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
「十二.五」規劃底下,中小企怎樣開拓內(nei) 銷?如何配合國策做好準備? |
|
|
黃: |
過去二、三十年,內(nei) 地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不僅(jin) 造成巨大順差,同時也帶來不少政治問題,故這模式很難再長遠維持下去。加工企業(ye) 若不轉型升級,基本也看不到出路。「十二.五」規劃旨在刺激消費及提升消費水平,除衣、食、住、行外,還強調保健和康樂(le) ,因而會(hui) 更重視文化及社會(hui) 保障計劃,並積極透過農(nong) 村城市化,拉近貧富差距。另方麵,內(nei) 地也會(hui) 著力發展綠色經濟,包括新通訊產(chan) 業(ye) 、生物產(chan) 業(ye) 、新能源及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與(yu) 此同時,當局希望提升企業(ye) 的自我創新能力及知識產(chan) 權,並大力發展服務業(ye) ,這些發展方向將為(wei) 港商帶來不少商機。 |
|
|
主: |
成本和人才是否企業(ye) 轉型的絆腳石? |
|
|
劉: |
近兩年內地經營環境越趨困難,繼勞動法及環保法規後,最近又有《企業民主管理條例草案》和《工資集體協商》草案,幾乎每兩三個星期便有新例出台,令廠家疲於奔命。未來勞動成本升幅將高達二成,預計不到三五年,內地工資與本港差距會進一步拉近。雖然內地很多政策鼓勵廠家到省外投資,但相信當地成本很快會與珠三角看齊,廠商不可能每隔兩三年便搬遷一次,故長遠解決之道是轉型升級,或透過建立品牌和銷售網絡,開展零售業務,這才能保障穩定收入來源。 |
|
|
主: |
慕詩在內(nei) 地很成功,但麵對人手及成本上升,這方麵如何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
|
|
陳: |
首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進軍初期便選擇走高檔路線,因為在內地賣休閒服,很難與民企競爭。快速擴展品牌的效率較降低成本來得高。自由行旅客在港購買力驚人,更何況是在內地,問題是怎樣與民企及國際品牌分一杯羹。 |
|
|
主: |
內(nei) 地抄襲問題嚴(yan) 重,加上投資內(nei) 銷如同「泥牛入海」,該從(cong) 何做起? |
|
|
陳: |
時裝抄襲很常見,我們的解決方法是進口歐洲物料,對方即使抄足外觀,亦難模仿箇中神髓。中小企可從二、三線城市入手,待取得成績後再攻一線便會較為容易。貿發局在北京設有「設計廊」,可嘗試從這據點出發。 |
|
|
仁: |
我的公司(大興(xing) 紡織有限公司)在一年前開始進軍(jun) 內(nei) 地市場,銷售棉紗,由於(yu) 沒有品牌,所以找內(nei) 地批發商經銷,寧願自己賺少些,待日後經濟及市場承受力加強時,直接在產(chan) 品上提價(jia) 。我個(ge) 人認同,拓內(nei) 銷不要一下子轉變過急,宜循序漸進。 |
|
|
主: |
除內地市場,亞洲區經濟增長亦快,會否建議港商開拓一些新興市場? |
|
|
劉: |
新興(xing) 市場其實一直存在,過去港商不去開拓,主因是市場存在一定隱性風險,如財政、關(guan) 稅、貪汙等。經驗告知,中東(dong) 、南美、中歐的投資風險較前大有改善,當這些市場穩定下來時值得嘗試,業(ye) 界可透過貿發局開拓這些市場。 |
|
|
黃: |
除內銷市場外,香港的機會也不少,以本港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優勢,應可在內地市場分到一杯羹。如協助內地培訓人才,把香港定位為區內教育樞紐,便是一個龐大市場。「十二.五」規劃提到保健和康樂,每年內地對本港醫療服務需求殷切,香港可建中醫院,不僅服務內地用家,同時也為本港培訓相關人才。 |
