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地各級政府按照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的要求,繼續將簡政放權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當頭炮”,出台了一係列旨在削權讓利、轉變職能的政策措施,力求把市場能辦的放給市場,把政府該管的管住管好。
這些政策措施釋放出強烈信號,[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對社會(hui) 預期、市場活力、資本投向等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讓社會(hui) 資本更加放開手腳進入市場,也為(wei) 企業(ye) 發展提供了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產(chan) 生了拉動民間投資、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社會(hui) 就業(ye) 的疊加效應,增強了經濟運行的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
本報訊 記者鄭明橋報道:為(wei) 解決(jue) 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湖北省武漢市日前出台《關(guan) 於(yu) 深化高校、科研機構職務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意見》(簡稱“漢十條”),決(jue) 定取消科技成果轉化政府審批,把科技成果處置權交還高校、科研院所,並首次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淨收益不低於(yu) 70%、最多100%歸科技人員及團隊擁有。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吳誌振介紹說,按照現行規定,對於(yu) 中央級事業(ye) 單位的科技成果處置,一次性處置價(jia) 值在800萬(wan) 元以上的,一般需由教育部審核同意後報財政部審批,所得收益也需按不同比例上繳財政。而在現實操作中,審批程序繁瑣、周期過長,影響了成果轉化的時效性;加上轉化收益“大頭”上繳,科研單位和人員缺乏轉化動力。“漢十條”賦予高校及科研機構完全的成果自主處置權,處置收益不再上繳財政,避免了上述問題發生。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曾為(wei) 了一項職務發明專(zhuan) 利轉化闖了17道關(guan) ,耗時近1年才勉強完成。他坦言,“科研成果轉化按現行規定障礙多、審批慢、轉化難,不少地方麵對有關(guan) 政策,不是繞道走,就是踩著黃線走,或者隻做不說。”去年11月起,武漢市政府赴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漢大學等專(zhuan) 題調研,經過多次研究,今年推出了鼓勵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漢十條”,希望通過先行先試,用足、用好、用活科技資源,讓科技創新活力充分湧流。
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方麵,[薩摩亞(ya) 公司注冊(ce) ]“漢十條”對70%以外的其餘(yu) 部分也作出了規定:“統籌用於(yu) 科研、知識產(chan) 權管理及相關(guan) 技術轉移工作”。吳誌振解釋說,“這保障了高校及科研院所拿到的收益,也要再投入到成果轉化中來。”
吳誌振表示,“漢十條”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將激勵科研人員深化創新活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有望使武漢成為(wei) 科研人員創業(ye) 的“政策窪地”。
本報訊 記者陳發明 李琛奇報道:在今年的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中,甘肅將把取消、調整和下放循環經濟項目審批事項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減少循環經濟重大關(guan) 鍵補鏈項目、園區循環化改造項目的審批程序,通過設立審批綠色通道等方式,減少前置環節,提高審批效率,讓企業(ye) 把精力集中在技術創新、資金籌措等關(guan) 鍵環節上。同時,甘肅強化對循環經濟項目建設的谘詢指導,用事前審批的減法和主動服務的加法,激發市場主體(ti) 發展循環經濟的活力和動力。
2009年底,國務院批複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ti) 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將甘肅建設成為(wei) 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4年多來,甘肅以年均7.74%的能源消耗增長和0.28%的水耗增長支撐了11.91%的經濟增長。到去年底,《規劃》提出的24項主要指標,已有14項達到年度發展目標要求,基本建立起循環型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體(ti) 係。
麵臨(lin) 2015年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的目標,甘肅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新起點上,如何通過循環經濟示範區的建設再度發力,[薩摩亞(ya) 注冊(ce) 公司]為(wei) 經濟體(ti) 製改革找到一個(ge) 突破口和著力點?甘肅明確提出,依托循環經濟示範區等重大戰略平台,在先行先試中為(wei) 全麵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在實施《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ti) 規劃》的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和企業(ye) 反映,影響市場主體(ti) 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ge) 重要原因是部分循環經濟項目前期工作周期長,土地預審、規劃選址預審、環評等前置性審批時間長、環節多、成本高。與(yu) 此同時,一些企業(ye) 因為(wei) 不了解項目備案、核準或審批的程序,不清楚前置條件申辦的要求,不掌握爭(zheng) 取國家支持資金的門路和渠道,影響了項目的推進建設。
據悉,目前園區管理采取單一的以政府管理為(wei) 主的模式,管理人員不專(zhuan) 業(ye) ,導致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集聚效應不強,亟需進一步理順園區管委會(hui) 與(yu) 市場、企業(ye) 的關(guan) 係,把資源配置的事交給市場,把生產(chan) 經營權交給企業(ye) ,把社會(hui) 服務的事交給社會(hui) 組織和中介機構。對此,甘肅省決(jue) 定,今年要在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的園區中探索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的園區管理體(ti) 製改革試點,園區龍頭企業(ye) 負責人可兼職管委會(hui) 負責人或由企業(ye) 向管委會(hui) 派出專(zhuan) 業(ye) 管理人員,探索建立由政府、企業(ye) 、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yu) 的多元管理體(ti) 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