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過去了一個(ge) 月。政策先行之下,垃圾分類行業(ye) 的玩家、資本開始躁動。企查查數據顯示,在這一個(ge) 月中,注冊(ce) 成立的垃圾分類企業(ye) 達到1004家;上百個(ge) 垃圾分類應用一夜之間上線。
2018年中旬獲得京東(dong) 和峰瑞資本天使輪投資的奧北環保創始人汪劍超和來自北京的垃圾分類公司“愛分類”的總經理徐源鴻都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近日找上門的投資方明顯增多。
另一方麵,也有從(cong) 事垃圾分類的科技企業(ye) 深陷困局。曾被譽為(wei) 資本與(yu) 科技結合的新型垃圾分類回收產(chan) 業(ye) 的樣本小黃狗已出現財務危機,大量欠款無法正常支付。今年2月以來,其在北京部署的不少機器停止使用。8月1日,小黃狗內(nei) 部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公司破產(chan) 重整已被法院受理。目前北京70%機櫃已經恢複運營,有30%將在接下來幾個(ge) 月陸續恢複。
其實,垃圾分類的風口早在2012年吹起,回顧提前布局垃圾分類的科技公司中,有的成為(wei) 典範,預備上市,有的破產(chan) 、停擺,身陷破產(chan) 困局。隨著政策助力,機遇再次擺在眼前,從(cong) 業(ye) 者們(men) 如何看待垃圾分類這門老產(chan) 業(ye) 裏的新商機?科技的參與(yu) 能為(wei) 這門傳(chuan) 統行業(ye) 帶來怎樣的變化?
試水遇困
垃圾分類先行者“小黃狗”破產(chan) 重整
一家主打環保科技的創業(ye) 公司近兩(liang) 年來頻繁引發公眾(zhong) 和投資者的目光,其成長和衰落極為(wei) 迅速。
這家名為(wei) “小黃狗”的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中植係10.5億(yi) 元的A輪融資,隨後又與(yu) 深交所兩(liang) 家上市公司鴻特科技和易事特簽署80億(yi) 元戰略合作協議,引來創業(ye) 板管理部發送關(guan) 注函。2018年7月,小黃狗與(yu) 其一致行動人舉(ju) 牌鴻特科技,合計持股超過5%;12月,收購擁有15家智能分揀中心的“笨哥哥”。
小黃狗的模式是在小區部署設備,通過分類回收,“吃垃圾,返現金”。工商資料顯示,成立於(yu) 2017年8月的小黃狗是派生科技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注冊(ce) 資本為(wei) 1億(yi) 元人民幣。其希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生活垃圾前端的分類回收、中端統一運輸,以及末端處理,並通過返現獎勵的方式激發用戶的參與(yu) 。
在實際運營中,小黃狗選擇了招收加盟商的方式。加盟方以每台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每年500元租金,並交納押金5萬(wan) 元,且10台起預訂的方式加盟。小黃狗與(yu) 加盟商五五分成,其官方給出的一年淨利潤約為(wei) 1.8萬(wan) 到4.0萬(wan) 。根據鴻特科技此前公告的小黃狗采購合同信息推算,一台回收機的成本約在2萬(wan) 以內(nei) 。
2018年4月,小黃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開始投放進入社區。在東(dong) 莞、廣州、深圳等城市率先投放,不到一年的時間,已在全國30個(ge) 城市投放6000多組。與(yu) 傳(chuan) 統垃圾箱不同的是,小黃狗回收機的體(ti) 積龐大,分類也更為(wei) 詳細,對金屬、塑料和玻璃有單獨的存儲(chu) 空間,同時垃圾箱中央配有一塊大的屏幕和用戶互動。
這原本是一個(ge) 資本與(yu) 技術結合的新型垃圾分類回收產(chan) 業(ye) 的樣本故事,但是小黃狗卻忽略了市場的現狀,高估了用戶的參與(yu) 熱情,以及未能形成業(ye) 務流程閉環。
按照小黃狗的招商口徑,每台設備每天可以獲利50元,可實際情況是招商並不理想。據了解,小黃狗“吃垃圾,返現金”的價(jia) 位往往不及普通垃圾回收者給出的價(jia) 格。尤其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紙板、紙殼、報紙等紙類垃圾,與(yu) “市場價(jia) ”差距頗大。其中回收報紙的價(jia) 格甚至不及後者的一半。
