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紛紛公布了三季度業(ye) 績報告,報告顯示大部分企業(ye) 業(ye) 績不佳,中國彩電業(ye) 再次麵臨(lin) 微利或虧(kui) 損局麵。筆者認為(wei) ,在當前全球彩電業(ye) 競爭(zheng) 環境下,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麵臨(lin) 著成本上升、外資擠壓以及OEM單減少的三大戰略壓力,這是導致企業(ye) 虧(kui) 損或微利的關(guan) 鍵,隻有從(cong) 根本上破解這三大戰略壓力,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才能真正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
事實上,虧(kui) 損或微利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或幾個(ge) 彩電企業(ye) 的問題,而是當前中國彩電業(ye) 麵臨(lin) 的產(chan) 業(ye) 現狀。從(cong) 全球產(chan) 業(ye) 格局看,目前我國彩電企業(ye) 麵臨(lin) 的虧(kui) 損境遇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金融危機改變了企業(ye) 的成本結構,企業(ye) 的成本壓力陡增;二是日韓等外資企業(ye) 利用屏機一體(ti) 化戰略鉗製中國彩電企業(ye) ,擠壓其生存空間;三是台灣代工企業(ye) 憑借其良好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搶奪大陸企業(ye) 的OEM訂單,進一步加劇了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的生存困境。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原材料價(jia) 格就處於(yu) 反複波動軌道,這對全球家電企業(ye) 都提出了新的挑戰。自金融危機以來,彩電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原材料———麵板也步入了價(jia) 格反複波動的區間。日本作為(wei) 全球麵板資源主要供應國之一,受困於(yu) 本國貨幣價(jia) 格迅速上行,其麵板出口價(jia) 格也快速提升,這為(wei) 全球麵板供應注入了諸多變數,也加劇了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的運營壓力 。 同時,人力資源、倉(cang) 儲(chu) 運輸、管理等成本的不斷提高也在快速改變彩電企業(ye) 的成本結構,企業(ye) 原有的組織流程遭遇重大戰略考驗。
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已進入全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時代,擁有完整產(chan) 業(ye) 鏈的企業(ye) 可以實現不同產(chan) 協 同 效應,從(cong) 而取得市場優(you) 勢。對彩電業(ye) 而言,日韓企業(ye) 均實施了屏機一體(ti) 化戰略,他們(men) 既掌握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資之時,日韓彩電企業(ye) 紛紛降低了其終端產(chan) 品價(jia) 格,國內(nei) 企業(ye) 麵臨(lin) 著外資企業(ye) 的聯合遏製。事實上,此次外資企業(ye) 主動降價(jia) 是一個(ge) 戰略轉折點。從(cong) 本質上看,外資企業(ye) 不但掌握麵板的定價(jia) 權,還熟稔國內(nei) 企業(ye) 囤積麵板資源的數量,因此其通過麵板與(yu) 整機價(jia) 格的雙向調整,通過“製造”庫存的方式為(wei) 中國彩電業(ye) 的發展設置障礙。
一方麵,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大都搶在產(chan) 品銷售旺季之前采購大量麵板資源,以應對季節性放大的市場容量。但外資企業(ye) 卻待國內(nei) 企業(ye) 完成采購後,大幅拉低麵板資源價(jia) 格,使國內(nei) 企業(ye) 采購的麵板資源背上沉重的“成本差”,最終形成庫存產(chan) 品。另一方麵,由於(yu) 掌握麵板資源的定價(jia) 權,所以外資彩電企業(ye) 在麵板銷售環節已實現盈利,而彩電整機隻是作為(wei) 其鉗製中國彩電企業(ye) 的工具。在產(chan) 品銷售旺季到來時,外資彩電企業(ye) 通過大幅拉低產(chan) 成品價(jia) 格,使國內(nei) 企業(ye) 的市場銷售受阻,這加劇了國內(nei) 企業(ye) 的運營風險。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目前國內(nei) 彩電業(ye) 幾百 萬(wan) 台 的 庫 存 實 為(wei) 外 資 企 業(ye) 設 計“製造”的,這也是目前國內(nei) 彩電業(ye) 業(ye) 績不佳的根本原因。
此外OEM訂單的減少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nei) 企業(ye) 生存環境 的 惡化。從(cong) 本質上講,O E M 模式實質上是也是一種銷售方式,代工企業(ye) 利用自身產(chan) 能為(wei) 其他企業(ye) 生產(chan) 產(chan) 品從(cong) 而獲利,而這些企業(ye) 卻剪掉了產(chan) 品流通環節,企業(ye) 的運營壓力得到釋放。台灣地區代工企業(ye) 與(yu) 大陸企業(ye) 相比存在兩(liang) 大競爭(zheng) 優(you) 勢:一是台灣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鏈管理方麵要優(you) 於(yu) 大陸企業(ye) ,其相對領先的產(chan) 業(ye) 鏈管控能力使其在成本控製上領先大陸企業(ye) , 這 是其獲得OEM訂 單 的 基礎。第二,台灣企業(ye) 也具有屏機一體(ti) 化戰略優(you) 勢,其產(chan) 業(ye) 鏈供應成本也低於(yu) 大陸企業(ye) 。
對中國彩電業(ye) 來講,要擺脫當前麵臨(lin) 的產(chan) 業(ye) 困境首要的就是擺脫產(chan) 業(ye) 資源受製於(yu) 人的尷尬境地。目前熊貓6代線將在今年全麵投產(chan) ,而TCL集團[0.00 0.00%]的8 .5代生產(chan) 線也在緊張建設中,國內(nei) 彩電業(ye) 邁開了戰略“解套”的第一步。但要真正提高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就必須整合政府、研發機構以及整機生產(chan) 企業(ye) 等多方力量,構建官產(chan) 學研的組織一體(ti) 化,形成產(chan) 業(ye) 合力加速推動國內(nei) 的產(chan) 業(ye) 鏈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麵臨(lin) 著新戰略製定以及組織流程再造的嚴(yan) 峻課題,如何在解決(jue) 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資源受製於(yu) 人的同時提升綜合競爭(zheng) 力,是考驗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的戰略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