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暴雨如注。晦暗的天色與(yu) 間歇性的閃電,讓浙江省太陽能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辦公室在一片昏暗與(yu) 瞬間高亮的狀態中來回切換,一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yu) 協會(hui) 秘書(shu) 長沈福鑫討論的主題:光伏產(chan) 業(ye) 的急速起落。
沈福鑫起身開燈,室內(nei) 瞬間亮堂起來。“國內(nei) 多晶矽現貨價(jia) 格目前已回升至73美元,從(cong) 目前的情勢看,光伏業(ye) 正在複蘇。如果不出特別的意外,接下來的一輪產(chan) 業(ye) 擴張會(hui) 比2008年那次更厲害。”
按照沈福鑫的預計,到2012年,浙江省光伏業(ye) 產(chan) 值將達到2000億(yi) 元。而在這雄心勃勃的規劃目標背後,光伏業(ye) 似乎正在回複往日的激情——民營企業(ye) 資本潮湧而進,夢想著在這個(ge) 如日初升的行業(ye) 中獲得高額回報。
與(yu) 上一次行業(ye) 極速擴張不同的是,經曆過行業(ye) 亂(luan) 象和殘酷洗禮的企業(ye) ,如今多了一份謹慎與(yu) 理性:新加入行業(ye) 的企業(ye) 開始評估市場前景、自身技術水準、實力規模、風險評估和控製;進一步擴張的企業(ye) 則謹慎試探;曾被無情淘汰出局的企業(ye) ,短期內(nei) 不再有重新加入的計劃。
理性和謹慎或許可以規避經營風險,但光伏業(ye) “兩(liang) 頭在外”的行業(ye) 特性所蘊含的風險,僅(jin) 靠企業(ye) 層麵的理性與(yu) 謹慎,並不能完全控製。
在新一輪行業(ye) 發展周期中,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民營光伏企業(ye) ,急需來自政策層麵的係統性支持。而在浙江已經開始啟動的政策嚐試,是否會(hui) 為(wei) 全國光伏行業(ye) 提供一份切實可行的樣本?《每日經濟新聞》對此展開了調查。
浙江光伏業(ye) 正走出穀底
“浙江省光伏企業(ye) 的數量在100家上下。和江蘇省不同,浙江的光伏企業(ye) 規模較小、數量眾(zhong) 多,與(yu) 政府的關(guan) 係不像江蘇那樣密切。”沈福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這裏麵有兩(liang) 個(ge) 原因:一是浙江省民間資本實力強大,民營企業(ye) 之間信息共享的情況比較普遍,一有商機,圈內(nei) 企業(ye) 就紛紛切入,與(yu) 政府之間的互動不足;二是江蘇省有獨特的 “尚德模式”,並以之為(wei) 藍本形成了一定的示範效應。
據記者了解,國內(nei) 光伏企業(ye) 主要集中在江浙兩(liang) 省,其中江蘇光伏企業(ye) 的產(chan) 量約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一半,浙江約占1/4,剩餘(yu) 的市場份額由江西、河北、山東(dong) 等省瓜分。
事實上在2008年那場光伏盛宴中,浙江省切入光伏業(ye) 的民營企業(ye) 總數遠超如今百家左右的規模。因規模小、技術能力不足、缺乏完整產(chan) 業(ye) 鏈,在隨後的金融危機中光伏企業(ye) 遭遇重創,以至數量銳減。
據沈福鑫介紹,在光伏業(ye) 工業(ye) 生產(chan) 總值超過全縣總比一半的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極盛期兩(liang) 矽(晶矽和有機矽)企業(ye) 總數量達到57家。在金融危機期間,這些企業(ye) 中有近一半企業(ye) 倒閉,如今隻剩下30家,其中有十數家是晶矽和光伏中遊配套企業(ye) 。
“不過如果你現在去開化縣矽電子專(zhuan) 業(ye) 園,會(hui) 發現他們(men) 都忙不過來。可以這麽(me) 說,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複蘇,去年金融危機對開化縣光伏業(ye) 的不利影響正在消除。而整個(ge) 浙江省的光伏產(chan) 業(ye) 也正在走出穀底。”
