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當前的優(you) 勢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配合也隻能是曇花一現,不可能持久,一旦上遊外資巨頭潛心研發的新一輪技術得以推廣,或將引發我國彩電業(ye) 的第三次洗牌,本土企業(ye) 又會(hui) 麵臨(lin) 新的挑戰
“彩電行業(ye) 第一輪大洗牌造就了四家年銷售規模超800萬(wan) 台的CRT巨頭,目前第二輪大洗牌進入收官階段,這一輪競爭(zheng) 以LCD為(wei) 核心,國產(chan) 品牌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麵已經確立。”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 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日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明確指出,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從(cong) 體(ti) 製、研發、產(chan) 業(ye) 鏈垂直整合和渠道變革等諸多方麵考慮,國產(chan) 品牌都具備了衝(chong) 擊產(chan) 業(ye) 領導品牌的能力。
Display search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市場將取代美國成為(wei) 全球電視最大單一市場,同時,升級換代使彩電市場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擴容機遇。
第二輪洗牌收官在即
“由於(yu) 資本的逐利性,任何一個(ge) 準入門檻並不高的產(chan) 業(ye) 都難免要經曆洗牌,而在技術升級和產(chan) 能過剩的衝(chong) 擊下,中國彩電業(ye) 成為(wei) 了產(chan) 業(ye) 洗牌的高發區。”帕勒谘詢機構資深董事羅清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nei) 彩電業(ye) 曾出現了100多家電視廠家遍地開花的局麵,但隨著產(chan) 能過剩以及由此引發的多輪價(jia) 格戰,國內(nei) 品牌進入了大洗牌階段,最終長虹、康佳、TCL、創維成為(wei) 行業(ye) 的領軍(jun) 品牌,然而激烈的價(jia) 格戰同樣導致了全行業(ye) 利潤的嚴(yan) 重下滑。
隨著液晶、等離子等新興(xing) 顯示技術的崛起,彩電業(ye) 迎來了第二輪產(chan) 業(ye) 洗牌。平板電視的高附加值以及高銷售單價(jia) ,吸引了一批新力量加入中國彩電產(chan) 業(ye) ,這中間既有不甘心CRT時代失敗的二線品牌如海信、廈華,又有從(cong) IT行業(ye) 進入彩電業(ye) 淘金的惠普、冠捷、清華同方等,同時占有上遊優(you) 勢的索尼、三星等外資巨頭也卷土重來。
“2004年至2005年,中國市場上一度又出現了40多家彩電品牌,然而2006年的全行業(ye) 虧(kui) 損讓新進入者選擇了快速退出。”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dong) 文如是表示,在彩電行業(ye) 的第二輪“大洗牌”中,曾在平板電視時代初期頗為(wei) 被動的四大品牌發起了反擊。
據了解,從(cong) 2005年開始,長虹積極尋求上遊突破並在2006年開始布局等離子麵板,而TCL、海信、創維、康佳則選擇了在液晶模組領域布局,從(cong) 2007年開始,這些品牌逐漸占據上風,到2008年下半年,六大國產(chan) 平板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重新占到了七成。謝勤益告訴記者:“現在中國的彩電行業(ye) 正處於(yu) 第二輪產(chan) 業(ye) 大洗牌的收官階段,中國品牌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麵已經確立,而國內(nei) 彩電品牌的分化已經日趨明顯。”
品牌分化趨勢明顯
如果說,CRT電視時代的行業(ye) 洗牌形成了4家年銷售規模超過800萬(wan) 台的巨頭,那麽(me) 液晶、等離子等新興(xing) 顯示技術的崛起帶來的技術革命引起的第二輪洗牌,則讓在平板電視時代提前布局的企業(ye) 成為(wei) 贏家。
對此,羅清啟表示:“在原來的四大彩電巨頭中,創維是率先淘汰CRT電視的品牌,而其他品牌CRT的比重目前依然在40%左右,顯然在平板電視領域的提前布局已經讓創維成為(wei) 了國內(nei) 平板電視的領軍(jun) 品牌。”
據創維數碼[5.18 -4.60%]公布的2009-2010財年的財報顯示,創維實現銷售規模227.7億(yi) 港元、淨利潤13.26億(yi) 港元。從(cong) 銷售規模看,創維的內(nei) 銷成為(wei) 國內(nei) 第一,而其淨利潤超過了其他5家國內(nei) 彩電企業(ye) 的總和。
中國電子[1.12 3.70%]商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王寧認為(wei) :“要想成為(wei) 彩電行業(ye) 的領導品牌,不僅(jin) 是依靠規模和利潤的領先,在彩電業(ye) 的每一次技術革命中發揮主導作用也是至關(guan) 重要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剩餘(yu) 的6-7家彩電企業(ye) 中,既有國資背景的企業(ye) ,也有純粹民營性質的企業(ye) 。而從(cong) 目前的市場占有量而言,民營性質的企業(ye) 要比有國資背景的企業(ye) 來得更有優(you) 勢。
“在國內(nei) 彩電業(ye) 中,國有控股企業(ye) 仍是主流。但是因為(wei) 體(ti) 製的原因或由於(yu) 個(ge) 別領導的決(jue) 策失誤以及決(jue) 策緩慢,而在市場競爭(zheng) 中失去了先機。”羅清啟表示,相對來講,民營企業(ye) 的決(jue) 策速度比較快,這也讓它在市場上始終占據先機。另外,民企在機製上也比較靈活,比如創維的集體(ti) 決(jue) 策的職業(ye) 經理人管理製度不僅(jin) 讓其避免了出現重大戰略失誤的可能,也大大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
“經過兩(liang) 輪大的行業(ye) 洗牌,國內(nei) 彩電行業(ye) 已經來到了十字路口,隻有真正戰略目標正確的企業(ye) ,才可能成為(wei) 彩電業(ye) ‘新黃金10 年’的贏家。” 楊東(dong) 文強調。
三網融合帶擴容機遇
對於(yu) 目前的中國彩電市場,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它正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升級擴容機遇,一是未來5-10年將有超過4億(yi) 台CRT電視需要升級;二是三網融合開始試點以及未來的推廣將讓國內(nei) 的彩電市場規模從(cong) 目前的不足4000萬(wan) 台到實現翻倍增長。
正是這樣的產(chan) 業(ye) 誘惑讓眾(zhong) 多的產(chan) 業(ye) 投資者來到中國,除了上遊2000億(yi) 元的麵板和模組投資浪潮外,索尼、三星、夏普、LG等外資平板巨頭在度過金融危機的衝(chong) 擊後開始重新將戰略重點從(cong) 歐美市場移轉至更有潛力的中國市場,即便此前已經在電視領域碰壁的IT巨頭也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與(yu) 此同時,此前占據中國市場七成份額的國內(nei) 彩電業(ye) 者也感到了危機,除了集體(ti) 進軍(jun) 產(chan) 業(ye) 上遊的投資衝(chong) 動外,國內(nei) 彩電巨頭之間的競爭(zheng) 也進入了白熱化狀態。
雖然第二次洗牌過後,中國品牌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麵已經確立,國產(chan) 彩電也在逐漸擺脫“缺芯少屏”的困局。不過,也有不少專(zhuan) 家表示擔憂:“這些優(you) 勢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配合也隻能是曇花一現,不可能持久,一旦上遊外資巨頭潛心研發的新一輪技術得以推廣,或將引發我國彩電業(ye) 的第三次洗牌,本土企業(ye) 又會(hui) 麵臨(lin) 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