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的必要性
在一個(ge) 創業(ye) 沙龍上,投資者作為(wei) 主持人,對創業(ye) 嘉賓提了一個(ge) 有趣的問題:“如果你選的這個(ge) 賽道不是最優(you) 的賽道,但是你做了一半,你到了A輪,或者B輪,這時候你會(hui) 怎麽(me) 辦?”
其實這個(ge) 問題,內(nei) 含了一個(ge) 關(guan) 鍵詞――轉型。
對於(yu) 融資幾輪的創業(ye) 公司而言,如果要轉型還好,畢竟賬上有錢,公司有足夠的人才,[加拿大注冊(ce) 公司]最重要是有足夠的轉型時間。但對於(yu) 大多數小創業(ye) 公司來講,這可是“生存式轉型”。
什麽(me) 意思?轉,沒錢、沒人、沒時間;不轉,意味著必定做不下去,公司麵臨(lin) 倒閉。
為(wei) 何創業(ye) 公司會(hui) 麵對“生存式轉型”?
因為(wei) 公司將死,而創業(ye) 者卻想讓它活下去,希望自己的商業(ye) 夢想走得更遠。所以,更有思考價(jia) 值的問題應是:“創業(ye) 公司為(wei) 何將死”。
創業(ye) 公司會(hui) 麵臨(lin) 死亡,有各種內(nei) 外部原因,但相同的表現都是,現金流出現問題。公司基本就是沒有收入來源(無論是業(ye) 務流水,還是vc投資),公司走不下去。
有個(ge) 數據蠻嚇人,“從(cong) A輪到B輪之間有60%的公司會(hui) 掛掉,B輪到C輪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掛掉了,A輪到C輪其實會(hui) 死亡88%”。在未拿到天使融資時,已經死掉一大批。
如此高的死亡率能規避嗎?
現在大多創業(ye) 者也讀過《精益創業(ye) 》這書(shu) ,懂得利用MVP思想來測試商業(ye) 模式的可行性。但這並不等於(yu) 他就能讓創業(ye) 公司免除死亡的命運。因為(wei) MVP是具有局限性的。
無論你設計一個(ge) 再好的MVP,如進行試點銷售,它都具有天然的缺陷性。因為(wei) 它隻是一個(ge) 實驗,隻是一個(ge) 測試,在小範圍內(nei) 進行商業(ye) 模式的運營。這實驗隻是一個(ge) 點,無法等同於(yu) 整個(ge) 市場。
Uber就是個(ge) 好例子。Uber初期也曾用MVP方法,以總部舊金山為(wei) 基點進行小規模擴張。雖然受到當地政府一定的阻力,但通過與(yu) 政府進行拉鋸戰以及市場攻勢,還是順利擴張起來,而且發展得很快。看似很順利,但近期uber卻麵臨(lin) 著其服務在美國多個(ge) 州府遭到禁止,在老家(美國)的市場也麵臨(lin) 生死的局麵。
MVP的驗證理論失效了?是的,環境變了,MVP的參考價(jia) 值也要跟著變。所以我們(men) 更提倡“動態MVP”,當遇到市場變化,需要快速進行新的MVP,根據測試結果“快速迭代“產(chan) 品,調整公司策略。Limitless-MVP 才是王道——基於(yu) 市場變化,持續性的最低成本測試。
但MVP隻是轉型的有效方法,還需要轉型的方向。
沉著應對、冷靜思考
公司到了生死存亡之時,特別是新手的創業(ye) 者,慌亂(luan) 中一急起來就容易四處嚐試。但這樣隻會(hui) 加速你的死亡。如同本已是個(ge) 衰弱的人,還要激進亂(luan) 闖,隻會(hui) 消耗自己更多的精力,前路更難行。
這個(ge) 時候,更需要冷靜思考。轉型,無異於(yu) “二次創業(ye) “,不過有了現成積累的經驗、資源及人才。但這些和“二次創業(ye) ”無關(guan) 。
要解決(jue) 的首要問題是,轉型,轉的是什麽(me) 。這需要自高而下係統地分析。
高維度:公司在產(chan) 業(ye) 鏈什麽(me) 位置
