均還款期計算,融資平台真正的還債(zhai) 高峰將出現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加之屆時地方政府換屆等因素影響,在未來兩(liang) 年,一些“本屆借錢下任還、借了新錢還舊錢”的平台風險或有所加劇。

  “由於(yu) 當前相當數量的平台貸款是以抵押質押為(wei) 主,而土地抵押又占有相當比例,很多還款主要依靠土地出讓收入,在今後一段時間樓市低迷的情況下,如果土地出讓收益出現縮水,這些信貸資產(chan) 的質量和平台的債(zhai) 務還付能力都有可能大打折扣。”新華社特別強調。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微博)稱,政府高度重視地方融資平台存在的潛在風險,地方政府也應以國家為(wei) 重,不能再靠賣地貸款拉高GDP。

  也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大可不必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問題持過分悲觀的態度。工商銀行的經濟學家史晨昱表示,5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更像是對於(yu) 現有政策的進一步確認,而非新一輪緊縮政策的到來。因為(wei) 中國銀行業(ye) 的監管層此前已經通知各銀行,必須加強對於(yu) 此類融資平台的貸款審批。他說:“加強管理並不意味著把它們(men) 一下子都關(guan) 掉,那種‘一刀切’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對於(yu)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zhai) 務問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表示,地方融資平台的發展有體(ti) 製問題,中國需要處理地方融資平台債(zhai) 務,但要先判斷嚴(yan) 重的程度。處理地方融資平台債(zhai) 務的關(guan) 鍵在於(yu) 穩定經濟周期,防止宏觀經濟出現劇烈波動。

  對於(yu) 解決(jue) 的辦法,李揚認為(wei) ,需要債(zhai) 務主體(ti) 來重整,發達經濟體(ti) 處理這些問題也是如此。但現在要判斷是否嚴(yan) 重到這個(ge) 程度(債(zhai) 務主體(ti) 是否需要重整)。

  另有專(zhuan) 家稱,今年3月起由相關(guan) 部委主導的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摸底已在全國展開。最終報告出爐後,估計統一的監管行動也將上路。

  “總體(ti) 看,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清理規範工作正有序推進。”央行認為(wei) ,清理規範隻是“堵”,而“疏”更重要,包括“疏導地方建設資金需求,積極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場化方式融資加強債(zhai) 務管理的製度安排”,“認真研究論證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zhai) 券的籌資方式,改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以銀行貸款為(wei) 主的融資格局”等。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