有用戶表示,小黃狗回收機中,產(chan) 品金屬、飲料瓶等回收項目總是顯示“已滿”,缺乏維護,感覺不方便。“小黃狗”的使用者告訴記者,剛開始小區部署的時候,還挺興(xing) 奮地參與(yu) ,但隨著時間累積,其所在的小區“小黃狗”已無法使用。
2019年6月6日,派生科技發布《關(guan) 於(yu) 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公告》中就曾提到,“小黃狗”欠各供應商的貨款暫時無法正常支付,且“小黃狗”目前對外應付債(zhai) 務金額較大,如最終無法全部恢複正常經營及支付貨款,可能啟動破產(chan) 重整程序。作為(wei) 壓垮小黃狗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其實際控製人唐軍(jun) 。2019年3月,東(dong) 莞警方披露,團貸網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zhong) 存款案被立案偵(zhen) 查。同為(wei) 團貸網負責人的唐軍(jun) 已主動投案。有分析稱,小黃狗環保項目涉嫌參與(yu) 其關(guan) 聯公司團貸網的資本運作。
8月1日,小黃狗內(nei) 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破產(chan) 重整已被法院受理。目前北京70%機櫃已經恢複運營,有30%將在接下來幾個(ge) 月陸續恢複。小黃狗未來走向如何,能否從(cong) 財務泥潭脫身,值得業(ye) 界持續關(guan) 注。
資本躁動
上海資本現投資熱 北京“收廢品的”互聯網化
7月22日,記者在昌平一家小區見到了愛分類的總經理徐源鴻。
在采訪徐源鴻的過程中,一組投資方團隊正在這個(ge) 小區的愛分類回收站點做調查。據記者了解,該團隊隸屬於(yu) 一家以股權投資著稱的公司。
徐源鴻告訴記者,2017年後,陸續開始有投資者找到他們(men) 想要參與(yu) 財務投資。2019年,上海市政府力推垃圾分類,來自於(yu) 上海的資本在今年開始多起來,已經有十幾家。
2018年中獲得京東(dong) 和峰瑞資本投資的奧北環保創始人汪劍超告訴記者,“《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後,基本一周有三四家投資方找過來。”奧北環保現在主要是利用微信平台向用戶推廣分類知識,在回收環節通過多次循環使用的回收袋以及積分獎勵體(ti) 係鼓勵用戶參與(yu) 分類回收。
1996年,北京市西城區大乘巷的居民就已經開始使用分類桶進行最簡單的垃圾分類。2008年在陸續調研了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分揀中心和產(chan) 業(ye) 園後,徐源鴻決(jue) 定向北京市商委提交一個(ge) 建設綠色分揀中心的可行性報告,推動行業(ye) 升級,從(cong) 而改變人貨分離以及露天回收的狀況。
愛分類的前身是徐源鴻父親(qin) 的公司,早期發家於(yu) 亞(ya) 運村,隨著城市外遷,他們(men) 的業(ye) 務覆蓋了整個(ge) 昌平區,並且獲得了在這一領域的全牌照資質。讓徐源鴻記憶深刻的是,那時候與(yu) 人溝通時,被認為(wei) 隻是“收廢品的”。因為(wei) 早期垃圾回收主要是依靠個(ge) 人經營,隨後由區域鄉(xiang) 親(qin) 組隊,逐步開始體(ti) 係化和企業(ye) 化。
直到2014年,隨著城市環衛係統與(yu) 再生資源係統兩(liang) 網融合,垃圾分類政策開始對產(chan) 業(ye) 逐步覆蓋。2019年新政策出台,這一行業(ye) 一下成了香餑餑。
與(yu) 父親(qin) 的公司不同,掛牌於(yu) 2017年的愛分類更加互聯網化,這得益於(yu) 徐源鴻畢業(ye) 於(yu) 計算機專(zhuan) 業(ye) 的背景。這家脫胎於(yu) 傳(chuan) 統垃圾分類回收企業(ye) 的互聯網公司,正在開發自己的大數據平台。目前該平台能監測垃圾分類的各種數據,同時為(wei) 政府提供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
記者在昌平東(dong) 關(guan) 南裏小區看到,愛分類在該小區設立了一家站點,免費向小區居民發放可承重30公斤至40公斤的專(zhuan) 用垃圾回收袋,當用戶積攢的塑料、玻璃、舊衣物、書(shu) 紙等可回收物裝滿這個(ge) 回收袋後,用微信小程序進行預約,有專(zhuan) 門回收員上門回收。
