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men) 計劃今年擴充產(chan) 能,招工4000人左右,但現在連2000人都沒招到,還不如以前的工人多,隻能無奈減少今年的生產(chan) 量。”山東(dong) 青島哈達石墨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總說,公司普工的工資已漲到2300元以上,即便如此,今年工廠仍招不滿工,這大大限製了企業(ye) 的生產(chan) 能力。
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各地迎來今年最大的節後返工潮。但中國證券報記者從(cong) 山東(dong) 、珠三角、長三角等地了解到,返工潮並未解決(jue) 當地大量企業(ye) 結構性缺工的矛盾。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在企業(ye) 生產(chan) 複蘇和通脹預期背景下,勞動力短缺現象短期難以解決(jue) 。用工荒倒逼企業(ye) 嚐試以“機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困局。
千方百計搶人
元宵節過後,各地出現節後返工潮,求職人員激增,勞務市場的招工企業(ye) 也迅速增加,但當前勞務市場在總量上還是處於(yu) 一個(ge) 求大於(yu) 供的情況,結構性缺工矛盾突出。很多企業(ye) 年前都已預期到今年用工荒來得比較早,剛過完年就各出奇招,千方百計搶工人。
招工單位需求量大的是製造業(ye) 的普工,漲薪是眾(zhong) 多企業(ye) 祭出的首要法寶。東(dong) 莞長安鎮一家服裝廠廠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很多企業(ye) 等到春節後才提高工資來吸引工人,而他們(men) 企業(ye) 在春節前兩(liang) 三個(ge) 月就已經調高工人工資。員工工資高了,對企業(ye) 信心也高,過了節後他們(men) 更願意回來,而且老員工回到家鄉(xiang) ,還可能帶親(qin) 戚朋友來。
本周將有20多家東(dong) 莞企業(ye) 組團前往河南,從(cong) 鄭州到許昌,隨團帶來的還有3萬(wan) 個(ge) 工作崗位信息。從(cong) 報名的情況來看,普工的平均工資從(cong) 去年的1800元大幅度提升到2500元左右。為(wei) 了能招到員工,企業(ye) 基本都用報銷路費以及提高公司的生活環境和福利待遇,來打動求職者。
多原因造“荒”
為(wei) 何用工如此緊張?從(cong) 表麵看,這與(yu) 外貿需求複蘇、一部分外向型企業(ye) 訂單增加有關(guan) 。東(dong) 莞友訊電子廠廠長龔誌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年前企業(ye) 的訂單就已排到5月份,全負荷生產(chan) 以供應全球客戶。“目前全球電子產(chan) 品正進入一個(ge) 更新換代期,對通訊電子產(chan) 品需求量很大。”他表示,新增訂單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市場,日本的市場份額也會(hui) 有一定增加。
還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用工荒的一個(ge) 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區與(yu) 沿海地區“搶勞力”。從(cong) 沿海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到閩東(dong) 南、浙東(dong) 南等加工製造業(ye) 聚集地區,再到長三角和京津唐地區,直至江西、河南、湖南這樣的勞動力流出區域,“用工荒”和“技工荒”開始蔓延。
安邦集團分析師賀軍(jun) 認為(wei) ,受困於(yu) 目前嚴(yan) 格的戶籍製度、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農(nong) 民工在社保、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麵待遇問題的考慮,相關(guan) 企業(ye) 僅(jin) 僅(jin) 靠加工資很難挽留農(nong) 民工。近兩(liang) 年物價(jia) 的不斷上漲,讓在外務工人員也承受很大的壓力。
另外,內(nei) 地不少省市經濟快速發展、就業(ye) 機會(hui) 增加、薪資待遇提高,使農(nong) 民工紛紛回流返鄉(xiang) 。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快速上升讓一些農(nong) 民切實獲得實惠,二產(chan) 三產(chan) 之間的收入水平漸漸縮小,也令外出打工的農(nong) 民工數量減少。山東(dong) 諸城市徐洞村的老李以前在市裏的造紙廠打工,但今年開春他準備重新務農(nong) 。“我姐夫承包了5畝(mu) 地種黃薑和大蒜,去年薑蒜價(jia) 格很高,一畝(mu) 地就能淨賺一萬(wan) 多塊錢,比出去打工合適,還能顧上家,我準備今年向他學學技術也種薑了。”
倒逼產(chan) 業(ye) 升級
遭遇了嚴(yan) 重的用工荒和成本上升,不少企業(ye) 開始想方設法進行產(chan) 業(ye) 升級,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和技術改造,嚐試以“機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企業(ye) 的“用工荒”困局。
龔誌富表示,像電子產(chan) 品等勞動密集型企業(ye) 可以通過改進設備和流程,“原來我們(men) 一個(ge) 生產(chan) 線是十人一組,現在可以減少到八人一組,雖然工資上漲了,但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可以彌補工資成本的損失。”
不僅(jin) 萬(wan) 人大廠,一些小企業(ye) 也同樣走上改進創新之路。辛大平在東(dong) 莞大朗做了八九年的毛織生意。去年他花費52萬(wan) 元購進十台全自動電腦織機。“原先七八台機器每台都需要一個(ge) 工人,現在這十台機器我一個(ge) 人就可以應付,沒有缺工問題。”他說。
統計顯示,從(cong) 2006年到2010年,在義(yi) 烏(wu) 無縫織造高端機器已從(cong) 當初的數百台增加至8000多台。這些高端機器在提高產(chan) 品品質的同時,也為(wei) 義(yi) 烏(wu) 針織行業(ye) 節省數萬(wan) 工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微博)表示,靠臨(lin) 時性漲工資是不夠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業(ye) 。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用工荒”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增強創新能力,完成產(chan) 業(ye) 升級。
從(cong) 國際經驗來看,“民工荒”也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前奏。如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出現過此現象,當時日本農(nong) 業(ye) 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約50%,產(chan) 業(ye) 工人的短缺使日本製造業(ye) 依靠廉價(jia) 勞動力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為(wei) 此,日本采取推動設備投資擴大、促進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等辦法予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