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抱琵琶半遮麵。盡管離掛牌期滿8月11日還有不到一周時間,但對半導體(ti) 業(ye) 界人士來說,“誰來接手成都成芯半導體(ti) 製造有限公司”已經是一個(ge) 沒有懸念的問題。
一切源於(yu) 西南聯合產(chan) 權交易所7月15日掛出的一則競標通告。該通告稱,成都成芯半導體(ti) 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芯半導體(ti) ”)相關(guan) 股東(dong) ,欲以118825萬(wan) 元價(jia) 格轉讓該公司旗下所有資產(chan) 。
通告似乎從(cong) 側(ce) 麵印證了此前幾月流傳(chuan) 在業(ye) 內(nei) 的傳(chuan) 聞:由於(yu) 遲遲不能盈利,成都市政府終於(yu) 決(jue) 定要把這個(ge) 素有“吞進獸(shou) ”之稱的8英寸半導體(ti) 生產(chan) 線“甩出去”。
正如成立之初,這條中西部第一條8英寸集成電路生產(chan) 線因成都市政府和中芯國際合作開創的“成芯托管模式”而名噪一時一般,在兩(liang) 個(ge) 主角陸續退出時,成芯的轉讓同樣成為(wei) 關(guan) 注焦點。尤其是在本次資產(chan) 轉讓進程中,有關(guan) 轉讓條件、資產(chan) 評估價(jia) 格等問題,給業(ye) 界留下諸多疑問。
詭異的“資質”
對於(yu) 成芯資產(chan) 轉讓一事,外界好奇的是:一直幫助成都市政府托管工廠運營管理的中芯國際此次是否參與(yu) 了競標?未來成芯是否可能成為(wei) 上市公司中芯國際旗下的資產(chan) ?
這種聯想有其特定的商業(ye) 背景。2005年成芯公司成立時,主要投資人係成都工業(ye) 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區投資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後,股東(dong) 委托中芯國際對成芯進行管理。雖然從(cong) 產(chan) 權關(guan) 係上看,成芯屬於(yu) 成都市政府投資企業(ye) ,與(yu) 中芯國際並無關(guan) 聯,但在業(ye) 內(nei) 人士眼中,成芯儼(yan) 然是中芯國際的工廠。中芯國際除了向該工廠輸送技術、人才、設備,還承諾在工廠建成後的若幹年內(nei) 優(you) 先對公司股權進行回購。
這種“托管模式”在當時贏得了讚譽。根據中芯國際當時的計劃,公司除了要在上海、北京設立生產(chan) 基地,還計劃在成都、武漢以及深圳投資,進行中國半導體(ti) 製造業(ye) 的“菱形布局”。但是,由於(yu) 半導體(ti) 製造投資巨大(通常一條8英寸生產(chan) 線投資需40億(yi) 人民幣),脫離了政府的支持而僅(jin) 憑上市公司財力很難實現,因此中芯國際借力成都市政府籌劃的“托管模式”被認為(wei) 是一種“聰明而變通的做法”。
正是因為(wei) 擁有如此深厚的合作和背景,外界一度認為(wei) ,中芯國際接手成芯乃順理成章之事。然而,根據記者了解,中芯國際目前已經退出了該項目的競標,而退出的原因也讓外界覺得難以理解:不具備競標資質。
根據西南聯合產(chan) 權交易所的競標通告,參與(yu) 競標者除了必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還必須“近3年每年營業(ye) 額超過100億(yi) 美元或等值人民幣(須提供經審計的財務報表)”。這條要求看似平常實則苛刻。在全球半導體(ti) 業(ye) ,符合此條件的公司隻有四家:英特爾、三星、東(dong) 芝和德州儀(yi) 器。而結合另外一個(ge) 條件 “在模擬半導體(ti) 行業(ye) 至少有五年的生產(chan) 、銷售經驗,且擁有自身品牌和終端客戶”,最終符合競標資格的,隻剩下德州儀(yi) 器公司一家。而這似乎也是對外界傳(chuan) 言的再次印證:德州儀(yi) 器公司已與(yu) 成都市政府洽談多時,有望接手成芯。