回收員在預約規定時間內(nei) ,到達居民家中,對垃圾袋中的垃圾進行稱重。並按每公斤0.8元“環保金”的獎勵發放到居民微信環保賬戶裏。居民使用該“環保金”在線下合作便利店和線上商城進行消費。有小區居民告訴記者,一年下來,大概可以拿到價(jia) 值500元人民幣的“環保金”。
愛分類專(zhuan) 用運輸車到達分揀中心後,這些生活垃圾被細分為(wei) 50多個(ge) 種類。僅(jin) 塑料製品就被分為(wei) 十幾種。精細分類好的垃圾分別被運往填埋場、焚燒廠和再生加工廠進行處理或再利用。部分垃圾會(hui) 重新化作塑料、衣物、紙張再度回到循環使用中。
在垃圾分類回收的政策號召下,更多的創業(ye) 公司湧現出來。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7月1日至29日注冊(ce) 成立的企業(ye) 達到1004家,已披露的注冊(ce) 資本從(cong) 1元到3.69億(yi) 元不等。還有更多的個(ge) 人開發者獨立開發了應用程序,試圖分走一杯羹。記者查詢應用商店發現,已有近百個(ge) 垃圾分類應用上線。
巨頭進入
分類垃圾桶淺嚐輒止 分揀階段仍離不開手工
互聯網巨頭已經將目光瞄向這一市場。“大的互聯網公司他們(men) 不會(hui) 來做這一行,他們(men) 隻能做平台,把我們(men) 接入”,徐源鴻說,“垃圾分類回收鏈條長,賺的錢和互聯網比起來也不算多”。濕垃圾回收幾乎全部是依靠政府補貼獲利,而幹垃圾的分類回收行業(ye) 毛利在10%左右,需要憑借市場規模足夠大企業(ye) 才能夠生存運轉。
阿裏巴巴、騰訊、京東(dong) 、搜狗、58同城這些互聯網公司選擇的賽道是目前被驗證已經有商業(ye) 前景的數碼回收,對於(yu) 上萬(wan) 種分類的垃圾回收市場,他們(men) 仍隻是淺嚐輒止。
阿裏巴巴披露了垃圾分類最前端垃圾桶的銷售情況。2019年5月,淘寶企業(ye) 服務平台上“分類垃圾桶”的搜索量大漲3倍多,成交同比大漲超過七成。采購“分類垃圾桶”的企業(ye) 客戶中九成為(wei) 新用戶。到6月,淘寶數據顯示垃圾桶銷量達到300萬(wan) 件。
京東(dong) 也披露了一組數據,京東(dong) 工業(ye) 品的垃圾處理類目6月GMV環比增長222%,其中垃圾桶環比增長83%。上海建工、華潤置地上海物業(ye) 公司等多家企業(ye) 已與(yu) 京東(dong) 企業(ye) 達成業(ye) 務合作,由京東(dong) 提供定製的垃圾分類場景化采購。
分類垃圾桶隻是一個(ge) 前戲,這門產(chan) 業(ye) 裏真正的商機何在?對於(yu) 普通消費者而言,從(cong) 產(chan) 生垃圾到投放垃圾桶,就完成了整個(ge) 環節。但在垃圾回收行業(ye) 的從(cong) 業(ye) 者來看,這隻是產(chan) 業(ye) 鏈的開始,也被稱為(wei) “投放”。徐源鴻告訴記者,這個(ge) 產(chan) 業(ye) 鏈共有四個(ge) 環節,除了投放之外,還包括分類、運輸和處理。愛分類目前涉及這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所有環節,但主要是做幹垃圾,而濕垃圾則由其股東(dong) 公司承擔。但對大多數垃圾分類回收的參與(yu) 者,他們(men) 隻是這條產(chan) 業(ye) 鏈的一環或幾環。
一位行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市場尚未形成完整的商業(ye) 閉環,投資的前景難以判斷。一位創業(ye) 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men) 已經開會(hui) 討論了3C以外的市場,但沒有明確的決(jue) 定。
上海電信經過實際調研後發現,居民投放垃圾的行為(wei) 可追溯,濕垃圾本地處理和幹垃圾焚燒質量可以提升。該公司新興(xing) 業(ye) 務運營管理部產(chan) 品經理翁宇行告訴記者,中國電信運營商作為(wei) 方案整合和大數據運營方參與(yu) ,整合智能垃圾回收站和濕垃圾處理設備廠商資源。
在MWC上海展上,中國電信展示了一個(ge) 體(ti) 積龐大的垃圾分類回收箱。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迭代後的第二代產(chan) 品,因安裝了攝像頭可以幫助用戶識別垃圾的分類。垃圾桶上也增加了顯示屏,引入了廣告等方式幫助廠商提高收益。翁宇行告訴記者,將盡快完成小區試點,後續準備將分類垃圾大數據對接至市大數據中心,供相關(guan) 部門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管理。項目啟動設備投入比較大,我們(men) 還在尋求解決(jue) 項目建設資金來源的問題。
