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中國興起幸福指數熱

從(cong) 中央到地方對民生建設的重視和強調,有助於(yu) 為(wei) 日漸強烈的追求幸福潮流提供良好的客觀基礎。從(cong) 已有的發展來看,當前社會(hui) 輿論對“幸福指數”熱的冷思考中,對民生建設的重視會(hui) 得到較多的回應,也會(hui) 為(wei) 加強民生建設提供來自“幸福建設”的動力。

中國興(xing) 起“幸福指數”熱

兩(liang) 會(hui) 期間,“幸福指數”再次成為(wei) 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焦點。實際上,“GDP減速,幸福提速”在中國已成燎原之勢,在各地已經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幸福”處處可見。

新近公布的北京的“十二五”規劃要求“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廣東(dong) 則在各省市中率先提出“建設幸福廣東(dong) ”,並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wei) 建設幸福廣東(dong) 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慶則提出到2015年“農(nong) 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鎮居民收入增長75%”,並率先將衡量社會(hui) 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的調控寫(xie) 入規劃,並宣示要成為(wei) “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其他地區類似“幸福”承諾更是層出不窮。

在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的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與(yu) 網民交流時將“幸福”解讀為(wei) “讓人們(men) 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其實,早在2006年,國家統計局就曾表態將把“幸福指數”和“社會(hui) 和諧指數”納為(wei) 新的統計內(nei) 容。同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說中也明確提出“關(guan) 注人的價(jia) 值、權益和自由,關(guan) 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與(yu) 幸福指數”。從(cong) 2009年底開始,由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吳曉靈領導的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已經致力於(yu) “中國人幸福觀調查”。

“幸福指數”大熱是中國社會(hui) 急需轉型的表現,是人民與(yu) 時代的要求。在過去的30多年裏,中國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標是追求GDP經濟總量的增長,這已經階段性地獲得成功,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由中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但是,過於(yu) 強調GDP的發展模式積累了過多的挑戰,包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與(yu) 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經濟增長與(yu) 收入分配問題、經濟與(yu) 社會(hui) 協調發展問題。

貧富差距拉大、生存環境惡化以及通貨膨脹、樓價(jia) 過高、社會(hui) 保障缺失等已經成為(wei) 中國人的集體(ti) 焦慮,發展方式的轉型迫在眉睫。以收入為(wei) 例,中國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6-2006年期間下降了大約10個(ge) 百分點,城鄉(xiang) 差距和居民內(nei) 部的貧富差距仍趨於(yu) 擴大,通貨膨脹加劇了這一趨勢。在民生領域,讀書(shu) 貴、看病難、房價(jia) 高已成社會(hui) 頑疾,食品安全、環境惡化、貪汙腐敗等問題也仍然較為(wei) 嚴(yan) 重。因此,如何增進人民福利,恢複社會(hui) 公正,要求政府工作以人為(wei) 本而不再是GDP增量成為(wei) 時代要求。為(wei) 了能將這一目標量化而被政府貫徹執行與(yu) 考核,就需要一個(ge) 地位與(yu) GDP類似的“幸福指數”,來推動發展方式的轉型。

熱潮中的冷思考

“幸福指數”需要重視對影響幸福感的客觀基礎的評估。大部分中國人仍然處於(yu) 對經濟增長比較敏感的階段,因為(wei) 人均GDP水平不能反映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更不能反映日益拉大的貧富差別,加之日益上漲的物價(jia) ,中國人的幸福與(yu) 收入增長仍然高度相關(guan) 。與(yu) 此同時,中國社會(hui) 分配不公、福利保障不足、環境惡化以及通貨膨脹等,民眾(zhong) 處於(yu) 對收入與(yu) 福利、環境等客觀物質條件依舊渴求的階段。因此,即使東(dong) 部沿海地區一部分人主觀幸福進入對收入增長不敏感的階段,但大部分人仍然謀求生存的安全與(yu) 穩定。在中國,“民生指數”這樣的基礎性客觀標準仍然重要,仍然有現實意義(yi) ;“幸福指數”比較強調主觀評估,但仍然可以將有關(guan) 民生建設的指標作為(wei) 核心部分。

現在“幸福指數”和“幸福”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熱度很高的詞,但是,相當多的人仍然不清楚什麽(me) 是“幸福指數”,甚至連“幸福”是什麽(me) 也沒有搞懂。畢竟中國這種發展中的經濟體(ti) 所處的特殊的轉型期與(yu) 西方國家截然不同,“幸福指數”包含哪些指標需要結合國情加以研究。如果沒有反映國情的指標體(ti) 係,比較容易流於(yu) 無的放矢、空喊口號。

