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稀土出口配額“稀缺”一噸難求引非法爆炒

“5萬(wan) 、6萬(wan) 、8萬(wan) 、10萬(wan) ……”近日,在中國稀土[2.02 2.02%]貿易圈裏流傳(chuan) 著這樣一組價(jia) 格一路飆漲的數據,據業(ye) 內(nei) 人士稱,這代表著前期稀土出口配額非法買(mai) 賣的交易金額。不同於(yu) 以往1萬(wan) 、2萬(wan) 甚至最低時僅(jin) 有幾千、幾百元的成交價(jia) ,今年由於(yu) 中國稀土顯得格外珍貴,即使開價(jia) 出現了數倍的暴漲,令很多逐利者苦惱的依然是“有價(jia) 無市”。

“不是價(jia) 位不夠高,實在是國家給的(配額)太少,沒人舍得賣。”許多業(ye) 內(nei) 人士都表示,往年交易火爆的市況如今已變得格外冷清,出口配額“一噸難求”。

伴隨國家的多項重拳出擊,中國稀土出口企業(ye) 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配額緊缺。據商務部發布的配額指標數據統計,2010年,中國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額總數比2009年減少了近40%,這在中國稀土出口史上前所未有。

而與(yu) 此同時,一項有關(guan) 現行配額分配是否“合理”、“科學”的爭(zheng) 論也正愈演愈烈。已實行多年的配額製度,某種程度甚至已被看成是近年導致中國稀土稀有元素大量出口、保護缺失的“禍端”之一。

配額和訂單、生產(chan) 能力不匹配

“今年的價(jia) 格肯定還要漲,我覺得還沒有‘爆發’。”廣東(dong) 一位沒有出口資質的稀土貿易商張先生近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自己的配額都不夠,怎麽(me) 會(hui) 向外邊賣出?”“10萬(wan) 元的漫天要價(jia) 其實是在推脫,真實情況是誰都舍不得賣。”記者近日以買(mai) 家身份聯係國內(nei) 多家擁有稀土配額的稀土廠商,幾乎都得到了同樣明確的回答。

張先生告訴記者,盡管國家明令禁止,但這些年配額買(mai) 賣早已是稀土行業(ye) 公開的秘密。雖然自己的公司沒有資質,但每年也都能弄到一些國外訂單,他就會(hui) 想辦法買(mai) 點配額,再聯合有資質的企業(ye) “混著”出去。至於(yu) 其他有資質的企業(ye) 之間相互買(mai) 賣配額,更是司空見慣。

“主要受配額製度的限製和傾(qing) 斜,很多稀土生產(chan) 企業(ye) 得不到配額。相反,一些非生產(chan) 型的貿易公司,卻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配額。這樣勢必會(hui) 造成實際配額和實際訂單、生產(chan) 能力的不協調。沒有生產(chan) 或訂單少的貿易商,如果得到的配額量大,就會(hui) 向企業(ye) 買(mai) 產(chan) 品出口,或者直接把配額賣給企業(ye) 出口。”包頭一家大型稀土企業(ye) 的匿名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證實了這個(ge) 行業(ye) 內(nei) 公開的秘密。

據2005年公開報道統計,內(nei) 蒙古自治區的稀土企業(ye) 當時購買(mai) 的出口配額就相當於(yu) 分配配額的1.9倍,企業(ye) 普遍感到配額不足,因此買(mai) 賣需求旺盛。而這些年,隨著國家稀土出口的日益收緊,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類似買(mai) 賣應當是有增無減。

出口配額大降近40%

盡管有價(jia) 無市,今年配額價(jia) 格的持續暴漲和賣家的格外吝嗇,也是事出有因。

“今年不論有沒有出口資質都很難做,配額的確太少,許多廠家不得不忍痛放棄到手的訂單。”張先生向記者表示。

按照慣例,國家商務部應在上年底和當年中發布該年度的稀土出口配額數,分為(wei) 內(nei) 資企業(ye) 和外資企業(ye) 兩(liang) 種類型。在商務部7月發布的《2010年第二批一般貿易稀土出口配額的通知》中記者看到,2010年下半年配額總數(內(nei) 、外資合並以後)共計7976噸,加上上半年,2010年中國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額總數僅(jin) 為(wei) 30258噸,相比2009年的50145.1噸減少近40%。

