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近20年來僅(jin) 次於(yu) 2008年的第二個(ge) 重災年份,全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3億(yi) 人次受災。幹旱、洪澇、泥石流等各種災害頻繁發生,也引發了對救災備災、城鄉(xiang) 規劃、生態保護、政策法規等諸多層麵的反思。
昨日,第6本中國環境綠皮書(shu)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下稱“報告”)正式在北京發布,編撰者們(men) 表示,我們(men) 所麵臨(lin) 的環境挑戰正在不斷加劇,而城市所麵臨(lin) 的環境危機則尤其凸顯。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規劃和運營中的種種環境問題暴露無遺,對公眾(zhong) 過度消費的誤導,各種大型開發工程對環境的汙染、對生態的破壞及對動植物物種生存空間的擠壓,進一步加劇了環境的挑戰。
重視城市環境問題
據調查,城市內(nei) 澇已經成為(wei) 我國城市安全的重大隱患,並且在2010年集中爆發,有269個(ge) 縣級以上城市受淹。
“城市內(nei) 澇並不是新出現的情況,也不是偶然現象,短時降水量達到100毫米左右,就容易引發城市內(nei) 澇。”報告稱,城市內(nei) 澇的危害很大,因內(nei) 澇路滑造成跌倒骨折、蹚水時被戳傷(shang) 腿腳的病人明顯增多,浸水導致發燒感冒及腸道消化係統疾病患者也急劇增加;內(nei) 澇造成城市道路交通係統運轉失靈或部分癱瘓,交通事故比平時明顯增加;車輛保險理賠比平時增加8~10倍;還可引發城市水電、通訊、地下線纜故障;造成市場、倉(cang) 儲(chu) 貨物被淹,甚至人身傷(shang) 亡,引起社會(hui) 秩序混亂(luan) 等。
報告稱,城市內(nei) 澇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城市型水災害的防治已經刻不容緩。我國正處於(yu) 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cong) 1980年不足20%上升到目前超過了45%,30年間城市人口淨增約4億(yi) ,沿江沿海城市的擴張尤為(wei) 迅猛。在這種背景下,水災害加劇與(yu) 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交織在一起,使得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問題變得更為(wei) 複雜、艱巨。
“麵對嚴(yan) 重的環境和社會(hui) 問題,我們(men) 必須盡快行動起來。”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專(zhuan) 家網絡負責人、綠皮書(shu) 報告總撰寫(xie) 人李楯教授認為(wei) ,必須突破改革的體(ti) 製機製障礙,通過全麵改革,改變產(chan) 業(ye) 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引導國民改變消費模式,治理汙染,減少碳排放,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修複生態,走出困局。
李楯認為(wei)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的重任必然要落在城市身上。城市是資源消耗的主力軍(jun) 、低碳經濟的橋頭堡、環境決(jue) 策中公平正義(yi) 議題的主戰場,宜居城市應該成為(wei) 重要的評價(jia) 和檢驗工具。
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也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的重任已經開始落在城市身上。如何麵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和對於(yu) 居民的健康威脅,是“十二五”時期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難題。
遏製城市奢侈性消費
著名環保人士胡勘平在報告中用大量的調查實證指出,2010年,北京的奢侈性水消費高潮再起,眾(zhong) 多人工造雪遊樂(le) 項目在北京城區和郊區縣異常火爆,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加劇了北京的水資源危機。
胡勘平說,北京市每年人工造雪的用水量至少100萬(wan) 噸,每年所消耗的水量相當於(yu) 北京市8300個(ge) 家庭一年的用水量總和。人工造雪後,絕大多數會(hui) 通過空氣蒸發或滲透地下,這部分水無法回收再利用,造成了浪費。在人工造雪的過程中,也會(hui) 消耗很多電能。一台造雪機的功率平均要達到15~20千瓦左右,如按20千瓦計算,一台造雪機開一天的耗電就是480度。
“北京是一個(ge) 嚴(yan) 重缺水的特大城市,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wei) 製約北京發展的重要瓶頸。”胡勘平說,奢侈性水消費加劇了北京的水資源危機,如果水資源危機不能得到有效解決(jue) ,那麽(me) 北京的發展注定將是不可持續的,建設“世界城市”的種種宏偉(wei) 目標更將無從(cong) 談起。
報告從(cong) 奢侈性水消費引申到資源性耗費,認為(wei) 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wei) ,不論在某個(ge) 時段裏看來是多麽(me) 有績效,其實是在加劇甚至引發著自然災害。環保人士稱,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的發生,除了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大尺度的自然因素的綜合影響外,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生態破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長達半個(ge) 世紀的林業(ye) 開發,使舟曲的森林覆蓋率從(cong) 最初的67%銳減至現今的20%;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共擾動地表麵積322.8公頃,水土流失預測量達74.9萬(wan) 噸;近40年,舟曲縣播種麵積從(cong) 10.63萬(wan) 畝(mu) 擴大到21.53萬(wan) 畝(mu) ,縣內(nei) 各鄉(xiang) 40度以下的坡地已被全部開墾,全縣水土流失麵積186.75萬(wan) 畝(mu) ,占全縣麵積的42%。如今,舟曲全縣泥石流災難隱患點已有86處之多,滑坡災難點遍布全縣22個(ge) 鄉(xiang) 的116村莊。
報告分析認為(wei) ,舟曲的發展模式是資源耗竭式的,並以犧牲生態與(yu) 環境為(wei) 代價(jia) ,是不可持續的。舟曲是我國生態破壞的一個(ge) 縮影:不當開發破壞了生態係統,反過來又增大了人類麵臨(lin) 的自然災害風險。
建議推動可持續消費
報告指出,可持續消費的理念和行動依然嚴(yan) 重不夠,奢侈性消費進一步蔓延,各種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wei) 並未受到遏製,反而繼續大行其道,絲(si) 毫沒有放緩的跡象。
與(yu) 會(hui) 環保人士認為(wei) ,可持續消費是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先決(jue) 條件。
自然之友理事長、著名學者楊東(dong) 平認為(wei) ,政府應加強示範和引導,廣泛持續地開展全民消費教育,培植可持續消費意識。“國家應製訂和實施有關(guan) 自然資源保護法,對違背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消費行為(wei) 追究法律責任。”楊東(dong) 平建議,對某些特定的消費行為(wei) 加征消費稅,約束不可持續消費行為(wei) ;對消費的“末端控製”製度化、法律化,在建立消費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製度的同時,加強消費汙染的控製和處理,對嚴(yan) 重的破壞生態環境、消費環境的行為(wei) 追究法律責任。
對於(yu) 城市環境問題,自然之友建議在“十二五”期間,尤其是“十二五”規劃落實的前期,麵對城市中的生態質量下降、交通擁堵與(yu) 大氣汙染、水資源緊張、垃圾焚燒危機、公共綠地縮減、能源過度消耗等普遍存在的實際問題,政府應製訂專(zhuan) 項方案,提出整體(ti) 解決(jue) 思路和行動路線圖,並予以切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