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間,韓國巨頭三星電子宣布關(guan) 閉在中國最後一家智能手機工廠。盡管三星在華閉廠近兩(liang) 年來並不鮮見,但最後一家工廠宣告結業(ye) ,依然被認為(wei) 是這家昔日巨頭遭遇的中國“滑鐵盧”。
另一個(ge) 三星沒落的證據是其財報數據。10月8日,三星電子公布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預計當季營收為(wei) 62萬(wan) 億(yi) 韓元,營業(ye) 利潤為(wei) 7.7萬(wan) 億(yi) 韓元,與(yu) 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超過56%。這被認為(wei) 是中國市場的萎縮所致。
但是,考量企業(ye) 盈利水平還有一重維度,就是利潤與(yu) 營收之比的利潤率。按其三季度財報數據,淨利雖然同比大跌,但利潤率依然保持在12.4%。相比之下,2018年,華為(wei) 利潤率為(wei) 8.2%,小米為(wei) 4.9%,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ti) 利潤率為(wei) 7.7%。
我們(men) 再回到所謂的三星敗走中國論,會(hui) 發現這依然看到了表象。中國勞動力成本日益增長是不爭(zheng) 的現實,這對於(yu) 需要低廉勞動力成本來維係量化生產(chan) 的製造業(ye) 巨頭來說,用成本更低的東(dong) 南亞(ya) 區域作為(wei) 新選擇在情理之中。以此前曾引發熱議的三星天津工廠關(guan) 閉為(wei) 例,可以看到,盡管勞力密集型的工廠確實已經關(guan) 門,但並不意味著三星離開了中國製造,相反,三星選擇在天津大力加碼了高新產(chan) 業(ye) 領域的投資。
來自韓國的三星,不是第一個(ge) 被戴上“敗走中國”帽子的製造業(ye) 巨頭。今年的3月,有消息指出索尼在北京的手機工廠將轉移到泰國。LG、尼康、奧利巴斯、鬆下等一批日韓製造企業(ye) 近年來在外界來看,在華表現都不佳,他們(men) 中的大多數早已褪去了八九十年代的明星光環,相比中國本土近30年誕生的那些新公司,這些品牌的形象呈現出廉頗老矣的頹勢;而美的收購東(dong) 芝冰箱洗衣機業(ye) 務、富士康收購夏普,中國企業(ye) 接盤這些老牌日韓企業(ye) ,更進一步加深了人們(men) 對其集體(ti) 敗走中國的想象。
從(cong) C端業(ye) 務來說,無論是作為(wei) 韓資代表的三星還是日資代表的索尼,這兩(liang) 年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由於(yu) 來自華為(wei) 和小米等本土品牌的競爭(zheng) ,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從(cong) 2013年的15%降至不足1%。
可是,一個(ge) 被我們(men) 忽略的現實是,這些看起來從(cong) 一線業(ye) 務退出的老牌巨頭們(men) ,其實並未如同我們(men) 想象的那樣真進入了下行生命周期。相反,在更高精尖、更前沿的領域,這些公司依然掌握著核心技術。
還是以三星為(wei) 例,盡管淨利出現大幅下滑,但這並未影響其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按照歐盟此前公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ye) 研發投資排名》,研發投資排名第一的是三星,第二是穀歌母公司Alphabet,已經是中國企業(ye) 研發投入第一位的華為(wei) ,僅(jin) 僅(jin) 排名第五。
如果說利潤率意味著一家公司的現在,研發則投入意味著一家公司的未來。以史為(wei) 鑒,十幾年前,以波導為(wei) 代表的國產(chan) 手機品牌同樣是用價(jia) 格戰打敗了諾基亞(ya) 和摩托羅拉,結果卻因為(wei) 核心技術缺失而倒閉。相比之下,今天我們(men) 的本土品牌盡管在市場占有率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依然並未掌握技術的核心話語權。
從(cong) 這一點來看,三星乃至那些看起來很慘的日韓老牌巨頭們(men) ,其生存真相或許並不是我們(men) 所想象那樣。一定程度上我們(men) 甚至可以悲觀地說,當我們(men) 還在得意地譏嘲那些老牌巨頭公司陷入大敗局之時,它們(men) 已經走向了大眾(zhong) 無法預判的新無人區探索之中。理解這一點,或許比盲目斷言“三星們(men) ”正在敗走中國更有價(jia)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