開化光伏企業(ye) 有望增20家
9月3日。衢州市開化縣。晴。35攝氏度。
在開化縣光伏企業(ye) 的聚集地矽電子專(zhuan) 業(ye) 園,該縣主管園區招商工作的招商局副局長穀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從(cong) 去年底開始,這裏的光伏企業(ye) “很紅火”,目前縣裏正在談一些光伏企業(ye) 入駐項目,到今年年底光伏企業(ye) 數量很可能會(hui) 再增加20家。據記者從(cong) 沈福鑫處了解到的信息,在浙江省光伏產(chan) 業(ye) 鏈中,開化縣涉足的主要是上遊的矽原料生產(chan) 加工和光伏產(chan) 業(ye) 鏈中遊的配套業(ye) 務。
“今年的勢頭很好。”開化縣晶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曙光向記者證實,2009年金融危機對該縣光伏企業(ye) 的影響正在消除,“目前公司業(ye) 務情況不錯,有些訂單我們(men) 還來不及生產(chan) 。”雷曙光的公司3年前由向半導體(ti) 電子行業(ye) 供應有機矽轉成向光伏業(ye) 提供用於(yu) 提煉太陽能級晶矽的矽片供應商,目前月產(chan) 量為(wei) 50萬(wan) 片矽片,出貨量規模約等於(yu) 11MW/年,算是開化縣較大的矽片生產(chan) 商。
而據穀聲介紹,今年由於(yu) 光伏業(ye) 形勢不錯,省內(nei) 外很多民營企業(ye) 都準備加入淘金,甚至連房地產(chan) 公司都表達了這方麵的意願。“不過新加入企業(ye) 大部分都有冶煉和有機矽行業(ye) 背景,跨行業(ye) 的現象並不多。”
穀聲還表示,該縣光伏業(ye) 今年追加投資和確立新項目的企業(ye) 數量也較多,如浙江嘉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投資2.48億(yi) 元的光伏電子項目生產(chan) 車間已經完工,年產(chan) 25MW太陽能電池片的生產(chan) 線也已進入調試階段。
溫商關(guan) 注但態度理性
不僅(jin) 在開化縣,眾(zhong) 多民營資本也都表現出了對光伏業(ye) 的強烈興(xing) 趣。據沈福鑫介紹,在浙江民營資本的大本營溫州,今年有多家企業(ye) 都想加入這一行業(ye) ,而在兩(liang) 年前的那波行業(ye) 擴張中同樣的情況在溫州並不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沈福鑫表示,經過2009年的市場洗禮,無論是溫州還是省內(nei) 別的地方,新加入資本都表現出一種理性,已少有兩(liang) 年前的那種瘋狂。那些挺過2009年行業(ye) 低潮期的光伏企業(ye) 在如今行情轉好的情況下,態度也比較謹慎,比如會(hui) 控製產(chan) 量,追加投資時也明顯帶有一種試探性的態度,顯得小心翼翼。
“現在有意願加入的資本事前都會(hui) 做市場容量前景評估,並衡量企業(ye) 的綜合實力和自身技術水平,對行業(ye) 風險比較重視。在具體(ti) 執行過程中也不再率性衝(chong) 動。”
溫州商人方旭昶就是其中一個(ge) 比較典型的例子。2008年7月就涉足光伏業(ye) 的方旭昶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9月他與(yu) 溫州籍港商聯合出資2000萬(wan) 美元組建的新公司即將啟動。新公司的主業(ye) 與(yu) 其第一家以電池片和組件為(wei) 主營業(ye) 務的公司不同,將目光盯在了更上遊的晶矽切片環節,計劃明年下半年能實現120MW的年出貨量目標。
據記者了解,以晶矽切片環節為(wei) 主業(ye) 的企業(ye) 特征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2000萬(wan) 美元的啟動資金隻能算是試探,這一點在方旭昶那裏也得到了證實。
方旭昶向記者表示,“現在光伏業(ye) 情況是比去年好,但目前仍看不清明年下半年的形勢。我們(men) 初始投入2000萬(wan) 美元是為(wei) 了減小風險,萬(wan) 一明年行業(ye) 出現大幅波動,那麽(me) 我們(men) 就可以將損失鎖定在2000萬(wan) 美元範圍內(nei) 。當然如果當前情況能一直持續,也做好了追加投資的準備。”