徐源鴻告訴記者,他是在2018年開始考慮新技術的應用,也投入了很多的設備研發費用,並已經有計劃上線一套具備更加先進且具有自動分揀功能的分選線。“這個(ge) 行業(ye) 離不開人,雖然可以機械化,但前段初分揀和類別的分析依然離不開人”。
在愛分類的分類車間,記者看到了一條由十多個(ge) 工人組成的流水線,他們(men) 每個(ge) 人負責篩檢出4-5類垃圾,成堆的飲料瓶、光碟、紙張等垃圾堆在他們(men) 的身後。當堆疊一定程度後,這些垃圾會(hui) 被分類碼放,送到專(zhuan) 業(ye) 車間進行資源化處理。
技術難題
消費者端人工智能 識別率隻有20%至30%
隨著垃圾分類熱潮,上百個(ge) 有關(guan) 垃圾分類的應用一夜之間上線,主要是針對消費者端。這背後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各類打著人工智能垃圾分類旗號的科技公司。
在記者隨機抽取的30個(ge) 應用中,有一半的產(chan) 品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是最常見的兩(liang) 種技術。用戶可以通過語音輸入或者拍攝物品,由應用反饋垃圾分類的結果。
互聯網巨頭如阿裏巴巴、騰訊也推出了垃圾識別的應用程序,通過物品的視覺識別做出垃圾分類的判斷。一些此前並不涉及垃圾行業(ye) 的企業(ye) 如平安、中國電信也開始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推出不同的解決(jue) 方案。
當人們(men) 使用這些應用後會(hui) 有這樣的疑問,他們(men) 當中的一些真的提高效率了嗎?因為(wei) 無論是語音識別,還是視覺識別,其成功率很低。有人工智能公司的技術專(zhuan) 家告訴記者,這些匆忙發布的產(chan) 品,很多背後數據訓練的樣本並不足以支持其滿足日常使用的準確率,“他們(men) 的識別率隻有20%~30%”。
多個(ge) 人工智能企業(ye) 的技術專(zhuan) 家告訴記者,從(cong) 技術的角度並不難實現,隻是因為(wei) 缺少樣本導致識別準確度低,目前用途隻能是對用戶科普。
另一種思路是引入視覺識別和其他係統的智能垃圾桶,從(cong) 客戶端進行智能識別。微軟的技術專(zhuan) 家們(men) 期望通過引入視覺、重力、紅外等多種類型傳(chuan) 感器令垃圾桶實現智能化,由於(yu) 可以采集數據未來變現可期,所以當前的改造成本就可以被彌補。不過,微軟技術專(zhuan) 家們(men) 的創意需要產(chan) 業(ye) 鏈來落地。
微軟中國區的技術專(zhuan) 家在內(nei) 部孵化活動中也提出利用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平台和技術能力解決(jue) 這一問題。微軟人工智能與(yu) 研究事業(ye) 部應用科學家林沂蒙和團隊通過添加傳(chuan) 感器裝置對現有垃圾桶進行低成本改造,實現垃圾數據采集,通過雲(yun) 端建立個(ge) 人信用及獎勵機製。同時通過物聯網還可以對垃圾桶進行管理,預知垃圾桶的運行狀況,提前規劃垃圾車的調度以及垃圾桶的維護。
由於(yu) 傳(chuan) 感器的引入,林沂蒙認為(wei) 其所在小組的方案具有盈利模式,就是對垃圾識別出的數據可以產(chan) 生更大的價(jia) 值。比如可以識別出某個(ge) 品牌的垃圾分布和用戶使用數據,在保護隱私的基礎上,與(yu) 品牌商進行數據上的合作。林沂蒙告訴記者,“垃圾箱以前是黑盒,現在要變成白盒,垃圾要數字化”。
微軟亞(ya) 太研發集團雲(yun) 計算與(yu) 人工智能事業(ye) 部微軟新視界創新總監李迎彤則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wei) 垃圾桶需要和用戶有更多的互動方式,才能吸引用戶參與(yu) 。演示視頻顯示,垃圾桶的外圍將是屏幕,而垃圾桶隻有一個(ge) 孔,但內(nei) 部會(hui) 根據不同垃圾旋轉相應的內(nei) 桶。李迎彤稱,單個(ge) 垃圾桶改造的價(jia) 格並不便宜,但大規模開模後會(hui) 降低成本。
