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在黑土區上已是一種“儀(yi) 式”。
從(cong) 春節過後,這裏的人們(men) 就開始等待著氣溫升高,這和等待收割的心情有些類似——在抱以希翼的同時,也心懷忐忑,因為(wei) ,在新的糧食安全戰略之大背景下,依然保持每年一茬種植周期的黑土區,春耕已是一次隻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的行動。
在中國糧食生產(chan) 和供應已呈現“南糧北移”的格局下,無論從(cong) 商品糧生產(chan) 還是糧食增產(chan) 潛力來看,東(dong) 北黑土區都是“重中之重”。這個(ge) 地區的糧食生產(chan) 已經不是一件普通的地方事務,而是關(guan) 乎整個(ge) 國家戰略的事情。
針對黑土區的審視和追問早幾年已經開始,這其中包括了對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的擔憂。
而在今年宏觀經濟背景下,考慮到通脹形勢的嚴(yan) 峻,對糧食產(chan) 量和糧價(jia) 的考察,尤其重要。此時,對黑土地的審視和追問,更成為(wei) 了對國家命題的關(guan) 照。
黑土地正在麵臨(lin) 不能承受之累嗎?
1. 南糧北移格局形成
現在江南地區已經成為(wei) 大米的主銷區,原來的“南糧北調”已經逆轉為(wei) “北糧南調”。
在近十幾年的中國糧食生產(chan) 地圖上,東(dong) 北地區的地位越發突出,我國糧食生產(chan) “南糧北移”的局麵已經形成。
按照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此前公開的一份研究,近10年來,我國糧食供應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南糧北調”逐漸演變成“北糧南調”。
從(cong) 糧食產(chan) 量減少的絕對量來看,排在前6位的浙江、廣東(dong) 、湖北、四川、江蘇和福建全部是南方省份。自1997年以來,6省糧食產(chan) 量合計減少量達604億(yi) 斤。
但是,同期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增加近150億(yi) 斤,增產(chan) 的省份基本全在北方。比如,增產(chan) 最多的5個(ge) 省分別是河南、吉林、遼寧、黑龍江和山東(dong) ,自1997年以來增產(chan) 合計達634億(yi) 斤。
北方5省增加的糧食產(chan) 量不僅(jin) 彌補了南方6省減少的糧食產(chan) 量,而且,在總體(ti) 上還使得我國糧食產(chan) 量實現了多年來的遞增時期。
而通過此研究也可以看出,黑土區主要分布地東(dong) 三省(吉林、遼寧、黑龍江)的糧食增產(chan) 規模占據了較大份額,這也使得東(dong) 北地區在我國糧食生產(chan) 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按照中科院的統計,東(dong) 北地區1949年糧食總產(chan) 量是1593.5萬(wan) 噸,2008年是10445.5萬(wan) 噸,增長了6.5倍。按照2010年東(dong) 北糧食產(chan) 量的11779萬(wan) 噸來計算,過去60年東(dong) 北糧食產(chan) 量增長了約7.4倍。
與(yu) 糧食產(chan) 量分布北移同時發生的是,作為(wei) 最重要主糧之一的水稻種植也發生明顯北移。比如,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麵積占全省糧食種植麵積的比例,從(cong) 1980年代末的28.6%提高到現在的56.7%。
農(nong) 墾地區的變化更明顯,小麥從(cong) 1978年的47%驟降到2008年的5%,水稻的種植麵積則從(cong) 1.1%到44.9%。這使得東(dong) 北水稻占全國的比重由1981年的2.9%增長到2010年的13.25%,增加了10.25%。
“大米是主要口糧,沒有東(dong) 北的水稻,全國口糧安全將受到極大的威脅。”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農(nong) 業(ye) 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薑文來告訴記者。
而且,由於(yu) 東(dong) 北大米一年一季,比南方的兩(liang) 季、三季稻米口感好,東(dong) 北大米已成為(wei) 很多家庭的首選。
南方號稱“魚米之鄉(xiang) ”,過去是主要產(chan) 糧區,尤其是大米的主產(chan) 區,所謂“蘇湖熟天下足”。然而,現在江南地區已經成為(wei) 大米的主銷區,原來的“南糧北調”已經逆轉為(wei) “北糧南調”。
沉重的黑土地:“南糧北移”下的中國糧食安全隱憂
由於(yu) 地廣人稀,糧食商品率達70%以上,東(dong) 北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如果僅(jin) 從(cong) 糧食總產(chan) 的角度來認知東(dong) 北糧食主產(chan) 區的重要地位,是很可能被低估的。
僅(jin) 從(cong) 總量來看,整個(ge) 東(dong) 北地區糧食總產(chan) 量加起來占全國的1/5,隻比河南一省的糧食產(chan) 量多1倍。但是,由於(yu) 地廣人稀,糧食商品率達70%以上,東(dong) 北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黑龍江省農(nong) 委副主任、黑龍江省農(nong) 科院院長韓桂清告訴記者,糧食商品率高意味著一旦發生糧荒,能往外調出更多的糧食,從(cong) 而能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東(dong) 北黑土區商品糧基地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用舉(ju) 足輕重”。
“東(dong) 北的糧食養(yang) 活了很多不產(chan) 糧的地方,東(dong) 北在解決(jue) 國家戰略最脆弱的一部分,就是糧食安全問題。”吉林省農(nong) 科院副院長羅振鋒告訴記者。
