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關(guan) 於(yu) 梧桐樹的事吧?今天接的電話都是問這個(ge) 的。”《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剛表明身份,電話那頭的南京市城管局宣傳(chuan) 處處長徐少林便如此笑道。
近日,黃健翔等多位社會(hui) 名流通過微博發動的“拯救南京梧桐樹”活動,將南京因修建地鐵將大梧桐樹“砍頭”移植事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微博救樹行動
因為(wei) 地鐵3號線、10號線的建設,南京將遷移1000餘(yu) 棵行道樹,其中地鐵3號線沿線約有200棵為(wei) 法國梧桐(懸鈴木),其中部分梧桐的樹齡達到了60年。
作為(wei) 南京的城市形象符號之一,高大的梧桐樹承載著諸多曆史、人文乃至感情內(nei) 涵。
3月9日,南京市太平北路沿線的40多棵法國梧桐開始遷移。有網友將南京太平北路此前綠樹成蔭的圖片配以梧桐被“砍頭”後等待裝車的圖片,在微博上轉發給了著名主持人、“老南京”黃健翔。此後,黃健翔在微博上發帖呼籲拯救,並專(zhuan) 門組建了一個(ge) 拯救梧桐樹的微博活動。
黃健翔此次“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主持人孟非、導演陸川、媒體(ti) 人李承鵬等眾(zhong) 多社會(hui) 知名人士也紛紛跟進呼籲,由此引發了大量的關(guan) 注和回帖支持。要知道,僅(jin) 黃健翔一個(ge) 人的微博粉絲(si) 數量就超過了400萬(wan) ,影響力可想而知。
對此,負責公共綠化的南京城管局回應稱,南京市綠化部門一直在與(yu) 地鐵方交涉和協調,努力把地鐵出站口建設項目移樹數量降到最低。南京市政府方麵則稱,將“采取一切措施做好行道樹的保護和施工後的綠化恢複工作”。
“去年8月,我們(men) 接到地鐵部門的工作函,要求為(wei) 地鐵3號線、10號線遷移2600多棵行道樹。”市城管局綠化管理處處長李銘在微博上表示,經各方協調,通過改變、優(you) 化施工方案,將這一數量減少到了1100棵。
不過有當地媒體(ti) 記者調查後指出,2006年建設地鐵麵上號線時遷移的190棵梧桐樹,其中一半種植在南京白下區園林綠化管理所的苗圃裏,83棵樹中有68棵死亡。最大的一棵死亡梧桐樹,粗280厘米,80年樹齡。而當年移樹的時候,南京市園林局的承諾是80%存活,實際情況則是80%死亡。
城市建設呼喚新思維
“為(wei) 什麽(me) 挪梧桐樹會(hui) 形成這麽(me) 大影響?因為(wei) 南京是個(ge) 有特色、有價(jia) 值的地方,這件事可以給我們(men) 重要的啟示。”複旦大學曆史係、旅遊係教授顧曉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多年來,南京在城市建設與(yu) 人文遺跡的關(guan) 係處理上飽受詬病。數年前的地鐵2號線建設遷移老梧桐樹,亞(ya) 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慰安所”——南京利濟巷2號拆遷,以及滿載六朝、宋代遺跡的南京老城南拆遷等諸多事件,都曾經引發巨大的爭(zheng) 議。
作為(wei) 世博會(hui) 中國館、上海中心等諸多重大建築的設計方案評委,顧曉鳴對城市化、建築與(yu) 曆史文化遺存的關(guan) 係有著獨到見解。他指出,應該從(cong) 方法論的角度,對城市建設形成新的方法係統,例如引入曆史人文的估值、加上建築倫(lun) 理學維度等。
“地鐵是科學理性和經濟理性的產(chan) 物,象征人類的經濟能力,經濟價(jia) 值可以計算得出來。人文曆史遺跡、自然風光景色到底值多少錢?用什麽(me) 方法來計算?”顧曉鳴說,思路要拓寬,要用經濟加文化的統一視角,把兩(liang) 本大賬一起算,“不能隻算新建築帶來的經濟價(jia) 值,還要扣除曆史遺跡消失所帶來的損失。挖掉的樹木、失去的美麗(li) 景色,價(jia) 值要算進去,就像綠色GDP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