|
|
主: |
香港可以提供甚麼資源協助業(ye) 界發展內(nei) 銷市場? |
|
|
黃: |
業者可多運用品牌,如包裝、設計等,把創新思維融入傳統產品上,藉此超前對手。政府的Create HK備有資源,可協助中小企建立品牌。上半年內地零售增長18%,中產人口越來越多,年輕人又具消費力,加上樓市帶來的財富效應,以及高鐵一小時生活圈帶動,定會加快整體零售額增長。在香港發展品牌,然後再去攻內銷,也是可行的方法。 |
|
|
主: |
業(ye) 界應投放多少資源去推廣品牌?如何推廣? |
|
|
陳: |
慕詩是從營業額中撥岀5%作推廣,包括代言人、裝修、形象設計、包裝等。 |
|
|
李: |
企業(ye) 可重新審視公司網頁,因為(wei) 有半數生意都可能從(cong) 互聯網上取得;透過展覽會(hui) 也是有效途徑,除每年累積不少新客,同時也可從(cong) 中窺探對手部署。 |
|
|
主: |
各位對人民幣升值有何看法?買入人民幣做對沖可行嗎? |
|
|
劉: |
此舉(ju) 可行,因為(wei) 要遊說歐美買(mai) 家轉用人民幣結算並不容易,最好是把公司部分儲(chu) 備轉為(wei) 人民幣,另外是開展一些收取人民幣的業(ye) 務。 |
|
|
陳: |
唯一想到的是多開分店,收取更多人民幣。客觀而言,投資多些資源深化內銷業務,總較一筆一筆的為每宗交易做對沖好。 |
|
|
主: |
內(nei) 地出現民工荒,廠家如何解決(jue) ? |
|
|
陳: |
兩(liang) 年前開始集中開發高增值服裝,非核心部分外判給其他工廠代勞,希望將部分成本轉嫁出去。 |
|
|
仁: |
工業(ye) 總會(hui) 調查顯示,目前廠家缺人比例高達二至三成,業(ye) 界可轉用機械,或外判給民企;再說,工資集體(ti) 協商草案已出台,廠方工人越多,將來談判壓力越大。 |
|
|
主: |
近年成本不斷上漲,利潤越見微薄,如果結束廠房,轉做特許經營,這是否可行? |
|
|
劉: |
麵對內(nei) 地經營困難,不少廠家都有結業(ye) 的想法,但在內(nei) 地關(guan) 廠也不容易,起碼要三年時間,而且將麵對稅局及各政府部門的追討。事實上,廠家也毋須太悲觀,隻要靈活應對便可,應集中核心工序及增值部分。始終一台電腦也要靠廠家來製造,關(guan) 鍵是以後用甚麼模式生產(chan) 。 |
|
|
黃: |
加工貿易正走到十字路口,若從(cong) 未做過內(nei) 銷,這將是翻天覆地的改造工程,但廠商也要想一想,未來選擇是否隻有做廠一條路。 |
|
|
主: |
匯進企業(ye) 由早期生產(chan) 汽水機氣泵,轉型至開發高科技泵,轉型期間賺到多少利潤? |
|
|
李: |
匯進早期隻生產(chan) 汽水機泵,生產(chan) 量佔全球七成,但單一產(chan) 線存在風險,所以後來轉為(wei) 橫向發展,引進精密模具及工程塑料,生產(chan) 較高技術的泵,如開發洗地機、洗腎機及洗牙機氣泵等。過去10年業(ye) 務增長翻了10倍,引證了當初的決(jue) 定正確。任何市場產(chan) 品一定要有獨特性,自己的強項或核心技術就是泵。 |
|
|
主: |
小規模西餅店若想進軍(jun) 內(nei) 銷市場,應如何起步? |
|
|
陳: |
首要提升形象,讓客人有信心嘗試,可仿效日店經營模式,強調產(chan) 品質素及獨特性,店麵裝修則要配合產(chan) 品形象。 |
|
|
李: |
每家公司應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建議與(yu) 大專(zhuan) 院校合作加以改善,通過思維衝(chong) 擊,一定可以開發出新產(chan) 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