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未來五年催生3萬億投資空間 能源引擎驅動新一輪增長

節能環保成為(wei)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必將給中國經濟,中國企業(ye) ,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於(yu) 國家經濟,能源這個(ge) “引擎”將帶領中國經濟的新一輪增長;對於(yu) 企業(ye) ,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將成為(wei) 創業(ye) 投資,上市公司投資的風向標;對於(yu) 老百姓,節能環保將成為(wei) 一種領先的理念。

能源“引擎”驅動新一輪增長

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副主任鄭栓虎認為(wei)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並未結束,需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引擎帶動全球經濟的複蘇,這就是節能環保和新能源。

鄭栓虎認為(wei)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能源革命正在掀起,“正如當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已經延伸到國民經濟各個(ge) 行業(ye) 中一樣,如今所有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是能源。”

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之後有新能源產(chan) 業(ye) 和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鄭栓虎從(cong) 中看出了發展的必然趨勢:短期內(nei) 解決(jue) 氣候變化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長期看要找到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即新能源,並發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改委能源效率中心主任鬱聰說,“十二五”的核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的作用在於(yu) ,在世界經濟即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時候,它將成為(wei) 我國的“核心力量”。因為(wei) 我國在節能環保領域擁有相對成熟的技術,形成了門類齊全、領域廣泛、具有一定規模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具備了市場化的條件。

目前,我國總體(ti) 能源利用效率在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約10個(ge) 百分點,在能耗總量和利用效率上都存在著巨大的改進空間。即便是僅(jin) 僅(jin) 將我國的工業(ye) 用電機全部進行節能改造,按照30%的改造效率計算,每年就能節省能耗2000多億(yi) 元;倘若其他領域的用電設備進行同樣程度的節能改造,全社會(hui) 每年可節省能耗4000多億(yi) 元,大約占我國GDP總量的1%。

日信證券節能環保研究小組認為(wei) ,“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投入將達到3.1萬(wan) 億(yi) 元,規模將比“十一五”期間的1.4萬(wan) 億(yi) 元增長一倍以上。預計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將達5.3萬(wan) 億(yi) 元。

產(chan) 業(ye) 發展還需政策“加溫”

冰箱、空調走入尋常百姓家已經二十多年了,但購買(mai) 節能家電產(chan) 品能夠享受到補貼卻是近一兩(liang) 年的事。居住在北京的居民陸續從(cong) 街道領到了政府免費發放的節能燈;在世博會(hui) ,開園儀(yi) 式耗材可循環使用;德國館可循環利用的工作服,加拿大小木屋的可循環材料等,都讓老百姓感受到節能環保就在身邊。

“過去無人問津的冷清現在有了大變化”,鄭栓虎感慨地說,北京節能環保中心今年隻公布了4個(ge) 崗位空缺,卻一下報名了700多人,來求職的人說,節能環保行業(ye) 是朝陽行業(ye) ,有上升空間,有前途。

海澱區是北京市循環經濟示範點,區發改委副主任王澎透露,海澱區的節能環保企業(ye) 多數以節能減排為(wei) 主營業(ye) 務,海澱區發改委通過對區內(nei) 企業(ye) 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企業(ye) 都反映研發投入大、周期長、缺少資金以及收益緩慢。資金需求、政策需求和公眾(zhong) 宣傳(chuan) 需求等是企業(ye) 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chan) 業(ye) ”,鄭栓虎說,而且迫切需要政策扶持技術研發。

中科院專(zhuan) 門研究光學的楊工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在節能技術上,我國還缺乏政策支持力度。他舉(ju) 例說,日本已經通過施行“領跑者”、“節能型產(chan) 品銷售商評價(jia) ”、能效標識等製度,推進節能產(chan) 品開發應用,成為(wei) 全球節能產(chan) 品生產(chan) 大國,節能服務業(ye) 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