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行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儲(chu) 戶問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當前物價(jia) 、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鎮居民傾(qing) 向於(yu) 儲(chu) 蓄,14.2%的人傾(qing) 向於(yu) 更多消費,居民消費意願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在較大程度上決(jue) 定居民的消費行為(wei) ,消費意願不強意味著未來消費走勢不容樂(le) 觀。
居民消費意願與(yu) 消費行為(wei) 趨向保守
1、居民收入與(yu) 支出增長水平基本相當,居民結餘(yu) 購買(mai) 力並不多。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6-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7%,而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實際增長8.2%,相差1.5個(ge) 百分點;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年均增長8.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實際增長7.8%,相差1.1個(ge) 百分點。
數據顯示,居民收支相抵後,結餘(yu) 購買(mai) 力並不強。盡管目前城鄉(xiang) 居民儲(chu) 蓄存款餘(yu) 額高達30萬(wan) 億(yi) 元,人均近2萬(wan) 元,但由於(yu) 收入差距過大決(jue) 定了儲(chu) 蓄結構分布極不均勻,少數高收入群體(ti) 占據了大部分的財富,因此對居民儲(chu) 蓄餘(yu) 額應有一個(ge) 客觀的判斷。
由於(yu) 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長落後於(yu) 經濟增長,加上受城鄉(xiang) 二元經濟結構的製約,勞動力價(jia) 值長期被扭曲,在預期收入不確定和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不健全的情況下,老百姓收入底子薄並且伴有後顧之憂,形成了“沒錢花、有錢也不敢花”的現象。
2、受通脹預期增強的壓力影響,多數居民消費心理及行為(wei) 發生了較大變化。
持續的物價(jia) 上漲不但影響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消費的提升,致使多數居民消費更趨於(yu) 謹慎,對價(jia) 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費者又回歸到捂緊錢包、精打細算過日子,持幣待購行為(wei) 較為(wei) 明顯。加之近幾年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群體(ti) ,消費分化日益顯著。
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即一部分消費者循規傳(chuan) 統,消費以實用為(wei) 主,講求節約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則取向新潮,講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通脹對這一群體(ti) 沒有產(chan) 生影響。
對於(yu) 普通百姓而言,通脹可能意味著其財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縮水,因此,當通脹來臨(lin) 或即將來臨(lin) ,人們(men) 會(hui) 改變自己的投資和消費行為(wei) ,盡可能多地增加儲(chu) 蓄而減少即期消費。
為(wei) 了減少收入降低帶來的壓力,人們(men) 外出餐飲、娛樂(le) 、旅遊的比重會(hui) 降低,從(cong) 而影響到這些行業(ye) 的營業(ye) 收入。收入預期下降會(hui) 導致人們(men) 在購買(mai) 商品時更加小心謹慎,注重商品性價(jia) 比的比重上升,對產(chan) 品實惠的重視程度上升,中低端貨物與(yu) 服務更受市場的歡迎。消費者回歸現實,品牌消費會(hui) 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價(jia) 意義(yi) 降低,趨優(you) 消費大大降低。
3、居高不下的房價(jia) 使多數居民捂緊錢包過日子。
盡管國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調控房價(jia) 政策和措施,但房價(jia) 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據央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6.9%的居民認為(wei) 物價(jia) “高,難以接受”;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仍顯謹慎,更為(wei) 重要的一點是對當前房價(jia) 水平,74.4%的居民認為(wei) “過高,難以接受”,是僅(jin) 低於(yu) 上年末(75.5%)的第二高值。
由於(yu) 房價(jia) 居高不下,仍呈不斷攀升之勢,一方麵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預期,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wei) ;另一方麵,房價(jia) 的持續增高嚴(yan) 重壓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麵的消費,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釋放,成為(wei) 製約消費擴張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價(jia) 阻礙居民消費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國城鄉(xiang) 居民正處於(yu) 向更高層次的消費升級中,而在這一過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於(yu) 消費擴張的障礙,而目前高房價(jia) 至少會(hui) 在兩(liang) 個(ge) 方麵抑製消費的快速增長,一是高房價(jia) 讓許多人淪為(wei) 房奴,在沉重的房貸壓力下,對這部分家庭的未來消費產(chan) 生巨大的擠出效應。
