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德州儀(yi) 器洽購中芯國際[0.50 1.02%]原托管工廠成都成芯半導體(ti) 之後,美國閃存巨頭美光科技也將入主武漢新芯。
武漢新芯為(wei) 中部第一個(ge) 12英寸半導體(ti) 製造項目,也是大陸唯一的存儲(chu) 芯片代工廠。該廠一期工程總投資高達100億(yi) 元,2006年6月動工,2008年9月正式投產(chan) 。之前一直由中芯國際托管運營。
權威人士昨日對本報透露,過去幾個(ge) 月,美光科技一直與(yu) 武漢當地、武漢新芯公司洽談合作,有望成為(wei) 其控股方。“雙方打算先成立一家合資公司,美光可能以技術入股,對它釋放一些訂單,買(mai) 產(chan) 能。”該人士稱,美光可能注資2億(yi) 美元。
記者向武漢新芯一位高層人士求證。該人士對此事並未否認。美光中國一位工程師則透露,公司一直想在中國落地製造項目,這樣進來更省事。
不堪運營虧(kui) 損,應該是新芯轉手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新芯投產(chan) 時的產(chan) 能隻有3000片/月,訂單主要來自AMD與(yu) 日本富士通的合資公司飛索半導體(ti) 。2008年金融危機後,飛索申請破產(chan) 保護。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目前飛索訂單已取消。
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研究專(zhuan) 家莫大康表示,一般來說,一座12英寸廠的產(chan) 能至少要在3萬(wan) 片/月以上,才有可能達到盈虧(kui) 平衡點。此外,由於(yu) 初期投資高昂,半導體(ti) 製造業(ye) 又多實行5年快速折舊,新芯每年折舊壓力應相當沉重。
2006年,當中芯向美國進出口銀行申請7.5億(yi) 貸款時曾經遇阻,背後作梗者恰恰就是美光。四年之後,中芯應該未有料到,新芯會(hui) 落入美光之手。
這已是本土半導體(ti) 一年來至少第4起被外資滲透的案例。
此前一起是,美國德儀(yi) 試圖將仍在掛牌中的成芯半導體(ti) 盤下,以增加其模擬半導體(ti) 產(chan) 能。不過雙方還沒有正式成交。較早時,展訊、蘇州傲世通均已遭遇外資密集滲透。中芯國際也於(yu) 去年敗訴,被台積電奪取10%的股權。這些個(ge) 案,均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讓2008年一度喊出抄底外資半導體(ti) 的本土企業(ye) 臉麵無光。
事實上,第一個(ge) 覬覦新芯的並非美光,而是全球代工巨頭台積電。之前,本報已報道,台積電與(yu) 武漢方麵相談甚歡,一度接近簽訂協議階段,但最後沒通過相關(guan) 部門的審核。
半導體(ti) 調研機構Isuppli高級分析師顧文軍(jun) 表示,這種密集滲透,將會(hui) 削弱中國半導體(ti) 的基礎,尤其是上遊設計環節。“新芯若給了美光,本地設計企業(ye) 在產(chan) 能方麵將難以得到保證。”
2004年至2007年,大陸半導體(ti) 業(ye) 的發展一度出現泡沫,地方政府蜂擁上馬資本高度密集型的半導體(ti) 製造項目。尷尬的是,本地市場根本沒有足夠訂單,而境外訂單又基本壟斷在台積電、聯電、中芯等手中。因此,成芯、新芯的轉手也是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