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韓國企業經驗助港商創建品牌

韓國企業經驗助港商創建品牌

  photo 
  香港生產(chan) 力促進局顧問餘(yu) 誌成早前率領韓國考察團各學員到不同企業(ye) 參觀,汲取當地企業(ye) 在品牌、設計、創新策略上的經驗。
   
  photo 
  考察團學員參觀韓國傳(chuan) 統大型企業(ye) 。
   
  photo 
  韓國新一代「B2C」企業(ye) ,予人印象是年輕富活力。圖為(wei) 三星電子公司。 
   

韓國過往主要依靠出口及輕工業(ye) 生產(chan) 支持本土經濟,但經過近廿年的發展及轉型,現已躍升為(wei) 世界第13位最發達的經濟體(ti) 係,並在電子、半導體(ti) 及汽車生產(chan) 方麵處於(yu) 領先地位。當地企業(ye) 的成就全賴對品質、創新及品牌創建的執著。為(wei) 加深這方麵的瞭解,香港生產(chan) 力促進局早前連同業(ye) 界到韓國考察,先後參觀三星電子、現代信用卡、LG等企業(ye) ,重點發掘他們(men) 在品牌、設計、創新策略上的經驗。

生產(chan) 力促進局創新及知識產(chan) 權顧問餘(yu) 誌成表示,今次考察特色之一是出發前須在香港大學「備課」,學習(xi) 創新與(yu) 品牌管理,以及韓國本土文化,好讓學員實地參觀時有更深刻體(ti) 會(hui) 。此行參觀了兩(liang) 大類企業(ye) ,一是經營模式為(wei) 「B2B」的傳(chuan) 統企業(ye) ,如浦項鋼鐵所、現代重工(造船)等,另一類是直接麵對用家(B2C)的消費性企業(ye) ,如三星、LG等。由於(yu) 發展背景及經營手法各不相同,他們(men) 在創建品牌及塑造公司形象上都有很大差別。

隨團專(zhuan) 營服裝配飾的依洋實業(ye) 總經理楊瑞培指出,因傳(chuan) 統大型企業(ye) 多由國營脫變過來,故個(ge) 人崇拜色彩濃厚,以號稱全球第二大的浦項鋼鐵為(wei) 例,內(nei) 裡仍掛滿前總統及公司創辦人的照片及訓言,以此作為(wei) 公司精神支柱。他們(men) 視品牌為(wei) 企業(ye) 人格的一部分。參觀韓國最大暖氣供應商韓國區域暖房公司時,學員直問他們(men) 對社會(hui) 責任的看法,對方坦言策略是防守性,不會(hui) 積極爭(zheng) 取,隻會(hui) 踏實去做,不作「硬銷」。

至於(yu) 那些市場導向的消費性企業(ye) ,則積極推廣品牌。他們(men) 重視市場分析,把不同市場區隔清楚,並因應市場規劃產(chan) 品生命周期,繼而推出針對性的推廣策略。例如現代汽車轄下的現代信用卡公司(韓國第二大發卡公司),便針對各目標客群,推出18款消費信用卡;其中頂級的一張(類似黑卡),與(yu) 當地二線航空公司合作,給持卡者隨意提升至商務客位,藉此搶去大韓航空不少高級客戶。由於(yu) 每卡定位不同,照顧層麵亦廣,因而近年在韓國市場迅速增長。

餘(yu) 誌成續表示,參觀LG集團旗下家庭護理用品企業(ye) LG生活健康時,主要分享其「棒棒糖」(Lollipop)手機的創建品牌經驗。該公司首先選定17至23歲這目標市場,研究他們(men) 使用手機的新訴求,結果發現凸顯個(ge) 性、要求閃光、具備攝影功能,是當前購買(mai) 手機的首選條件,於(yu) 是LG利用Youtube播放專(zhuan) 為(wei) 這產(chan) 品度身訂造的歌曲,強調以上的功能,再找來著名年青樂(le) 隊Big Bang作產(chan) 品代言人,一層一層的在年輕人社群中推廣滲透。在整個(ge) 行銷過程中,該公司不斷突出年青、創新的品牌文化,將產(chan) 品人格化,與(yu) 用家相互融合。

考察過後,學員也作檢討與(yu) 總結。生產(chan) 力促進局創新及知識產(chan) 權高級顧問朱炳源指出,不少代工廠家都問,中小企究竟應否做品牌?從(cong) 理論角度,代工生產(chan) 競爭(zheng) 到最後,隻會(hui) 有一間獨大留下,原因是它投資很多自動化設備,令對手無法跨越這技術門檻而逐步被淘汰。由此可見,中小企生存之道,如果在生產(chan) 上無法達到足夠的經濟規模,便唯有透過品牌開拓針對性的消費市場,這是香港中小企未來必然的路向。實際上,當前便有不少貿易公司,由傳(chuan) 統代理角色轉為(wei) 自創品牌推銷。

朱炳源指出,若說提高企業(ye) 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元素是管理的話,那麼企業(ye) 生命之火則在於(yu) 品牌構建。眾(zhong) 多例子說明,隻顧賺錢的公司,很快會(hui) 在市場消失,唯有追求永恆的品牌,才能立於(yu) 不敗之地。中小企若決(jue) 定構建品牌,他建議老闆,除要下定決(jue) 心視作長遠投資外,首要改變經營工廠時「省一元得一元」的傳(chuan) 統思維,繼而要建立一支推廣品牌的團隊。

他曾遇過一些失敗例子:有服裝公司眼見名牌服暢銷,便把款式抄襲過來,貼上自己的品牌銷售。起初銷情還可以,因產(chan) 量不多,但「加碼」後便出現滯銷現象,最終落得虧(kui) 蝕過千萬(wan) 元收場。究其原因,是市場總有喜歡嘗新產(chan) 品的用家,但為(wei) 數不多,若錯誤認定為(wei) 整體(ti) 需求,很容易積壓存貨。更重要的是,各地用家對設計風格要求不同,品牌文化背後更有眾(zhong) 多複雜因素,絕非抄款便可保證銷路。

他續說,現在中小企無不想創立品牌,但客觀現實說明,不是每間中小企都適合打造品牌,故業(ye) 界應先認識甚麼是品牌,繼而學習(xi) 怎樣做品牌。他強調,不要輕易放棄代工生產(chan) ,應該繼續利用自動化生產(chan) 降底成本,提高競爭(zheng) 效益;當有了利潤後,再考慮撥出其中15至20%來開發品牌,起步時不宜投放過多,否則現金流很容易出現問題。

他總結認為(wei) ,各方經驗顯示,投資品牌不會(hui) 有即時回報,但屬於(yu) 無形資產(chan) ,將來或可成為(wei) 企業(ye) 主要收益來源。事實上,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資產(chan) ,大部分均來自無形資產(chan) 。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