“近2萬(wan) 噸的削減絕對是史無前例。”在國家保持了多年5萬(wan) 噸上下總配額的配給製度下,多家稀土出口企業(ye) 對今年形勢都表示出“驚歎”,“尤其是下半年的配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0%。”

事實上,中國下決(jue) 心收緊稀土配額的信號始於(yu) 2007年,當時國家對稀土生產(chan) 的計劃由指導性調整為(wei) 指令性。自2007年起,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市場萎縮外(當年出口配額為(wei) 47448.7噸),中國稀土出口配額年減幅超過15%。

2009年工信部製定的《稀土工業(ye) 發展的專(zhuan) 項規劃(2009~2015年)》更是明確提出,2009年至2015年每年出口稀土不超過35000噸。

“將來的配額買(mai) 賣估計會(hui) 越來越貴、越來越難了。”對於(yu) 起價(jia) 超10萬(wan) 的配額報價(jia) ,一名資深業(ye) 內(nei) 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不排除個(ge) 別稀缺元素有可能達到這個(ge) 數目,但也有可能是表明推托之意。大家普遍配額緊缺,一噸難求,因此10萬(wan) 元寧肯加到給客戶的報價(jia) 裏,也沒必要賣給別人了,否則也會(hui) 丟(diu) 失客戶。”

對於(yu) 出口配額大幅削減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記者采訪的多位企業(ye) 人士都表示出了相對樂(le) 觀。畢竟相比過去較大的出口量和“土”價(jia) 錢,現在即使出口減少,也能從(cong) 持續看漲的稀土國際價(jia) 位中得到一定補償(chang) 。

原有製度不利於(yu) 資源保護?

2010年,“出口配額”在中國稀土貿易圈裏絕對是個(ge) “尤物”,備受寵愛卻又飽受爭(zheng) 議。尤其對於(yu) 現行分配製度和權重計算方式,都被業(ye) 內(nei) 吵嚷著要求改革。

“出口配額買(mai) 賣本身的出現就體(ti) 現了目前實行的出口配額分配辦法有不科學的地方。”北大縱橫合夥(huo) 人雷春昭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其中的主要矛盾就在於(yu) 配額限製打破了國內(nei) 、國外兩(liang) 個(ge) 市場的供求平衡,而且是相反的。

眾(zhong) 所周知,內(nei) 蒙古是中國稀土生產(chan) 最重要的省份,而這些年成倍的配額缺口及諸多的買(mai) 賣成交,都昭示了這一配給製度在客觀上已經失衡。顯然,配額的分配不均是促成配額非法買(mai) 賣的首要原因。

據內(nei) 蒙古一家稀土廠商對記者反映,在被包鋼稀土[48.40 -0.82%]統購統銷之前,很多當地企業(ye) 購買(mai) 一噸稀土出口配額都要花費1000~2000元,出口利潤大部分被購買(mai) 配額的費用抵消。這也一度被稱作是當時製約內(nei) 蒙古稀土企業(ye) 發展的“配額之困”。

隨著中國稀土出口限製的越發嚴(yan) 格,現行配額製度的權重計算方法,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看成是近年導致中國稀土稀有元素大量出口流失和保護缺失的“禍端”之一。

按照目前國家製定的計算公式,無論生產(chan) 企業(ye) 還是流通企業(ye) ,要想滿足稀土出口配額的申報條件,最主要的考核指標就是近3年稀土的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

“其中每年的‘出口數量’完全由商務部統一界定,這個(ge) 參數幾乎不變。這樣,企業(ye) 能從(cong) 配額總數中獲取的出口權重,主要就取決(jue) 於(yu) ‘出口金額’,而出口金額的變化實際不是由出口產(chan) 品價(jia) 格的高低決(jue) 定,而是取決(jue) 於(yu) 出口的稀土品種。”一家大型國有稀土企業(ye) 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解釋了其中的原委。他表示,稀土共有17種元素,不是每一種元素都稀缺,所以不同元素間的價(jia) 格差別極大。

