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運營主體(ti) 增資近3倍,資本市場稱已確定IPO計劃;荔枝也傳(chuan) 出“計劃年內(nei) 上市”的消息。當事企業(ye) 對此保持緘默,但爭(zheng) 奪音頻第一股的競爭(zheng) 早已在秘密進行。
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的月活規模優(you) 勢明顯,荔枝與(yu) 蜻蜓為(wei) 搶奪行業(ye) 第二競爭(zheng) 膠著。垂直但低門檻的屬性,讓音頻App同時麵臨(lin) 直播、音樂(le) 等跨界對手。從(cong) 上市節奏看,音頻App們(men) 已經落後於(yu) 其他聲音類同行。用戶規模和企業(ye) 影響力同樣處於(yu) 不利局麵,在融合模式下,音頻App還要麵臨(lin) 商業(ye) 化博弈。
搶奪資本機遇
9月19日,天眼查披露,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喜馬拉雅國內(nei) 運營主體(ti) )注冊(ce) 資本從(cong) 2543萬(wan) 元增至9543萬(wan) 元。市場消息稱,喜馬拉雅已選擇高盛等安排IPO事宜,募資5億(yi) -10億(yi) 美元。
對此,喜馬拉雅方麵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現階段喜馬拉雅尚未有明確的IPO計劃。”這幾乎是喜馬拉雅每次被曝上市進程時的標準版回應。
不過,諸多跡象讓艾媒谘詢CEO張毅判斷,“喜馬拉雅一定有了上市時間表,至少已經做準備”。他解釋,“現階段企業(ye) 要有非常明確的IPO計劃,才有可能增資。因為(wei) 增值就是融資,IPO解決(jue) 了投資機構的退出問題,機構才會(hui) 有興(xing) 趣。”
張毅強調的“現階段”,是指喜馬拉雅已經拿到多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喜馬拉雅成立以來已拿到9輪融資,最近一次融資發生在2019年2月。不過,喜馬拉雅方麵並未確認市場傳(chuan) 聞。
今年6月多個(ge) 股東(dong) 信息的變更,也是喜馬拉雅籌備上市的證據之一。天眼查顯示,喜馬拉雅國內(nei) 運營主體(ti) 的投資方從(cong) 十餘(yu) 家變更為(wei) 三家。
喜馬拉雅當時回應,“此次變動是因為(wei) 公司搭VIE結構,所有境內(nei) VIE公司的董事變更為(wei) 境外母公司的股東(dong) ,屬於(yu) VIE標準結構”。
VIE架構是海外上市的基本條件,但競爭(zheng) 音頻第一股頭銜的不止一家。2019年8月初,有市場消息稱,“荔枝計劃年內(nei) 完成赴美上市,募資規模在1億(yi) 美元左右”;2018年6月,蜻蜓首席運營官肖軼表示,“計劃2-3年內(nei) 上市”。但荔枝和蜻蜓對具體(ti) 的上市進程未予以回應。
蜻蜓是國內(nei) 首家音頻應用,喜馬拉雅和荔枝上線時間晚於(yu) 蜻蜓,但也有近七年創業(ye) 經曆。根據天眼查信息,蜻蜓拿到了6輪融資,荔枝完成了4輪融資。
這三家是公認的音頻三甲。根據Questmobiles數據,2019年6月,喜馬拉雅月活用戶為(wei) 7872.6萬(wan) ,荔枝、蜻蜓月活用戶相對較少,分別隻有1645.6萬(wan) 和1388.9萬(wan) 。
找縱橫切入口
拋開用戶規模,喜馬拉雅和蜻蜓從(cong) 產(chan) 品和定位上更類似,都是綜合性音頻平台,用付費內(nei) 容打差異化,做全場景內(nei) 容布局。
以搭建全場景為(wei) 例,喜馬拉雅不僅(jin) 有自己的智能音箱小雅音箱,還對外輸出內(nei) 容。喜馬拉雅的硬件類輸出平台包括小度係列、天貓精靈和小愛同學等,其中小愛同學還接入了小雅OS的內(nei) 容技能。
對於(yu) 不同的合作方,喜馬拉雅的內(nei) 容輸出比例不同,北京商報記者從(cong) 喜馬拉雅方麵了解到,“喜馬拉雅對智能硬件的內(nei) 容輸出大概在25%左右,對於(yu) 接入小雅OS或者小雅OS skill的智能硬件,喜馬拉雅有90%-100%的內(nei) 容量輸出”。
蜻蜓的全場景合作夥(huo) 伴包括華為(wei) 、小米等品牌,以及天貓精靈等智能家居產(chan) 品和車聯網設備等。不過並未推出自家的智能硬件。
