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zheng) 達到8%左右;到2020年,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zheng) 達到15%左右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力爭(zheng) 達到8%左右;到2020年,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力爭(zheng) 達到15%左右;到2030年,其整體(ti) 創新能力和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央政府網18日公布《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決(jue) 定》(下稱《決(jue) 定》),首次確定了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目標。
國務院稱,力爭(zheng) 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國民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國民經濟的先導產(chan) 業(ye) 。
此前,國務院9月8日常務會(hui) 議已審議並通過了上述決(jue) 定,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ge) 產(chan) 業(ye) 被確定為(wei)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10月18日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hui) 再次明確,未來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將大力發展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高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改造提升製造業(ye)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根據《決(jue) 定》,國務院將在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和資金渠道的基礎上,設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製,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創新支持方式,著力支持重大關(guan) 鍵技術研發、重大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等。同時,加大政府引導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節能產(chan) 品、環境標誌產(chan) 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chan) 品等推廣應用。加強財政政策績效考評,創新財政資金管理機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稅收激勵方麵,將結合稅製改革方向和稅種特征,針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特點,研究完善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
此外,還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積極推進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產(chan) 業(ye) 鏈融資等金融產(chan) 品創新。加快建立包括財政出資和社會(hui) 資金投入在內(nei) 的多層次擔保體(ti) 係。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服務。綜合運用風險補償(chang) 等財政優(you) 惠政策,促進金融機構加大支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力度。
對於(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資本市場的融資需求,《決(jue) 定》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創業(ye) 板市場製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上市融資。推進場外證券交易市場的建設,滿足處於(yu) 不同發展階段創業(ye) 企業(ye) 的需求。完善不同層次市場之間的轉板機製,逐步實現各層次市場間有機銜接。大力發展債(zhai) 券市場,擴大中小企業(ye) 集合債(zhai) 券和集合票據發行規模,積極探索開發低信用等級高收益債(zhai) 券和私募可轉債(zhai) 等金融產(chan) 品,穩步推進企業(ye) 債(zhai) 券、公司債(zhai) [127.40 0.01%]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發展,拓寬企業(ye) 債(zhai) 務融資渠道。
《決(jue) 定》還對創業(ye) 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發展預留空間。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nei) 為(wei) 保險公司、社保基金、企業(ye) 年金管理機構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參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業(ye) 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創造條件。鼓勵社會(hui) 資金、民間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中處於(yu) 創業(ye) 早中期階段的創新型企業(ye) 。
為(wei) 滿足七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人才需求,國務院表示,將加快完善期權、技術入股、股權、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製,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科技人員積極從(cong) 事職務發明創造。同時,還將在教育領域進行改革,發揮研究型大學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科建設,增加急需的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而全球性人才“選秀”、企校聯合培養(yang) 人才等也將一並納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