除了追加投資時的理性,控製產(chan) 量也是這種態度的體(ti) 現。開化縣的雷曙光表示,他們(men) 的矽片生產(chan) 雖然訂單很多,但並沒有出現加班加點趕產(chan) 量的情況。“我們(men) 不鼓勵工人加班生產(chan) ,有些訂單還回絕了。現在看不清未來一年的行業(ye) 形勢,不想盲目擴產(chan) ,以避免再次陷入像去年那樣的困境。”
全產(chan) 業(ye) 鏈模式能規避風險
民資對光伏業(ye) 的理性態度,不僅(jin) 在像方旭昶這樣的電池片和組件生產(chan) 商身上得以體(ti) 現,在浙江省唯一一家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生產(chan) 商——寧波太陽能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振軍(jun) 那裏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王振軍(jun) 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我們(men) 不像無錫尚德和常州天合光能,他們(men) 已經上市,我們(men) 的錢並非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而來,因此在每筆資金投入前,我們(men) 都會(hui) 詳細評估市場和行業(ye) 風險。正是這種如履薄冰的態度,使我們(men) 躲過了讓全中國光伏企業(ye) 遭遇重大損失的2009年危機。現在整個(ge) 行業(ye) 又進入一波景氣周期,可目前仍不清楚這波周期的延續時間,因此我們(men) 目前仍不想囤貨,也沒有製定擴產(chan) 計劃,還想再繼續看看。”
記者發現,“理性”幾乎已成了浙江省光伏業(ye) 的標簽。從(cong) 企業(ye) 的角度來看,理性和謹慎或許可以讓他們(men) 規避經營風險,但當前中國光伏業(ye) “兩(liang) 頭在外”行業(ye) 特性所蘊含的風險,僅(jin) 靠企業(ye) 的理性與(yu) 謹慎並不能完全消除。
所謂“兩(liang) 頭在外”,指的是光伏產(chan) 業(ye) 鏈第四個(ge) 環節電池組件的銷售和第三個(ge) 環節電池片的原料來源矽片都嚴(yan) 重依賴國外市場。
以電池組件的銷售情況來看,據相關(guan) 統計數據,2008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chan) 量超過2000MW,其中97%以上出口;2009年出口比例有所減少,但仍占到9成多。這種基本依靠海外市場的格局導致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的外部性非常突出,一旦海外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hui) 影響中國光伏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甚至動搖產(chan) 業(ye) 根基。
目前,國內(nei) 太陽能光伏的應用隻集中在農(nong) 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太陽能光伏產(chan) 品,比如太陽能路燈,並未能進入應用供電網,而後者才是太陽能光伏產(chan) 業(ye) 之所以能形成產(chan) 業(ye) 的基石。
國內(nei) 光伏的應用現狀和9成以上電池組件產(chan) 品銷往海外的現實情況還形成一個(ge) 嚴(yan) 重後果,那就是對我國減少碳排放的目標沒有任何幫助。目前,國內(nei) 在光伏產(chan) 業(ye) 鏈生產(chan) 活動中消耗的能源並沒有通過光伏發電係統得以回收和再生,更沒有使中國享受到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環保收益,形成“新能源出口國外,碳排放留在國內(nei) ”的節能減排倒掛現象。
