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yang) 老基金的管理體(ti) 製方麵,張展新建議,既不能套用行政事業(ye) 單位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商業(ye) 機構的模式,應當把養(yang) 老基金的投資管理職能和行政管理職能分離開來,賦予專(zhuan) 門管理機構投資管理職責和獨立的投資決(jue) 策權,實現投資管理的專(zhuan) 業(ye) 化和市場化,提高基金管理效率。此外,還要強化養(yang) 老基金投資管理的透明度,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監督。
北京市朝陽區居民王大媽最近去銀行取養(yang) 老金時發現,今年每個(ge) 月的養(yang) 老金比去年增加了200多元。“現在每個(ge) 月養(yang) 老金將近2000元了,比剛退休那會(hui) 兒(er) 翻了一倍多!”不過,高興(xing) 之餘(yu) ,王大媽也覺得有一絲(si) 遺憾:“雖然養(yang) 老金年年漲,但物價(jia) 也在漲,養(yang) 老金上漲的好處被物價(jia) 給抵銷了不少。”
自200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六年七次提高基本養(yang) 老金。目前,全國有企業(ye) 退休人員逾5000萬(wan) ,月人均養(yang) 老金超過1320元。盡管這一水平離百姓的預期還有距離,但也來之不易。近日,一則消息引起廣泛關(guan) 注:作為(wei) 發達地區的上海,退休金卻是收不抵支,財政每年要拿出100多億(yi) 元進行補貼。在我國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的今天,如何建立養(yang) 老金資金來源增長的長效機製,已是難以回避的話題。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所社會(hui) 保障研究室主任張展新說,上海是新中國曆史上重要的工業(ye) 基地,企業(ye) 退休職工較多,養(yang) 老金的收支矛盾突出。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社保資金缺口和個(ge) 人養(yang) 老賬戶空轉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在城鎮相繼建立了養(yang) 老、醫療、失業(ye) 、工傷(shang) 、生育保險製度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2005年,國家進一步明確職工按工資8%繳費建立養(yang) 老保險個(ge) 人賬戶,企業(ye) (雇主)按工資20%繳費建立社會(hui) 統籌賬戶。但是,由於(yu) 此前我國實行的是企業(ye) 保險製度,養(yang) 老保險沒有資金積累,為(wei) 了確保當期養(yang) 老金發放,不得不動用應當留作積累的個(ge) 人賬戶基金。有些地方即使將個(ge) 人賬戶基金全部用於(yu) 當期支付,年度養(yang) 老金收支也還是存在缺口。
專(zhuan) 家表示,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一般包括社會(hui) 保險、社會(hui) 救助和社會(hui) 福利等,這其中,最為(wei) 複雜和至關(guan) 重要的是養(yang) 老保險。到本世紀30年代,我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期,養(yang) 老金收支缺口將比現在更大。為(wei) 此,要進一步擴大社會(hui) 保障基金的規模,以滿足人口老齡化高峰期部分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的需要。
清華大學就業(ye) 與(yu) 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wei) ,構建完善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主要是錢的問題。一般而言,社保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征稅、繳費和個(ge) 人儲(chu) 蓄。而且,不同的社會(hui) 保障,對於(yu) 資金來源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比如,養(yang) 老是一個(ge) 長期計劃,醫療風險是突發性的,失業(ye) 風險則是周期性發生的,對此都應該有相應的製度安排。
把社保籌資渠道拓寬
如何彌補社保資金的缺口?有專(zhuan) 家建議,把國企紅利和淨資產(chan) 增量的適當部分,以社保預算基金的方式集中起來,每年可以籌措數千億(yi) 元的資金。這樣就可以在國有企業(ye) 保值增值的基礎上,為(wei) 社保基金提供重要支持,也可以更好地體(ti) 現國有企業(ye) 和國有資本在新形勢下對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所承擔的職責。
對此,張展新認為(wei) ,在現實條件下,用國企利潤反哺民眾(zhong) 是一個(ge) 可行的選擇。此外,擴大繳費人群範圍,將更多農(nong) 民工納入社保體(ti) 係;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實行男女退休同齡等方法來縮小社保資金缺口,也仍有空間。