不過,也有受訪技術專(zhuan) 家表示,垃圾桶的內(nei) 部環境會(hui) 對視覺識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垃圾分類階段,目前已有針對幹垃圾的標準還需要進一步細分,因為(wei) 僅(jin) 塑料就有數種不同材料而導致不同的類別。有觀點認為(wei) ,如果上述技術落實到產(chan) 品端,其技術複雜性會(hui) 對成本提出過高要求,從(cong) 而影響市場推廣。
徐源鴻告訴記者,他建議用戶隻需要將幹、濕垃圾分開,後續則交由分類機構處理。所以,在消費者層麵,引入人工智能更多隻是讓用戶開始關(guan) 注垃圾分類。
產(chan) 業(ye) 希望
企業(ye) 端現技術萌芽 商業(ye) 模式仍待實現閉環
目前專(zhuan) 家們(men) 更看好企業(ye) 端的應用。澎思科技公共安全業(ye) 務部負責人茹敏告訴記者,垃圾收集分類時,如果可以通過視覺識別出有毒有害垃圾,避免垃圾混雜,這對後期人工處理減少二次傷(shang) 害有一定的意義(yi) 。
曠視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檢測組組長俞剛也同樣看好這一環節的應用,他告訴記者,將AI視覺應用於(yu) 垃圾分類可以提高效率,但針對不同的場景會(hui) 有效果上的區分。在垃圾回收站做兩(liang) 次批量分揀,這時AI視覺應用將利於(yu) 效率的提升。
數字化的改造已經在部分環節開始。阿裏巴巴旗下阿裏雲(yun) 與(yu) 瀚藍環境合作,通過人工智能管理垃圾焚燒爐,7月23日首個(ge) 項目投入使用。阿裏巴巴方麵表示,人工智能輔助下,以前操作員4個(ge) 小時需要操作30次,而現在隻需要在收到提醒後人工幹預6次即可。
一個(ge) 高3米、寬5米的機械臂伸出五隻爪子將發酵了5天的垃圾抓取投入1000攝氏度高溫的鍋爐裏。這些垃圾的重量約等於(yu) 10輛寶馬汽車。如今,這個(ge) 鍋爐被裝入了人工智能的傳(chuan) 感器,經過幾次投放後,人工智能係統就可以識別一抓的燃燒值,從(cong) 而配合風壓風溫,保證爐腔內(nei) 部壓強的穩定。這樣做的好處是,延長鍋爐的壽命,並且令排放的氣體(ti) 更加環保。
阿裏雲(yun) 工程師張茂靈表示,工程師用3個(ge) 月時間梳理了大約100個(ge) 工人老師傅的經驗,將之數據化、模型化之後進行生產(chan) 驗證。
一位業(ye) 內(nei) 技術專(zhuan) 家告訴記者,在國外垃圾回收的機械化已經很成熟,因為(wei) 國外人力成本高,所以被大量引入機器,幾十萬(wan) 美元一台的機器可以實現10個(ge) 人左右的效率。也就是徐源鴻的一條產(chan) 線的人工。不過,該專(zhuan) 家表示這其中的應用不僅(jin) 僅(jin) 是視覺識別,還要包含多個(ge) 物聯網傳(chuan) 感器,比如紅外、壓力傳(chuan) 感器等等,而且這些傳(chuan) 感器與(yu) 負責自動分類抓取的機械臂聯動,“這些在國內(nei) 還沒有企業(ye) 形成已有的商業(ye) 模式”。
微軟亞(ya) 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傅建龍告訴記者,目前計算機視覺中物體(ti) 識別的研究方法可以讓計算機對物體(ti) 抽取一個(ge) 部分進行識別,從(cong) 而確定物體(ti) 本身。如果被遮擋的物體(ti) 露出了相應的識別點,就可以被機器捕捉。此外,新的研究方向將可以從(cong) 2D向3D進行轉化,進行多視角建模,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遮擋問題。
前述技術專(zhuan) 家稱,需要產(chan) 生足夠的價(jia) 值推動也是目前產(chan) 業(ye) 進展緩慢的問題所在。改造升級現有的設備使之具備數字化、聯網化的功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這種投入在日處理大規模垃圾的回收廠才有可能通過運營回本,甚至盈利。目前,國內(nei) 市場還沒有企業(ye) 跑通這個(ge) 商業(ye) 模式。
垃圾回收成為(wei) 智慧城市的一環,已成為(wei) 多數受訪者的共識。海康威視相關(guan) 專(zhuan) 家告訴記者,垃圾分類是一項涉及全社會(hui) 的精細化管理命題,當前話題更多隻是聚焦於(yu) 居民小區場景下的垃圾分類。茹敏也表示,各個(ge) 環節有相應地解決(jue) 方案後,需要將其順利地串聯,這些都做完才能有真正的閉環。這種全產(chan) 業(ye) 鏈的拉動,需要政府的參與(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