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企業(ye) 跨境收購的失敗率(指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拒絕或聽任其過期失效的比率)為(wei) 全球最高,達到12%;2010年,這一比率降至11%,但仍為(wei) 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公司2010年從(cong) 事海外收購的失敗率僅(jin) 為(wei) 2%和1%。
數據顯示,過去兩(liang) 年,中國企業(ye) 跨境收購失敗率全球最高。知識產(chan) 權專(zhuan) 家指出,未來,西方國家以國家安全為(wei) 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案例還會(hui) 更多,對此,一方麵中國要加強立法和執法;另一方麵要盡快從(cong) 法理上根除跨國公司的超國民待遇。
文/記者 薛鬆
美國對中國企業(ye) 設置三重防線
1.“反傾(qing) 銷”和“反補貼”手段。
主要針對一般商品,通過“反不正當競爭(zheng) ”的法律和“反傾(qing) 銷”、“反補貼”方式,針對中國企業(ye) 輸送到美國市場的低端產(chan) 品,以此為(wei) 由進行打壓。類似案例,東(dong) 南沿海很多企業(ye) 都遭遇過。
2.利用知識產(chan) 權手段。
如美國的301條款和337條款。最近幾年,美國擴大“337條款”使用範圍,哪怕隻是懷疑或者有美國企業(ye) 無中生有地舉(ju) 報,美國海關(guan) 就會(hui) 動用337條款,將中國產(chan) 品扣留在美國海關(guan) ,製止中國產(chan) 品進入美國市場,進而封殺中國企業(ye) 。
3.利用國家安全審查手段。
在“337條款”無法生效的情況下,將外國投資委員會(hui) (CIFUS)審查作為(wei) 新的幹涉手段。比如華為(wei) 和三葉的貿易案例,其本質是華為(wei) 避開了“337條款”,通過直接在美國投資,而美國政府采取此手段繼續阻撓華為(wei) 進入美國市場。
日前,華為(wei) 在起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侵權的訴訟中獲得初步勝利,令業(ye) 界鼓舞。但一個(ge) 無法掩蓋的事實是:近幾年,以華為(wei) 為(wei) 代表的中國企業(ye) 在走出去時屢屢受阻,特別是一些涉及高科技和能源的並購案,中國企業(ye) 大多數失敗而歸,也令國人困惑。
華為(wei) 並購再失意
就在幾天前,華為(wei) 公司迫於(yu) 壓力,放棄了對美國三葉公司(3Leaf)的收購,這也是華為(wei) 公司近年來受阻的多起跨境並購案之一,這也是在“337條款”無法生效的情況下,美國將外國投資委員會(hui) (CIFUS)審查作為(wei) 新的幹涉手段。而有數據顯示,過去兩(liang) 年,中國企業(ye) 跨境收購失敗率全球最高。
原因何在?昨日,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知識產(chan) 權律師謝明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wei) ,由於(yu) 擔憂中國的崛起,近年來,美國對中國企業(ye) 在美並購設置了多重防線,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在傳(chuan) 統手段無法奏效的情況下,已上升到采取“國家安全審查”手段來打壓中國企業(ye) ,這也成為(wei) 貿易保護主義(yi) 的又一個(ge) 動向。
謝明敦說,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hui) 要求華為(wei) 撤銷購買(mai) 美國小型科技公司專(zhuan) 利和產(chan) 品,以及最近摩托羅拉有可能會(hui) 將華為(wei) 的專(zhuan) 利技術出售給諾基亞(ya) 西門子,表麵上這兩(liang) 件事是法律層麵的問題,背後反映的是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美兩(liang) 個(ge) 國家在高科技產(chan) 業(ye) 利益上的博弈,核心還是在於(yu) 產(chan) 業(ye) 利益,而非單獨的企業(ye) 權益。
境外壁壘可能增多
他認為(wei) ,像華為(wei) 收購三葉公司失敗的情況還會(hui) 出現,因為(wei)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ye) 的防範和打壓不會(hui) 改變,不要期望用一兩(liang) 樁收購就能敲開美國的大門。隨著中國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中國企業(ye) 麵臨(lin) 的這些非經貿性的壁壘可能會(hui) 越來越多。
中國企業(ye) 跨國並購失敗案例
2005年,中海油以185億(yi) 美元的價(jia) 格大手筆展開收購美國優(you) 尼科石油公司,在與(yu) 雪鐵龍公司拉鋸戰、美國政府幹預等情況下,最後撤回收購。
2007年,華為(wei) 和美國貝恩資本試圖以22億(yi) 美元聯手收購3Com公司,但因美方擔憂國家安全而流產(chan) 。
2009年,中鋁與(yu) 澳大利亞(ya) 力拓的195億(yi) 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
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
2010年,中海油聯合加納國家石油公司出價(jia) 50億(yi) 美元,競購加納Jubilee油田23.5%股權交易失敗。
2010年,中化集團與(yu) 新加坡淡馬錫聯手用約500億(yi) 美元收購加拿大鉀肥的計劃失敗。
2010年,華為(wei) 競購摩托羅拉業(ye) 務失敗,被諾基亞(ya) 西門子公司以低於(yu) 華為(wei) 報價(jia) 的12億(yi) 美元收購成功。
專(zhuan) 家建議
根除跨國公司的超國民待遇
2010年我國企業(ye) 在海外投資達到590億(yi) 美元,其中40%通過並購實現,但我國企業(ye) 在海外並購也遭遇過一些國家以所謂影響國家安全為(wei) 由的抵製。專(zhuan) 家認為(wei) ,中國應從(cong) 屢屢受阻中吸取教訓,前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謝明敦建議,一方麵,中國在國內(nei) 的法律尤其是知識產(chan) 權方麵,要加強立法和執法,並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和自主創新力度,不要讓西方國家肆意尋找借口。另一方麵盡快從(cong) 法理上根除跨國公司的超國民待遇,對國內(nei) 企業(ye) 和國外企業(ye) ,要公平地動用知識產(chan) 權的法律、反壟斷法和審查製度,尤其是和美國相對應的行業(ye) 和企業(ye) ,例如高科技行業(ye) 的兼並購買(mai) 等方麵,為(wei) 中國企業(ye) 在國外獲得公平待遇創造條件。
還有建議認為(wei) ,中國政府和企業(ye) 需要開展積極的溝通工作,承擔更大的社會(hui) 和環境責任,更合規地在海外投資和並購,化解對方的擔心和抵製。
華為(wei) 公司人士也強調,美國法院對摩托羅拉侵權案件的公正裁決(jue) ,不僅(jin) 是華為(wei) 長期以來與(yu) 美國公司進行廣泛商業(ye) 合作的基礎,並且也使他們(men) 更有信心在未來繼續加大對於(yu) 美國的投資。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