對此,有了解內(nei) 情的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關(guan) 於(yu) 成芯資產(chan) 轉讓問題,各方也是經過了一番博弈。成芯用於(yu) 運營的主要資金都來源於(yu) 當地銀行,眼看著貸款臨(lin) 近到期,政府急切希望中芯國際迅速進行回購。然而,由於(yu) 中芯國際自身也處於(yu) 虧(kui) 損,加之去年與(yu) 台積電的專(zhuan) 利官司風波直接導致了公司管理層的大變局,這讓成都市政府日漸感到失望。考慮到後續運營需要的更大投資,政府最終決(jue) 定主動出手。
“在德州儀(yi) 器介入後,中芯國際也曾提出購買(mai) 成芯,並且出的價(jia) 格遠高於(yu) 目前的掛牌價(jia) 。”另一位接近中芯國際的業(ye) 內(nei) 人士說,但這個(ge) 提議並沒有引起成都市政府的興(xing) 趣。政府擔心的是,以中芯國際的實力即便回購了成芯,日後運營仍有困難,到時仍有可能需要政府的幫助和支持,而賣給德州儀(yi) 器則不會(hui) 出現這個(ge) “後患”。另一方麵,德州儀(yi) 器給了成都市政府更多後續投資的承諾。
中芯國際、德州儀(yi) 器以及成都市政府相關(guan) 負責部門,對此交易均表示不做評論與(yu) 回應。
賤賣之嫌?
伴隨著“成芯花落德州儀(yi) 器”這一看似沒有懸念的結局,外界質疑的另一個(ge) 焦點則是:成芯是否存在“賤賣”行為(wei) ?
根據西南聯合產(chan) 權交易所的掛牌價(jia) 格,成芯總資產(chan) 價(jia) 值11.8億(yi) 人民幣,采用“一次性付清”的支付形式。根據業(ye) 界經驗,一條8英寸生產(chan) 線的投資大概在40億(yi) 人民幣。
不過,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考慮到成芯成立之初,設備主要是來自中芯國際和爾必達的二手設備,能夠節約不少投資,加之機器每年的折舊損耗,以及成都市政府在土地方麵的優(you) 惠轉讓價(jia) 格,因此成芯的實際投入,應該比40億(yi) 少得多。
政府對成芯的具體(ti) 投資數額究竟是多少?近幾年成芯的實際運營效應又是如何?11.8億(yi) 人民幣的資產(chan) 估價(jia) 究竟是否合理?
記者就此聯係成都市高新區,高新區統計處表示“企業(ye) 營收數據不能對外公布”。根據成都市政府先前披露的數據,成芯項目的計劃投資為(wei) 2.7億(yi) 美元(約折合人民幣18.3億(yi) ),而非業(ye) 界所傳(chuan) 的40億(yi) 元。
另外,記者從(cong) 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處獲得的消息顯示,近幾年來,成芯一直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原計劃月產(chan) 20000片的生產(chan) 線產(chan) 能長期填不滿。
而根據成芯項目評估單位——四川海林資產(chan) 評估事務向本報提供的數據,11.88億(yi) 元的資產(chan) 價(jia) 格主要構成為(wei) :土地1093萬(wan) ,建築物(包括固定建築與(yu) 在建建築)約共計2.23億(yi) 元,機器設備約為(wei) 8.18億(yi) 元,原材料約4500萬(wan) 元。
記者為(wei) 成芯簡單算了一筆賬。成芯在高新園區內(nei) 的土地總麵積為(wei) 14萬(wan) 平方米有餘(yu) ,總價(jia) 為(wei) 1093萬(wan) 元,因此,成芯的土地轉讓均價(jia) 約為(wei) 77.9元/米,合計5.2萬(wan) 元/畝(mu) 。
但根據克而瑞·易居中國成都機構提供的數據,2007年,成都主城區工業(ye) 用地成交均價(jia) 為(wei) 16.09萬(wan) 元/畝(mu) ,郊區成交均價(jia) 為(wei) 14.71萬(wan) 元/畝(mu) ;2008年,成都主城區工業(ye) 用地成交均價(jia) 為(wei) 24.02萬(wan) 元/畝(mu) ,郊區成交均價(jia) 為(wei) 14.84萬(wan) 元/畝(mu) ;在供需兩(liang) 旺的2009年,成都主城區工業(ye) 用地的成交均價(jia) 為(wei) 22.66萬(wan) 元/畝(mu) ,郊區成交均價(jia) 為(wei) 12.86萬(wan) 元/畝(mu) 。
