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光伏產業:前景現分歧

一旦德國的需求減弱,而中美兩(liang) 國的市場又未真正地啟動,屆時中國龐大的光伏製造企業(ye) 將可能遭遇麻煩

王佑

在曆經了2008年的行業(ye) 衰退之後,沒人能想象到太陽能電池需求能在今年如此炙手可熱。但是,未來市場到底是繼續強勢增長,還是黯然下滑,還沒有一個(ge) 最終的定論。

假設歐洲光伏補貼節節敗退,而中國和美國市場又無法彌補這些空缺,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太陽能產(chan) 業(ye) 都會(hui) 處於(yu) 低速徘徊的階段。

德國市場前景堪憂

沒人質疑過德國市場極大的吸引力,但有悲觀者認為(wei) 其前景並不太妙。

事實上,2009年年末,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能源發言人就對2010年的太陽能市場作出了規劃:德國要在當年大幅削減太陽能補貼。德國政府確實在今年分別對地麵、農(nong) 場以及工業(ye) 用太陽能的補貼,大刀闊斧地做了20%~23%的削減。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德國還可能在明年繼續削減該類補貼,下滑程度可能達到13%。

除此以外,德國電網的負荷將會(hui) 因為(wei) 太陽能的到來而承受巨大的挑戰。

今年全球太陽能的總體(ti) 安裝量大約是15G瓦,德國占近一半的比例。相比去年,德國的安裝量翻了一倍。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那麽(me) 到了2013年時,德國的新安裝量將可能達到30G瓦之多,電網的穩定和安全性都將備受考驗。

目前,太陽能的儲(chu) 能技術也還不是很到位。這樣一來,即便某個(ge) 家庭的屋頂已裝了太陽能電池,白天發電量極為(wei) 充足,但並不能在晚間享用,因此其所收集的太陽能電量需要全部接到德國的主幹電網之上才行。另外,到了晚上,家庭還是要通過普通電網供電才能開燈、用水、看電視。

若一個(ge) 家庭既有太陽能,又裝了普通電網,那麽(me) 當其太陽能發電比例過高的時候,瞬時電量的流過,將可能出現電量過大或者過小的問題,家裏的電冰箱、空調等產(chan) 品會(hui) 突然遭遇停電的尷尬。

在德國需求可能衰退的狀況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或許也還有一定的光伏需求,但也不能抱太大希望。

2009年,西班牙、意大利、希臘等安裝量分別是500兆瓦、451兆瓦和145兆瓦。今年希臘發生了債(zhai) 務危機,而西班牙等其他歐洲國家也將會(hui) 受到德國補貼削減的影響,而調低其補貼份額。

總之,德國的市場容量有限,光伏產(chan) 業(ye) 不可能無限製地發展下去。一旦德國的需求減弱,而美國和中國的市場又沒有真正地啟動,屆時,中國龐大的光伏製造企業(ye) 將可能遇到大麻煩。

中國市場未啟動

想要啟動中國的太陽能市場恐怕也不是短期內(nei) 能解決(jue) 的事情。不管是尚德控股、CSI阿特斯,還是江蘇林洋、晶澳等太陽能廠商,都深知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但人們(men) 也一致認為(wei) ,國內(nei) 現在對太陽能的鼓勵政策還遠遠不及風電、核電。風電每年50%以上的市場規模擴張,是基於(yu) 國內(nei) 風電場的快速開發,但是國內(nei) 太陽能電池銷量的倍增,則主要依賴於(yu) 歐洲地區的需求。

在中國,盡管政府已推出了預計補貼總額在100億(yi) 元左右的“金太陽工程”、“太陽能屋頂計劃”等政策,但這些項目還隻局限於(yu) 示範工程。由於(yu) 項目較少,還可能促使各投資方不顧成本的折價(jia) 競標,從(cong) 而帶來兩(liang) 方麵的不利:一是使政府誤以為(wei) 中國不需要進行補貼,光伏產(chan) 業(ye) 就可以瞬時啟動,未來想期待更多的財政支持將會(hui) 舉(ju) 步維艱;其次,一些項目或為(wei) 尋求成本節約而偷工減料,這反而會(hui) 讓政府在今後發放項目上更加慎重。

令人憂心的還有,中國企業(ye) 在盲目追求產(chan) 業(ye) 規模的擴大,而忽視了技術的進步。比如說,同類型的電池組件,由於(yu) 在華成本較低,美歐等當地廠商將會(hui) 在各自地盤聯手,通過反傾(qing) 銷、反補貼以及其他方式來打擊中國產(chan) 品的出口。

而中國假設沒有成本適中,且技術領先的高端電池,未來美歐等當地生產(chan) 商也會(hui) 選擇將其生產(chan) 線全部搬遷到中國,屆時中國企業(ye) 的優(you) 勢也將蕩然無存。

而且,中國的光伏設備生產(chan) 也極為(wei) 落後。江西賽維LDK公司的一位技術專(zhuan) 家劉先生就告訴本報,薄膜電池領域中,一種沉積在玻璃板上形成矽基半導體(ti) 層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專(zhuan) 用微晶反應室也都是從(cong) 國外進口。

所以,未來光伏行業(ye) 市場還存在多個(ge) 不確定性:既不能太寄望於(yu) 各地市場的成熟,同時也不應該將目光完全放在擴容產(chan) 量上。企業(ye) 還是需要研發高質量、高轉換效率及成本較低的電池技術。企業(ye) 隻有掌握了更好的技術,生產(chan) 出更好的產(chan) 品時,才不至於(yu) 在競爭(zheng) 的“紅海”中被淹沒。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