專(zhuan) 家建議,應借鑒其他國家的多支柱社保體(ti) 係,以實現社會(hui) 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以養(yang) 老體(ti) 係為(wei) 例,第一支柱的公共養(yang) 老金采用現收現付製,政府承擔基本養(yang) 老保障的老齡化風險和基金投資風險,確保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第二支柱的補充養(yang) 老金采用積累製,個(ge) 人承擔老齡化風險和基金投資風險;第三支柱的個(ge) 人養(yang) 老儲(chu) 蓄有多種靈活方式,比如在投資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承接老齡化風險。多支柱體(ti) 係將風險分散到政府、企業(ye) 、家庭等多個(ge) 主體(ti) ,不僅(jin) 可以減輕國家負擔,也能增強保障體(ti) 係的抗風險能力。
做大社保儲(chu) 備基金的規模,是社保體(ti) 係的重要一環。已成立10年多的全國社會(hui) 保障基金,是由中央政府籌集的全國社會(hui) 保障儲(chu) 備基金,主要用於(yu) 彌補我國人口老齡化時期養(yang) 老金收支不足。10年來,全國社保基金的籌資渠道也在不斷拓寬,最初的資金來源是中央財政預算撥款,此後部分彩票公益金劃撥給社保基金會(hui) 。2009年6月,經國家批準,將上市公司國有股的10%劃歸全國社保基金轉持。據國資委近日發布的數據,“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ye) 已減(轉)持83.94億(yi) 股國有股給社保基金會(hui) ,發行市值達589億(yi) 元。
全國社保基金會(hui) 有關(guan) 負責人此前曾表示,在鞏固現有籌資渠道,並逐步增強投資力度的基礎上,積極開辟其他基金來源,使基金來源規範化和製度化。爭(zheng) 取到2015年,全國社保基金規模超過1.5萬(wan) 億(yi) 元。
管好老百姓的“保命錢”
2月底,全國社會(hui) 保障基金拿出30億(yi) 元信托貸款,投資南京市的4個(ge) 保障性住房項目的建設,可為(wei) 南京市提供8萬(wan) 套保障性住房。據了解,信托貸款是一種收益率較高的固定收益類金融產(chan) 品,有利於(yu)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這次南京保障房信托貸款項目,是全國社保基金以信托產(chan) 品形式投資保障性住房在國內(nei) 的第一單。
巨額社保資金如何管理,如何實現保值增值,是社保體(ti) 係的又一重要環節。楊燕綏說,適當的社保資金投資具有克服通脹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雙重功能。假設通脹率在4%以內(nei) ,投資收益率達到4%以上才能保值,達到6%以上才算增值。當然,由於(yu) 社保資金的性質,也不能為(wei) 追求過高收益去冒過大風險。
我國養(yang) 老金主要有三筆錢,首先是集中到各省的城鎮職工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金。2009年底,這筆資金累計結存約1.3萬(wan) 億(yi) 元。由於(yu) 該項基金隻能存入銀行和購買(mai) 國債(zhai) ,因而投資收益率低於(yu) 現在通貨膨脹率。有人測算,以目前的通脹率計算,這些基金每年都會(hui) “縮水”幾十億(yi) 元。
作為(wei) 儲(chu) 備基金的全國社會(hui) 保障基金,投資渠道則“寬闊”了許多。目前,全國社保基金已從(cong) 建立初期主要投資銀行存款和國債(zhai) ,逐步擴展到投資固定收益產(chan) 品、股票和實業(ye) 投資三大類,投資範圍基本涵蓋了養(yang) 老金通常可投產(chan) 品。成立10年間,全國社保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9.8%,超過同期年均通脹率7.7個(ge) 百分點。
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個(ge) 人賬戶累計結餘(yu) 可達7萬(wan) 多億(yi) 元人民幣,加上中央養(yang) 老儲(chu) 備基金,共計可達到10萬(wan) 多億(yi) 元。如何讓這些巨額基金保值增值,是一個(ge) 重要的研究課題。
楊燕綏說,對社保資金尤其是對長期增值的養(yang) 老金的管理,離不開一個(ge) 成熟穩定的資本市場。據悉,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全球養(yang) 老基金規模從(cong) 31.4萬(wan) 億(yi) 美元大幅縮水到25萬(wan) 億(yi) 美元。養(yang) 老基金規模最大的幾個(ge) 國家,在金融危機期間的養(yang) 老基金損失最為(wei) 嚴(yan) 重。一些國家的公共養(yang) 老基金籌資率也大幅度下降,嚴(yan) 重影響養(yang) 老保障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金融危機對於(yu) 養(yang) 老金投資管理的一個(ge) 重要啟示是,應適當控製養(yang) 老金投資股票的比例。總體(ti) 而言,在危機中,凡投資股票和債(zhai) 券比例過大的,資產(chan) 縮水幅度最大,反之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