由此比較,成芯的土地資產(chan) 轉讓價(jia) 格,遠低於(yu) 市場均價(jia) 。
負責成芯項目的四川海林資產(chan) 評估事務所孫川接受采訪時說,成芯資產(chan) 評估遵循的是綜合標準,主要考慮“市場因素”、“產(chan) 品所處環節”以及“成芯快速變現”的要求。
外資抄底半導體(ti) 伴隨成都市政府的退出以及德州儀(yi) 器的進入,有關(guan) “外資抄底中國半導體(ti) 行業(ye) ”的討論再次升溫。
半導體(ti) 行業(ye) 資深評論人士莫大康說,與(yu) 幾年之前地方政府對於(yu) 半導體(ti) 的熱情相比,如今的態度已大幅轉變。一則是經過實踐發現半導體(ti) 不太好玩,賠多盈少,“玩不起”;第二是比半導體(ti) 易入門的新技術產(chan) 業(ye) 近期冒出很多,相比較投資少、門檻低,而獲利可能更大,如太陽能、LED等。因此,近兩(liang) 年來都很少聽到有新的半導體(ti) 項目上馬。
地方政府冷對半導體(ti) 行業(ye) 的直接結果是,相關(guan) 政府對產(chan) 業(ye) 的投資日趨減少,這使得尚處於(yu) 繈褓之中的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遇到了“斷奶”危機。而這也是“外資抄底中國半導體(ti) 企業(ye) ”的一個(ge) 重要背景。
事實上,德州儀(yi) 器接手成芯並不是第一例“外資滲透中國半導體(ti) 企業(ye) ”。更早之前,美國的Microtune收購了生產(chan) 中國電視國標芯片的奧緯國際(Auvitek),Atheros並購了位於(yu) 上海生產(chan) 網絡產(chan) 品的普然通訊、台積電借訴訟奪去中芯10%股份等案例。外資對國內(nei) 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滲透,遍布從(cong) 設計到製造的各個(ge) 環節領域。
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專(zhuan) 家顧文軍(jun) 認為(wei) ,外資抄底表現出的是中國半導體(ti) 企業(ye) 整體(ti) 堪憂的生存狀態。目前國內(nei) 有500多家芯片設計企業(ye) ,但是大多數都虧(kui) 損,和外國公司比,在收入、成本、政策上都處於(yu) 劣勢,國內(nei) 企業(ye) 經營困難——這與(yu) 國內(nei) 的稅收政策和產(chan) 業(ye) 環境都有很大關(guan) 係。
他同時表示,最近外資密集滲透中國高科技產(chan) 業(ye) ,希望能引起相關(guan) 部門注意,真正改善企業(ye) 生存狀態。最好出台鼓勵國內(nei) 企業(ye) 並購或者跨國並購的政策,才有利於(yu) 國內(nei) 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發展。
不過,成都市經濟委員會(hui) 電子信息處一位處長接受采訪時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反駁。該處長稱,“因為(wei) 其他更易入門的新技術產(chan) 業(ye) 如太陽能、LED投入產(chan) 出比更高,而放棄半導體(ti) 投資”傳(chuan) 言不足為(wei) 信。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是成都的基礎產(chan) 業(ye) 之一,不會(hui) 因為(wei) 轉手成芯而改變對這個(ge) 產(chan) 業(ye) 的支持力度;除了成芯以外,成都高新園區內(nei) ,尚有Intel、中芯等其他實力強的半導體(ti) 企業(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