做內(nei) 容輸出是音頻縱向發展的表現之一,橫向推進的統一策略則是布局語音直播,荔枝在這方麵做得最徹底。2018年初,荔枝FM更名為(wei) 荔枝,主推語音直播業(ye) 務。
北京商報記者對比發現,荔枝的語音直播是三家中分類最詳細的,有13個(ge) 子欄目,喜馬拉雅和蜻蜓的語音直播分別隻有9個(ge) 和3個(ge) 分類。
語音直播之所以成為(wei) 音頻App版圖擴充的標配路徑,是因為(wei) 音頻用戶規模增速下滑。艾媒數據顯示,2016-2018年,音頻用戶規模從(cong) 2.67億(yi) 增至4.25億(yi) ,預計到2020年,用戶規模將達到5.42億(yi) 。但音頻用戶增速將逐漸見頂,2016-2018年,增速從(cong) 36.9%跌至22.1%,預計到2020年增速將降為(wei) 10.8%。
音頻App布局語音直播的另一個(ge) 原因在於(yu) 產(chan) 品差異化,與(yu) 有聲書(shu) 、網絡電台等傳(chuan) 統音頻業(ye) 務相比,語音直播的互動性更強,能增加用戶黏性。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音頻用戶中,常收聽語音直播的人群比例為(wei) 46.2%。
看中語音直播的還有鬥魚、映客等直播軟件,以及QQ音樂(le) 、網易雲(yun) 音樂(le) 等音樂(le) 軟件。網易雲(yun) 音樂(le) 的語音直播在“LOOK直播”板塊,2018年上線。鬥魚相關(guan) 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鬥魚語音直播2018年5月上線,為(wei) 豐(feng) 富平台結構、填補直播內(nei) 容而開設。
變現能力不足
音頻App入局語音直播占據先機,但相比視頻、直播類軟件和音樂(le) 軟件,變現能力較弱。
艾媒谘詢分析師李鬆霖認為(wei) ,“視頻直播已經逐漸走向成熟,有打賞主播、虛擬禮物、房間付費等較為(wei) 完整的商業(ye) 模式,針對主播IP的商業(ye) 化打造也相對成功。而語音直播的付費模式並未完全普及,用戶付費習(xi) 慣不強。語音直播主要依靠氛圍和聲音來吸引用戶,在變現模式多樣性上不如視頻直播”。
北京商報記者體(ti) 驗發現,目前各類平台的語音直播都具有打賞功能,不過用戶給語音主播刷禮物的頻率要低於(yu) 視頻類直播。
艾媒數據顯示,2019年8月,高頻打賞的聽眾(zhong) 隻有17.4%,43.5%的聽眾(zhong) 偶爾打賞,有13%的用戶完全不付費。聽眾(zhong) 在單個(ge) 直播間的留存時間也較短,七成語音直播聽眾(zhong) 日均收聽時長低於(yu) 1小時。
除了直播業(ye) 務的增值服務,音頻App還在推進廣告、內(nei) 容付費等變現形式。
蜻蜓公關(guan) 部相關(guan) 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廣告和內(nei) 容付費是蜻蜓的營收大頭,語音直播和IP衍生類也貢獻了營收”。喜馬拉雅和荔枝對營收規模、營收結構以及盈利與(yu) 否等話題三緘其口。
來自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目前音頻App應該都在虧(kui) 損,荔枝相對好一些,喜馬拉雅的虧(kui) 損比較多”。
參考同樣推出語音直播的映客財報,2019年上半年營收14.9億(yi) 元,同比減少34.9%,虧(kui) 損2754萬(wan) 元。業(ye) 績下滑的原因是加大創新產(chan) 品與(yu) 技術投入,具體(ti) 而言是上線了新產(chan) 品,並發力海外市場。喜馬拉雅也有類似的布局,在日本等地推出了應用,並針對兒(er) 童用戶發布了獨立的App。
李鬆霖認為(wei) ,音頻的付費模式潛力較大,適合精品課等知識付費的傳(chuan) 播,平台也都在加強內(nei) 容付費的布局。
為(wei) 了評估付費內(nei) 容的質量,喜馬拉雅還麵向媒體(ti) 建立了專(zhuan) 家評審團,每月進行調查。
從(cong) 用戶規模上看,音頻App超過了視頻直播,但不及在線音樂(le) ,上市節奏也較慢。目前,晚於(yu) 喜馬拉雅創立的鬥魚、映客已經登陸資本市場。QQ音樂(le) 、網易雲(yun) 音樂(le) 背靠頭部互聯網企業(ye) ,音頻App在品牌知名度和資源協同上略遜一籌。不論能否完成上市,誰是音頻第一股,來自競爭(zheng) 對手的壓力都不會(hui) 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