需要注意的是,與(yu) “GDP至上”一樣,現在也有一種將GDP與(yu) 幸福指數對立的傾(qing) 向,似乎隻有GDP增速下降才會(hui) 有更多的幸福,這種非此即彼的觀點是不理性。應該看到,中國相當一部分人的主觀幸福對經濟增長仍很敏感,他們(men) 需要增加收入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並非GDP增速降低了,幸福就上升了。人們(men) 渴望“幸福”是因為(wei) 政府在社會(hui) 分配、環境保護、物價(jia) 穩定、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存在職能缺失,這些目標與(yu) 經濟增長應該在政府施政中居於(yu) 同等的位置,而不是忽略。

也有不少論者認為(wei) ,對於(yu) “幸福指數”的“崇拜”,會(hui) 因為(wei) 政府過於(yu) 重視社會(hui) 公正,更加幹預市場而強化自己的權力,忽視對行政權力(如腐敗、尋租等)的製約以及創造人人平等的環境,這樣可能出現改革的停滯或倒退。比如,收入分配改革不是簡單的增加補貼或者減少個(ge) 稅,而給人公平的機會(hui) 才是最大的公正,但中國既存在戶籍歧視,也有特權存在;又如,給企業(ye) 公平的市場準入才會(hui) 擴大社會(hui) 投資水平,促進就業(ye) 。

民生建設有望為(wei) 追求幸福提供基礎

民生建設是近年中國發展的一個(ge) 核心詞,今年兩(liang) 會(hui) 這種趨勢尤其明顯。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兩(liang) 會(hui) 代表的討論,都可以看出民生建設是代表們(men) 最關(guan) 心的問題,也是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最為(wei) 重視的問題之一。在重民生建設的政治潮流中討論“幸福中國”或者幸福區域建設,有意思的地方是,幸福區域建設很難回避民生建設,而且往往必須以民生建設作為(wei) 其中的核心內(nei) 容。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hui) 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點,比如千方百計擴大就業(ye)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guan) 係、加快健全覆蓋城鄉(xiang) 居民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產(chan) 市場調控、推進醫藥衛生事業(ye) 改革發展等方麵,無一不涉及目前社會(hui) 最關(guan) 心的民生問題。廣東(dong) 和重慶是目前在幸福區域建設方麵最受輿論關(guan) 注的兩(liang) 個(ge) 地方,這兩(liang) 個(ge) 地方的代表在兩(liang) 會(hui) 談及幸福感,不約而同地強調民生建設,而且重點強調的民生問題也比較接近。

廣東(dong) 省長黃華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dong) 高度重視改善民生,把“富民”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將采取五條主要措施為(wei) “建設幸福廣東(dong) ”開好頭、起好步。其中包括多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崗位;健全城鄉(xiang) 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紮實推進扶貧開發的“雙到”工作,推進產(chan) 業(ye) 、科技、醫療、旅遊、勞動力轉移等專(zhuan) 項扶貧工作;集中力量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辦好事,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發放價(jia) 格補貼,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等。黃華華說,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承諾要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為(wei) 此省財政將投入352億(yi) 元。

重慶市委書(shu) 記薄熙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則認為(wei) ,重慶雖地處西部,經濟條件遠不如東(dong) 部沿海,但同樣可以讓人民群眾(zhong) 有幸福感,甚至做得更好,因為(wei) 幸福感並不完全是由“經濟發達”所決(jue) 定的。隻要能真正讓千家萬(wan) 戶感覺到,我們(men) 走的是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隻要讓更多市民感知,社會(hui) 是安全的,是有公平正義(yi) 的,黨(dang) 和政府是真心實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隻要讓大眾(zhong) 信服,反腐敗是堅決(jue) 的,對壞分子是嚴(yan) 懲不貸的,他們(men) 就會(hui) 有更多的幸福感。

薄熙來還認為(wei) ,幸福感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固然與(yu) 住房、醫療、社會(hui) 保險、子女教育、就業(ye) 狀況等物質因素密切相關(guan) ,並以此為(wei) 基礎,但同時也有對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需求,有對整個(ge) 社會(hui) 精神狀態的感覺。幸福感既有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又有對未來的預期和憧憬。比如上世紀50年代,盡管當時中國還很窮,但絕大多數人內(nei) 心一片光明,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那時的人同樣具有強烈的幸福感。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