沈福鑫認為(wei) ,在國家還沒有做好如德國與(yu) 西班牙一樣對國內(nei) 光伏產(chan) 業(ye) 進行大規模補貼以刺激光伏終端應用的情況下,隻有一條道路能降低“兩(liang) 頭在外”風險,就是建立全產(chan) 業(ye) 鏈模式,同時組建產(chan) 業(ye) 集群,形成規模化以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
建立全產(chan) 業(ye) 鏈模式,即太陽能光伏業(ye) “垂直一體(ti) 化經營”,事實證明,這種模式確實能夠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高產(chan) 品毛利率。最典型的例子是采用垂直一體(ti) 化經營的常州天合光能和傳(chuan) 統光伏電池組件商無錫尚德在毛利率方麵的巨大差異,在今年二季度,前者的毛利率超過後者15.3個(ge) 百分點。
浙江省光伏業(ye) 的政策樣本
謹慎與(yu) 理性、實施垂直一體(ti) 化戰略、極力發展提純矽技術,這是目前中國光伏企業(ye) 降低行業(ye) 風險所能采取的極致措施,但如果國家不在具體(ti) 的政策層麵對光伏業(ye) 提供實際支持,那麽(me) 企業(ye) 的努力並不能真正從(cong) 根本上降低風險,更談不上控製風險。
中盛光電集團全球營銷總裁郭振海表示,光伏行業(ye) 是政策性導向很明顯的行業(ye) ,企業(ye) 的理性能促進市場平衡,但這並不等於(yu) 說光伏業(ye) 不需要國家具體(ti) 政策的實際支持。
從(cong) 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尚缺乏對於(yu) 光伏業(ye) 的係統性支持政策。在8月19日,央企報出的0.7288元/千瓦時的國家光伏電站特許投標價(jia) 格,在眾(zhong) 多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短期內(nei) 仍無助於(yu) 解決(jue) “兩(liang) 頭在外”的行業(ye) 難題。
江蘇一家大型民營光伏企業(ye) 的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中標的都是國企,哪個(ge) 民營企業(ye) 願意去玩這個(ge) 遊戲?如果企業(ye) 不去賺取正常的利潤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yi) 。”
沈福鑫也表示,“這個(ge) 中標價(jia) 對民企很不公平。國內(nei) 目前光伏行業(ye) 的推動和參與(yu) 力量主要是民企,我們(men) 省內(nei) 也同樣如此。”沈認為(wei) ,以現在國內(nei) 的技術水平,光伏並網電價(jia) 的水平應在1.6元/千瓦時左右。
沈福鑫透露,在產(chan) 業(ye) 鏈層麵,浙江省將培育5~6家各自具備全產(chan) 業(ye) 鏈的大型光伏企業(ye) ,以此降低成本,規避行業(ye) 風險;在技術改進上,浙江省正籌劃建立“光伏產(chan) 業(ye) 研發中心”,加大光伏業(ye) 技術研發方麵的投入。
最重要的是,浙江省對光伏上網電價(jia) 將有大動作。“針對光伏上網電價(jia) ,兩(liang) 年內(nei) 將有望出台有新政策。”沈福鑫透露說,對國家33個(ge) 立項項目,除了國家補貼外,浙江省政府計劃對每發一度電補貼0.7元,再由縣市級政府補貼0.7元,“總額達到1.9元/度。”
“我們(men) 相信,在補貼政策、光伏產(chan) 業(ye) 合理布局和技改推進後,浙江省的光伏業(ye) 產(chan) 值有望在2009年140億(yi) 的基礎上,至2012年達到2000億(yi) 元的規模。”沈福鑫說。
在新一輪行業(ye) 發展周期中,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民營光伏企業(ye) ,急需來自國家層麵的係統政策支持。在浙江,已經開始啟動的戰略性政策嚐試,會(hui) 為(wei) 全國光伏行業(ye) 提供一份切實可行的政策樣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