決(jue) 定位置,就是選擇定位,也選擇了你的身份,也決(jue) 定了你的競爭(zheng) 對手。定位決(jue) 定了你的行業(ye) 市場大小。所以,轉型,首先思考自己所在的產(chan) 業(ye) 鏈要不要動,能不能動(資源製約下)。
恐怕很多人,創業(ye) 創了這麽(me) 久,也不知道自己是位於(yu) 什麽(me) 位置、是產(chan) 業(ye) 鏈條的哪個(ge) 環節?這最大的負麵影響便是,這間公司的發展方向一定不清晰。
此前有一波社交app創業(ye) 潮,大部分公司都死掉。如此高的死亡率,其中一個(ge) 原因,便是這些企業(ye) 盲目跟風,很大程度上缺乏對自己定位的思考。
社交APP的產(chan) 業(ye) 鏈條:通訊基礎建設(如鐵塔公司)——網絡運營商(如中國移動)——接網載體(ti) (如手機)——網絡服務提供商(如社交工具)——用戶。
這樣看來,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其實一切社交軟件,本質就是網絡服務提供商。既然是服務提供商,自然有服務性,工具隻是手段。但有些創業(ye) 者過分側(ce) 重工具層麵,搞出各種特色搞怪的工具,這隻是臆想的市場;同時,不知道自己定位所在(聊天服務提供商),也忘記了自己的競爭(zheng) 對手,陌生人社交-陌陌,熟人社交-微信、QQ。
再說小米,是手機廠商嗎?當你看到小米努力提供其MIUI手機係統,[注冊(ce) 巴拿馬公司]不斷看到小米和各種科技異業(ye) 合作,上線了小米手機遊戲平台、小米金融的時候,你還覺得它是你的手機廠商嗎?
所以,隻有站到在產(chan) 業(ye) 鏈,你才有定位,你才有身份。看清楚自己是誰,同時看到自己麵臨(lin) 的是什麽(me) 競爭(zheng) 對手。
中緯度:客戶是誰
定位後,市場自然確定。接下來,需要考慮做什麽(me) 客戶。轉型,是否需要調整服務的對象。
客戶基本有兩(liang) 種分類方法:
a。客戶的類型。B端(企業(ye) )、C端(顧客)、G(政府)。無謂哪個(ge) 最好,不同市場,由不同客戶主導。
例如此前大熱的知名無人機公司大疆科技,估值超過百億(yi) ,其實他們(men) 做的是c端顧客,即是普通民用。其實,很多公司會(hui) 針對b端和g端(軍(jun) 用)做專(zhuan) 業(ye) 級無人機,如習(xi) 疆科技。
b。客戶的消費層次。同一類型的客戶,也有高低消費層次之分。
以家政行業(ye) 為(wei) 例,有些家政公司提供高端的外籍管家服務,主要是服務在中國的外國家庭;也有公司提供看護老人孩子等服務,麵對的是中產(chan) 階級人士;也有主打保潔等服務的家政公司,主要是服務消費力較低的群體(ti) ,如剛畢業(ye) 的學生等。
因此,我們(men) 要並行思考,“自己在做什麽(me) 客戶”和“自己能提供什麽(me) 產(chan) 品”。
低緯思考:市場怎麽(me) 打
這屬於(yu) 術的層麵,有產(chan) 品、營銷、運營等因素。術有太多種,在此不展開了。
大多創業(ye) 者,麵臨(lin) 轉型之時,頭腦直接從(cong) 中維和低緯切入思考。但要看清楚地球,就必須站到宇宙中去。高維思考,讓你看得更清楚。
給要轉型的創業(ye) 者幾個(ge) 忠告。
1。什麽(me) 時候開始要轉型。看市場反應,聽用戶聲音,用戶會(hui) 說話。
2。要不要轉型。過早去調整市場的方向,或許再遲一點就有效了。但沒有辦法,隻有一次選擇機會(hui) 。要根據自己對所在行業(ye) 的了解,進行“危險的一跳”。
3.MVP實驗,確定了就快速去轉。不要懷緬過去,因為(wei) 那都是過去。
4。轉型並不意味著拋棄一切。以前的人、物、資源都很有用。
5。轉型不可怕。哪個(ge) 成功的公司沒有經曆數次生死性轉型。轉型,是讓你和團隊長大的好機會(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