例如,大部分收入將用於(yu) 房貸月供,這不僅(jin) 會(hui) 導致一般住房消費者的日常消費全麵萎縮,而且還會(hui) 影響到他們(men) 的人力資本提升,最終將導致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費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價(jia) 改變了人們(men) 的預期,增加了預防性儲(chu) 蓄需求,使多數人不敢消費、謹慎消費。房價(jia) 的過度上漲,導致眾(zhong) 多中低收入階層,在城市住宅資源方麵,逐漸邊緣化,隻能望房興(xing) 歎。不少地方的房價(jia) 大大偏離民眾(zhong) 的實際購買(mai) 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價(jia) 使促消費的政策效應受到一定影響。近些年國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擴內(nei) 需、促消費的政策,如家電下鄉(xiang) 、以舊換新等措施,但由於(yu) 高房價(jia) 使得不少居民緊縮腰包,要麽(me) 還房貸,要麽(me) 攢錢準備買(mai) 房,無法顧及眾(zhong) 多的優(you) 惠政策。過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顯擠出了工薪階層的消費需求,絕大多數購房者紛紛削減了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這削弱了我國刺激內(nei) 需的政策效果,成為(wei)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障礙。
4、投資渠道狹窄使剩餘(yu) 購買(mai) 力隻能流向儲(chu) 蓄。
目前我國投資渠道狹窄和投資工具的匱乏,使得能滿足居民投資的金融產(chan) 品仍顯不足,老百姓找不到合適的理財工具,無法獲取較多的財產(chan) 性收入,有錢不願花,於(yu) 是儲(chu) 蓄成了最安全的資金去處。
多管齊下提振百姓消費信心
第一,要努力管理好通脹預期。當前需要警惕通脹預期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以及房價(jia) 上漲對其他消費的擠出效應。要控製好物價(jia) ,注重合理傳(chuan) 導老百姓的消費預期,要發展生產(chan) ,特別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以保障供給保障糧棉油等基本產(chan) 品的供給;加強流通,特別是要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這個(ge) 薄弱環節,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場;要加大政府補貼力度,繼續增加政府用於(yu) 改善和擴大消費的支出,增加對城鎮低收入居民和農(nong) 民的補貼。尤其是對於(yu) 一些低保、生活困難的群眾(zhong) 增加臨(lin) 時補貼,提高補助標準。
第二,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主要是要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qing) 斜,從(cong) 藏富於(yu) 國轉為(wei) 還富於(yu) 民,尤其要增強低收入群眾(zhong) 的消費能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公平,讓人力資本得到充分體(ti) 現,讓長期被扭曲的勞動力價(jia) 值回歸本位。增強低收入群眾(zhong) 的消費能力,這就要求著力提高低收入群眾(zhong) 的收入,有收入保證才能形成消費能力,消費意願才能轉化為(wei) 現實的消費需求。
第三,要繼續調控房價(jia) 。要繼續控製貨幣的流動性,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手段來調節市場需求;要加強地方政府的責任,無論是物價(jia) 和房價(jia) ,地方都要切實負起責任來。要堅持“米袋子”省長負責製、“菜籃子”市長負責製,房價(jia) 也由地方來負主要責任。
第四,完善社會(hui) 保障機製,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重點要在教育、醫療、養(yang) 老和住房等方麵出台相關(guan) 配套政策以完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努力使全體(ti) 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這樣可以穩定人們(men) 的心理預期,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和消費傾(qing) 向。特別是要關(guan) 心和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項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落實,減少居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增強消費信心。
總之,要提高居民消費意願,提振百姓消費信心,必須多管齊下,需要從(cong) 提高收入、完善消費環境、減稅減負、降低房價(jia) 、提高社會(hui) 保障水平等多方麵努力,才能使消費對經濟的驅動力變得更強大。
在麵臨(lin) 眾(zhong) 多不確定與(yu) 不穩定因素的形勢下,消費無疑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較快發展的重要引擎,但消費不同於(yu) 投資,它是一種個(ge) 人的行為(wei) ,消費驅動力的強弱要受到物價(jia) 水平、消費意願、消費信心、消費環境、社會(hui) 保障程度、自然等眾(zhong) 多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