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運業(ye) 在重新迎接一場狂歡。在集裝箱再次變得一櫃難求的背後,是船公司們(men) 大虧(kui) 近兩(liang) 年後交出的扭虧(kui) 為(wei) 盈的報表。
“進入到2010年,得益於(yu) 全球貿易的複蘇,船公司終於(yu) 開始賺錢了.”8月10日,NOL(新加坡海皇東(dong) 方航運公司)
旗下船公司APL北亞(ya) 區總裁康國仁(Kenneth Glenn)說。
在今年第二季度,NOL這家亞(ya) 洲最大規模的集裝箱運輸、碼頭管理和物流集團重新實現盈利,淨利潤達到1億(yi) 美元。NOL認為(wei) 接下來集裝箱貨量和運費持續上漲。
就在前一天,韓國最大船公司韓進海運宣布第二季度終於(yu) 重新實現盈利;上月初,馬士基亦表示今年業(ye) 績會(hui) 大幅提升,恢複到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的水平。
不過,再次盈利,運費飆升,集裝箱吃緊,造船廠訂單應接不暇,在這番景象出現的同時,是海運業(ye) 加緊謀求風險抵禦措施的步伐。答案是“中國市場”。
重新盈利
去年同期,NOL則是虧(kui) 損1.46億(yi) 美元。
康國仁表示,集裝箱運量的持續增長和運費的回升是幫助NOL開始重新盈利的重要因素。同時,第二季度的結果也反映出自2009年遭遇經濟衰退以來,已經重新回到了一條健康的軌道上。預計接下來全球集裝箱運量和運費還會(hui) 繼續上漲,第三季度的盈利能力會(hui) 進一步加強。
由於(yu) 運價(jia) 恢複和貨運量的增加,韓國韓進海運今年第二季度實現淨利潤1.46億(yi) 美元,並且預計2010年全年仍有望實現盈利。馬士基亦宣布,今年業(ye) 績預計將恢複到經濟危機之前的水平。
中海集運[3.89 0.26%]披露的半年盈利預測稱,受益於(yu) 國際航運市場出現恢複性增長,今年中期業(ye) 績將扭虧(kui) 為(wei) 盈,運輸收入及淨利潤將同比均大幅上升。
一度跌至低穀的船公司們(men) 正在快速康複。“我們(men) 有幾條航線已經不收貨了,”國內(nei) 負責某亞(ya) 太航線的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市場的恢複來得很陡,集裝箱已經不夠用”。
抗風險思路
在集裝箱貨運量飆升的同時,船公司的運費自然也隨之飆升。在第二季度,NOL的運費同比上漲了22%。而且,馬士基已經開始征收旺季附加費,征收標準為(wei) 亞(ya) 洲至北歐西向航線每標箱加750美元,每大櫃加1000美元,高身特種櫃每個(ge) 加1200美元。
不過,提升運費並不是當前占據著船公司思緒的唯一事件。在經曆了約兩(liang) 年的低潮期之後,如何讓眼下的繁榮持續下去顯得更為(wei) 重要。
NOL在重新打開盈利局麵的同時,也在尋求著在中國更多的投資機會(hui) ,比如海鐵聯運模式。
康國仁表示,目前由於(yu) 政策原因,NOL在中國的內(nei) 陸鐵路貨運係統方麵還沒有投資。他說,可以有效地把內(nei) 陸的製造中心和大型港口連接起來,內(nei) 陸海鐵聯運模式是最能滿足中國出口製造業(ye) 需求的長距離物流和交通方法。當前,中國頻繁的鐵路投資活動會(hui) 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資本湧進中部和西部,同時,這些地區較低的製造成本也會(hui) 吸引各類投資落地。
在市場複蘇的前夕,馬士基加快了進軍(jun) 中國大陸港口的步伐。2009年底,馬士基在上海設立APM 亞(ya) 太區總部,借助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機會(hui) ,發展更多中國客戶;今年初,馬士基又簽約入駐重慶保稅港區,謀求中國中西部碼頭的投資機會(hui) 。
目前,中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在集裝箱吞吐量方麵,中國擁有全球5大港口中的3個(ge) (上海、香港、深圳),以及全球港口14強中的7個(ge) ;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的每4個(ge) 標準集裝箱中就有1個(ge) 在中國港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