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私人創業孵化器:創業者都哪去了?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短短幾年時間內,“雙創”“孵化器”這些原本陌生的詞匯,逐漸成為媒體的高頻詞。在全國範圍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以及國家對“雙創”的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到創業當中。與之相伴的現象,是各類創業孵化器,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呈爆發式增長。

然而,與創業氛圍依舊濃厚的勢頭相反,[注冊開曼公司好處]創業孵化器領域卻繁榮不再。短短兩年間,私營創業孵化器從群雄並起,遍地開花,迅速進入到行業“嚴冬”。2016年伊始,有媒體甚至認為,今年的孵化器行業將進入大洗牌階段,或是最困難的一年。

而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與創業直接相關的孵化器行業突然遇冷,實際上顯示出,那些傳統行業中的弊端,如企業之間的盲目效仿、低水平重複、惡性競爭等,正在降低創業創新的效率,成為行業發展熱潮中的潛在暗流。

泡沫

盡管入行的時間隻有四年,但“佰仟萬”孵化器總經理楊川,已經屬於廣東較早一批運營私人孵化器的行業先行者。近幾年來,創業孵化器行業在中國的潮起潮落,楊川是親曆者,也是見證人。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就已經存在“創業孵化器”。1987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但由於這類企業運營成本大,孵化器一直以政府經營為主,直到近幾年來,進入孵化器行業的私人資本才開始愈來愈多。楊川從2012年起開始從事私營孵化器運營,此後他還被委托管理一些政府部門開設的孵化器。

2014年是全國孵化器數量開始激增的時間節點。這一年,隨著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和講話不斷出台,具有良好政治嗅覺的資本開始聞風而動,於是對創業孵化器的投入進入大幅增加階段。楊川所在的城市廣州,在國內以“務實”而出名,但即便在這座城市,2014年初開始,孵化器也開始大麵積流行。

在此之前,廣州的孵化器數量並不算多。2003年,廣州市孵化器數量11家,在孵企業526家;2011年,孵化器數量達到43家,在孵企業3881家。8年時間增長了32家。而到了2014年,廣州市孵化器數量達到85家,在孵企業5344家,3年時間就增長了41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6家,省級孵化器8家,市級孵化器21家。

2014年之前,楊川直接管理的幾個孵化基地,每周都會舉行珠三角的創業者交流培訓活動,幾乎每場活動都爆滿。但這一景象隻持續到2014年上半年。2014年中,由於創業孵化器數量突然激增,各類型的創業活動也隨之增加。到了2015年,網絡上曾有人統計,僅在廣州,最高峰的時期,每個周末的創業活動就能達到一百多場。但進入孵化器的創業者數量遠遠跟不上孵化器的增速,這導致很多活動的參與人數寥寥無幾,“兩位數都不到”的活動經常可見。“為了掩飾,大家美其名曰做精品活動,無需人多,重點是效果。”楊川在其公眾號上如是寫道。因為對行業的了解,楊川在這次孵化器泡沫甫一出現時,便已經警覺,果斷停止舉辦各類活動。

據統計,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每天超過1.2萬戶,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企業24萬戶,同比增長63.9%。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各類眾創空間2300多個,各類科技孵化器超過2500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來的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

關係倒掛

孵化器的數量增多,創業者與孵化器的關係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甚至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關係倒掛。2014年下半年開始,楊川接觸的很多創業者變得“一點都不踏實了”。創業者開始會向孵化器運營方提出入駐條件和要求。一些創業者會要求孵化器幫自己拿到天使投資,還有一些創業團隊則是專門為政策補貼而成立,他們要求孵化器幫忙申請各類補貼。“為什麽孵化器企業會這麽‘寵愛’創業者?因為大家都需要收集項目的渠道,為了這個渠道,大家就會用優惠條件來吸引這些人。”楊川寫道。

在孵化器行業激烈的競爭下,越來越多的孵化器推出低租甚至免租的辦公室來吸引創業者。賴誌達所在的私營連鎖孵化器“創客街”,由於董事長莫嶸做房地產起家,運營依靠物理空間的孵化器有著天然優勢,因此“創客街”的模式與楊川代為管理的一些政府孵化器相似,能夠免費提供給創業者聯合辦公的環境,每月隻收取少量的水電雜費。“免場租這種模式可以走得通,但必須有其他核心價值的幫扶才能真正實現,不然虧損是必然的。”楊川寫道。

創業孵化器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依靠股權投資。但通過這一方式,資本回報的周期較長,很多近一兩年紮堆成立的孵化器,並不像“創客街”這麽幸運。用楊川的話,在這場比拚現金的遊戲中,很多私人孵化器根本等不到三五年後。楊川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16年,孵化器行業會進入大洗牌階段。

機會還在

盡管截至2015年底,全國的各類科技孵化器還在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但早在2015年的下半年,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紅極一時的孵化器並沒有想象中美好。2015年上半年,廣州一個周末甚至能舉辦100多場創業活動,但下半年就很搞笑,大家就像集體熄火一樣,突然都不辦了。”楊川回憶。

與美國矽穀等更為成熟的創業市場相比,[注冊開曼公司常見問題]國內的創業者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市場培養,還未形成“創業從孵化器開始起步”的意識,對孵化器的認識也相對不成熟。賴誌達所了解的廣州孵化器行業,平均入駐率遠不到七成。而在創業氛圍更為濃厚的深圳,近日頗受關注的“地庫”孵化器,已經在泡沫中倒閉。“‘地庫’創立4個月,燒了100多萬元,現在淪於隻能等待外人來結束‘地庫’的生命……”春節前,地庫創始人楊炳龍在朋友圈發出了這則令人傷感的公告,尋找接手方。在最高峰時期,地庫的入駐率也不到一半,這直接導致了它的入不敷出。


在這樣的環境下,紮堆創立的創業孵化器行業很快進入了“嚴冬”。“大家就像跟風一樣,這裏麵有很多泡沫。很多眾創空間實際上是在苟延殘喘,如果說你對這方麵沒有深入了解,或者沒有很好的模式,那你很快就會死掉。”賴誌達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廣州現在較為活躍的孵化器應該不超過20家,其他的即便還沒有死,也已經沒什麽精力跟你去競爭了。”

“2016將是私人孵化器最困難的一年,會有很多孵化器出現經營問題而關閉,同樣也會出現兼並。”楊川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總結。

從行業發展甚至是生存的需求出發,私人孵化器的轉型或重新定位已迫在眉睫。在創業氛圍濃烈的深圳,大型的孵化器、孵化基地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輕巧的眾創空間。而近日頗受關注的《關於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就提出促進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強調“重點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現代農業、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衛生、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

“機會還在,隻是它不屬於每個人。”賴誌達在分享了《意見》的鏈接後,如是評價。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