譬如出口氧化銪、氧化鏑,目前市場價(jia) 達到了250萬(wan) ~300萬(wan) 元/噸,而出口氧化鈰卻隻需要大約2.5萬(wan) 元/噸,相差足足100倍。那麽(me) ,在國家已經圈定既定“出口數量”下,對於(yu) 出口鏑、鋱、銪這類“昂貴的”稀有元素的企業(ye) ,意味著其“出口金額”就會(hui) 很大。按照計算公式,企業(ye) 就將擁有更多優(you) 勢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出口權重,即更多的出口配額。

“這樣的結果,就必然導致企業(ye) 為(wei) 使出口資質達標和爭(zheng) 奪出口權重,而逐漸偏向出口昂貴的、國家稀有的稀土元素,而這也就會(hui) 造成多餘(yu) 的元素‘出’不掉,稀缺的元素管不住的現象。這實際和國家要保護和限製‘稀有’稀土元素出口的出發點完全相悖。”上述企業(ye) 人士表示。

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細分配額標準

毋庸置疑,稀土產(chan) 品出口配額許可證製度自1998年實施以來,對限製低附加值稀土產(chan) 品的出口、調整稀土產(chan) 品出口結構、促進我國稀土產(chan) 業(ye) 鏈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隨著中國稀土產(chan) 業(ye) 的發展和國際稀土市場形勢的轉變,多年未經修改的配額製度在實踐中也的確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在商務部此次公布的2010年下半年稀土出口配額的企業(ye) 中,一家企業(ye) 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在諸多有資質企業(ye) 配額遭遇過半削減的同時,這家企業(ye) 所得配額不降反升(在2010年第一批配額中,獲得的配額是374噸,第二批獲得了380噸。)而據業(ye) 內(nei) 人士向記者透露,這家企業(ye) 正是因為(wei) 出口鏑等昂貴“稀有”元素較多,才得以獲得如此之權重。

“國家本應該嚴(yan) 格控製鏑等‘稀有’元素的出口,但這樣還能增加配額,不是適得其反嗎?”贛州一家大型稀土企業(ye) 的人士難掩自己的疑惑和不滿。

“17種稀土元素不能隻用一個(ge) 配額標準,而應該按照稀缺程度分成兩(liang) 個(ge) 、3個(ge) 、5個(ge) 或更多的標準,就好比稀土的出口關(guan) 稅,出口鏑、鋱是25%的關(guan) 稅,出口鑭、鈰、鐠、釹是15%關(guan) 稅,通過稅率的差別把元素的稀缺性體(ti) 現出來。這樣雖然複雜一些,但必定能更好地保證配額計算方式和實際保護意義(yi) 相統一。”上述大型國有稀土企業(ye) 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但記者采訪發現,這樣的提議目前也存在南北差異,南方企業(ye) 普遍對現行製度比較認可,原因在於(yu) 南方出口鏑、鋱等“昂貴稀有”元素較北方多,比較有利於(yu) 獲得較高的權重。

還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出口配額下達到企業(ye) 的時間平均滯後一個(ge) 季度,而稀土企業(ye) 在沒有取得配額的情況下,不敢與(yu) 外商簽訂協議,造成我國稀土行業(ye) 產(chan) 品整體(ti) 呈現供應不穩定的狀況。

贛州市稀土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贛州稀土礦業(ye) 公司副總經理賴兆添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近幾年,出口配額的計算公式總體(ti) 趨勢已經在向生產(chan) 型企業(ye) 轉移,除去配額分配不公及配額計算公式的爭(zheng) 議,配額買(mai) 賣的盛行及價(jia) 位的持續暴漲實際都反映了監管機製的重大疏漏,建議一定要加強監管,同時針對配額進行動態管理,根據企業(ye) 生產(chan) 和出口的實際狀況進行變化和調整。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