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發表署名文章稱,美、歐、日等儲(chu) 備貨幣發行主體(ti) 的量化寬鬆政策,其負麵溢出效應將會(hui) 客觀阻礙各國的複蘇進程,令新興(xing) 經濟體(ti) 被迫麵臨(lin) 日益“寬鬆”的市場環境,通脹壓力增大。外部失衡問題是以美國為(wei) 首的發達國家遏製我國等新興(xing) 市場國家經濟發展的政治工具,欲迫使新興(xing) 市場國家被動接受結構調整,為(wei) 發達國家經濟複蘇“埋單”。
李勇稱,“發達國家滯、新興(xing) 國家脹”的兩(liang) 極格局可能進一步分化,“量化寬鬆”和“財政緊縮”將成為(wei) 發達經濟體(ti) 的年度主題,“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則可能成為(wei) 新興(xing) 經濟體(ti) 的年度特征。
其指出,美國試圖用“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但可能難有大的作為(wei) ,反而會(hui) 增大美元貶值壓力,直接影響全球流動性狀況,給全球經濟帶來係統性風險。
歐洲主權債(zhai) 務危機的根源是歐盟內(nei) 在的製度缺陷,預計短期內(nei) 難以得到有效解決(jue) ,歐元區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不統一是歐債(zhai) 危機暴露出的核心矛盾。成員國的“高福利”等問題是引發歐債(zhai) 危機的社會(hui) 原因,歐債(zhai) 危機仍繼續蔓延和惡化。
李勇表示,新興(xing) 經濟體(ti) 的國際經濟和政治地位不斷上升,但是其經濟複蘇進程將麵臨(lin) 發達國家的製約。2009年,按購買(mai) 力平價(jia) 測算,新興(xing) 經濟體(ti) 占全球GDP的份額上升至52%,首次超越發達經濟體(ti) ,並且取代發達經濟體(ti) 成為(wei) 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發達國家主導了全球貨幣發行和經濟結構調整,給新興(xing) 經濟體(ti) 的長期穩健發展帶來挑戰。
首先,發達經濟體(ti) 為(wei) 自身利益超發貨幣,使新興(xing) 經濟體(ti) 被迫承受資產(chan) 泡沫和通脹壓力。其次,發達經濟體(ti) 為(wei) 擴大出口要求糾正外部失衡,使新興(xing) 經濟體(ti) 麵臨(lin) 被動調整的巨大壓力。以美國為(wei) 首的發達國家為(wei) 擴大本國外需,意圖將國際金融危機歸咎於(yu) 所謂的“由出口導向型國家主導的外部經濟失衡”,迫使以出口為(wei) 導向的新興(xing) 市場國家被動接受結構調整,為(wei) 發達國家經濟複蘇“埋單”。
李勇表示,發達國家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給我國帶來較大的資產(chan) 泡沫風險和通脹壓力。在全球經濟呈現“發達國家滯,新興(xing) 國家脹”的兩(liang) 極格局下,國際熱錢勢必向以我國為(wei) 首的新興(xing) 經濟體(ti) 積聚,給我國帶來資產(chan) 泡沫風險、輸入性通貨膨脹等。而美元和歐元的“輪番”貶值,給我國出口增長和外儲(chu) 管理帶來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