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蘇寧易購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yi) 元收購家樂(le) 福中國80%的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後,蘇寧易購將成為(wei) 家樂(le) 福中國控股股東(dong) ,家樂(le) 福集團持股比例降至20%。
開啟中國大型商超黃金時代的零售巨頭家樂(le) 福僅(jin) 以60億(yi) 元的估值“賣身”,在中國零售業(ye) 轉型的喧囂中,匆匆離場。
內(nei) 部係統存在隱憂
家樂(le) 福曾是很多國人對於(yu) 大型商超的最初記憶。1995年,這家歐洲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從(cong) 此開啟了中國的大型商超模式。早年,家樂(le) 福開到哪火到哪,一直占據中國大型商超的頭把交椅。
在華14年後,家樂(le) 福開始走下坡路。2009年,家樂(le) 福在內(nei) 地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被大潤發超過,2010年,門店數量又被沃爾瑪趕上。從(cong) 2012年開始,家樂(le) 福的市場份額開始不斷下降。2014年,家樂(le) 福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下降了6.4%,市場份額也屈居第四,落後於(yu) 高新零售、沃爾瑪和華潤萬(wan) 家。2018年,家樂(le) 福中國銷售額為(wei) 474.64億(yi) 元,同比下滑4.7%,中國門店數較2017年減少19家為(wei) 302家,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家樂(le) 福市場份額降至3%,被永輝集團反超。而家樂(le) 福被賣身時,賬麵上的淨資產(chan) 已經是負數。
當年中國市場的行業(ye) 老大,為(wei) 什麽(me) 一路衰落至此?
“本質還是內(nei) 部係統問題。”一位知情人士歎息。
該人士告訴艾瑞網,家樂(le) 福底層員工每月的基本工資扣除社會(hui) 保障金後隻有一兩(liang) 千元,這種工資在北京是難以生存的,尤其對於(yu) 外地人。
過低的工資也就導致了腐敗的滋生,灰色收入成為(wei) 了一種常態。“底層員工工資低,科長從(cong) 供應商那裏拿回扣給底層員工補錢,補完錢以後,再上交處長、店長、區長,包括外國人。”
另一方麵,工資上的過大的差距也導致員工積極性不高。與(yu) 底層員工工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國管理人員的工資。“中國店長的基本工資在每個(ge) 月2萬(wan) 起,北京有個(ge) 法國人店長據說一個(ge) 月工資折合人民幣達到17萬(wan) ,公司還提供其在中國的飲食和住宿費用。有些店長甚至自己成立公司,做家族生意。”該人士透露。
此外,經過了家樂(le) 福中國曾經曆過兩(liang) 次改革,改革之後店長的權力與(yu) 自主性被越削越弱,積極性與(yu) 執行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為(wei) 了提高銷售,家樂(le) 福也做過很多努力,例如,成都某店為(wei) 了減庫存,減少進貨量,這原本是個(ge) 好項目,但執行得並不好。比如方便麵,一天能賣100箱,但隻進10箱,常常缺貨,而有些貴的商品一年才賣1箱,也進10箱。最後,執行的人還是會(hui) 花很多錢進貨,供應商那裏好處沒少撈,但超市庫存卻少了。上層不清楚,底層員工也不願意管。”該人士感歎道,“表麵看著特別繁榮,實際上公司的事沒人管,最後業(ye) 績下滑,毛利沒有。”
另一位曾在家樂(le) 福任職的人也曾提到家樂(le) 福管理層的問題,2003年家樂(le) 福最大股東(dong) 哈雷夫婦因飛機失事逝世,LV集團老板伯爾納-阿諾德的柯羅尼資本收購,成為(wei) 第一大股東(dong) ,家樂(le) 福資本運作走向上風,很多做法變得短視。為(wei) 了提高EBIT(息稅前利潤),家樂(le) 福甚至不願意花錢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體(ti) 係。
直到2015年,家樂(le) 福中國才開始建立自己的采購和配送中心,這對一個(ge) 體(ti) 積如此龐大的零售商來說是很難想象的。
上世紀90年代,法國人施榮樂(le) 在中國區推行“店長集權製”,即每家店店長擁有對門店的選址、采購、配送、調價(jia) 和陳列的自主權,這一模式較為(wei) 靈活,使家樂(le) 福可以在短時期內(nei) 快速擴張,但其采購體(ti) 係也較為(wei) 粗放,由供應商直接送貨到門店。2006年,法國人羅國偉(wei) 接手家樂(le) 福中國,改為(wei) 以十幾家地理位置相近的門店為(wei) 一個(ge) 小區,在小區設立城市商品采購中心,這種改革雖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樂(le) 福中國原本粗放的采購體(ti) 係,不過依然保留了期供應商送貨到門店的配送模式,讓供應商們(men) 頗為(wei) 頭疼,很多供應商收貨的時候排隊就得排很長時間。對於(yu) 一些較為(wei) 強勢的供貨商來說,如果某家門店的訂貨數達不到最低配送規模,他們(men) 甚至會(hui) 拒絕送貨。