此外,與(yu) 其他糧食主產(chan) 區相比,東(dong) 北地區糧食生產(chan) 潛力巨大,且增產(chan) 勢頭更是超過了眾(zhong) 多糧食主產(chan) 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濕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興(xing) 土認為(wei) ,東(dong) 北地區在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機械化、肥料利用和土壤改善等方麵有很大的提升潛力,據其保守估算,東(dong) 北全區的糧食產(chan) 能可以提高350億(yi) 斤,占到全國增產(chan) 千億(yi) 斤糧食的1/3。
東(dong) 北地區的糧食增產(chan) 也已被納入國家戰略規劃。目前,國家已經提出“全國新增1000億(yi) 斤糧食生產(chan) 能力規劃”,計劃到2020年使我國糧食生產(chan) 能力達到11000億(yi) 斤以上,比現有產(chan) 能增加1000億(yi) 斤。
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決(jue) 定》在明確落實“新增千億(yi) 斤糧食生產(chan) 能力建設規劃”中,要求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chan) 區和後備產(chan) 區建設。而全國隻有黑龍江和吉林既是糧食核心產(chan) 區又是後備產(chan) 區,東(dong) 北黑土區在國家糧食增產(chan) 規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
在全國糧食增產(chan) 的目標下,吉林省提出的“增產(chan) 百億(yi) 斤商品糧規劃”獲國務院批準,規劃將糧食生產(chan) 能力由500億(yi) 斤提高到600億(yi) 斤。黑龍江省也提出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工程並於(yu) 去年突破千億(yi) 斤糧食生產(chan) 大關(guan) ,這個(ge) 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chan) 省還計劃增產(chan) 200億(yi) 斤商品糧。
在中國糧食生產(chan) 重心北移的態勢下,無論從(cong) 商品糧生產(chan) 還是糧食增產(chan) 潛力來看,東(dong) 北無疑將是“重中之重”。
不過,在東(dong) 北黑土區的糧食生產(chan) 戰略地位不斷加強並被寄予厚望的情況下,針對近年來黑土區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退化等的關(guan) 注更趨緊迫。
3. 黑土區水資源隱憂
原先種小麥、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種水稻這種高耗水的作物,黑龍江已經由一個(ge) 水資源大省變成水資源稀缺大省。
糧食生產(chan) “南糧北移”格局的形成,加劇了我國水資源與(yu) 耕地資源在糧食中空間分布不匹配的局麵。總體(ti) 而言,耕地資源南方占40%,北方占60%,相應的,南方水資源占全國的81%,北方隻占全國的19%。
“水、土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匹配,將來會(hui) 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在近年來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的情況下,這種威脅更為(wei) 可怕。”薑文來說。
當然,盡管北方總體(ti) 上屬於(yu) 幹旱缺水地區,但是東(dong) 北的水資源問題又與(yu) 北方其它地區有所不同。
東(dong) 北的鬆花江流域,包括黑龍江和吉林的大部分以及內(nei) 蒙古的一部分,水資源比較豐(feng) 富,土地資源也很豐(feng) 富,而且是以平原為(wei) 主,在全國是水土匹配最好的地區。東(dong) 北另一大流域遼河流域的水資源情況則與(yu) 黃河、海河、淮河地區大致相當。
“東(dong) 北糧食生產(chan) 的潛力主要在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水利部鬆遼水利委員會(hui) 副總工程師李和躍告訴記者。
現在這裏正在發展灌區種植水稻,這與(yu) 濕地自然保護區發生衝(chong) 突,隻不過,這種衝(chong) 突不是因為(wei) 濕地太少,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濕地太多”的麻煩。
李和躍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國家提倡生態保護,很多地方為(wei) 了爭(zheng) 取相關(guan) 資金盡可能多地劃定濕地保護區。“一些地方拍腦袋無序亂(luan) 劃,把很多河流都劃在保護區內(nei) ,現在要建水利工程必須要有取水口,繞很遠都避讓不開保護區。”
麵積更大、耕地更多的鬆嫩平原麵臨(lin) 的卻是另一個(ge) 問題,水資源分布不平衡。發源於(yu) 長白山的第二鬆花江由東(dong) 南往西北方向流,發源於(yu) 大興(xing) 安嶺伊勒呼裏山的嫩江由北往南流,二者在吉林扶餘(yu) 三岔河匯合之後形成鬆花江幹流,這一地區就是鬆嫩平原。
鬆嫩平原東(dong) 部降雨量年均500毫米,是典型的雨養(yang) 農(nong) 業(ye) 區。西部雖然耕地條件較好,但是河係不發達,降雨量也隻有不到400毫米,還有部分地區降雨形成泡子,水分長期蒸發後形成大片鹽堿地,根本不能種莊稼。
比起因天然的水資源分布而帶來的水資源相對短缺問題,更可怕的是人為(wei) 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被稱為(wei) “東(dong) 北大豆王”的東(dong) 北農(nong) 大大豆工程中心原主任劉忠堂告訴記者,黑龍江以前最怕的是洪災,但是隨著近些年來糧食播種麵積不斷擴大,再加上原先種小麥、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種水稻這種高耗水的作物,黑龍江已經由一個(ge) 水資源大省變成水資源稀缺大省。
而由於(yu) 水稻的單產(chan) 要遠遠高於(yu) 大豆和小麥,因此當地政府和農(nong) 民都樂(le) 見這種逐漸改變的種植格局。
麵對日益緊張的水資源狀況,黑龍江省政府不得不另謀“水”路。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孫東(dong) 生告訴記者,這條路就是利用黑龍江、圖們(men) 江等界河資源。
但界河資源是中國和鄰國的共同資源,涉及一係列複雜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