由於(yu) 沒有健全的配送網絡,當競爭(zheng) 對手們(men) 紛紛進入三四線城市時,家樂(le) 福卻難以下沉。內(nei) 部也曾多次提出過自建倉(cang) 儲(chu) 物流的想法,但均因上層考慮到投入成本問題被否決(jue) 。直到2012年,唐嘉年成為(wei) 家樂(le) 福中國區總裁,家樂(le) 福才開始計劃自建倉(cang) 儲(chu) 物流。2015年,家樂(le) 福才開始陸續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體(ti) 係。
此外,家樂(le) 福的電商模塊也是直到2015年底才開始建立,而這個(ge) 時候,其他零售商早已涉足O2O。
行業(ye) 環境已經改變
除了內(nei) 部因素,整個(ge) 大型商超的市場都變了也是一個(ge) 重要因素。近年來,受電商衝(chong) 擊,成本上漲、市場競爭(zheng) 的影響,整大型商超都在收縮。
央視財經近日公布《2019中國電商半年報》提到,中國網上零售額總額在今年前5個(ge) 月達到3.86萬(wan) 億(yi) 元,在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已經超過1/5。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hui) 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以經營大型超市為(wei) 主的百強企業(ye) ,銷售額平均增長2.5%,門店數平均增長3.6%,均顯著低於(yu) 百強平均增速。同時,大型超市營運成本繼續上漲,員工薪酬總額上漲13.0%,房租上漲10.6%,成本占銷售比重在各業(ye) 態中居於(yu) 較高水平。
此外,由於(yu) 早些年中國的大型商超激進開店,大型商超的密度越來越大,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大型商超的服務半徑逐漸縮小。正常情況下,大型商超服務半徑為(wei) 三至五公裏範圍內(nei) ,但這幾年,不少大型商超服務半徑變成了兩(liang) 三公裏甚至一兩(liang) 公裏範圍,很多賣場處於(yu) “吃不飽”的狀態。
種種壓力下,不斷有新聞報出大型商超關(guan) 門或是“賣身”的消息。
近日,沃爾瑪淄博柳泉路分店貼出停業(ye) 公告稱,該店將於(yu) 2019年6月25日起停止營業(ye) 。淄博柳泉路店關(guan) 閉後,沃爾瑪在山東(dong) 將隻剩下濟寧一家門店。據聯商網統計,這已經是沃爾瑪自今年以來在全國範圍內(nei) 關(guan) 閉的第15家門店。陸續關(guan) 店的城市包括青島、南昌、海寧、麗(li) 水、濰坊、鎮江、豐(feng) 城、徐州、如皋、桐鄉(xiang) 、濟南、東(dong) 莞、杭州、寧波、淄博等。
去年,華潤萬(wan) 家先後關(guan) 閉了在青島、煙台、淄博、濰坊、濟寧、濟南等地的門店。2019年春節過後,華潤萬(wan) 家又把在山東(dong) 區域僅(jin) 剩的商超托管給當地零售商家家悅,完全撤出了山東(dong) 市場。近期,華潤萬(wan) 家又將北京6家大型商超中的5家門店托管給了物美,僅(jin) 剩京通店一家。據中國網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前4個(ge) 月,華潤萬(wan) 家已在廣東(dong) 、山東(dong) 、北京、福建、遼寧、湖北等地關(guan) 閉或托管了近20家門店。
2017年,大潤發賣身阿裏,阿裏出資28.8億(yi) 美元收購大潤發36.1%的股份,成為(wei) 大潤發第二大股東(dong) 。
前不久,麥德龍中國也傳(chuan) 出了出售中國多數股權的消息,目前麥德龍中國的多數股權競購已經進入第二輪。
傳(chuan) 統大型商超似乎走到了落日餘(yu) 暉的時候。
零售業(ye) 轉型仍在探索
近兩(liang) 年,隨著線上流量紅利的消失,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始布局線下零售,原本被唱衰的線下零售又讓人們(men) 看到了回暖的跡象,但大型商超的衰落還是在不斷地提醒人們(men) :時代在變化著。
大型商超沒能回暖,但便利店、專(zhuan) 業(ye) 店等小而精的業(ye) 態仍在增長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cong) 2015年開始,我國大型超市的門店總數逐年下降,2017年較上一年減少了2297家門店,同比下降27%。超市門店數量在經曆了波動後,2017年出現下降,門店數量較上一年減少3491家,同比下降10.4%。專(zhuan) 賣店的門店總數在經曆了波動之後,於(yu) 2017年再次出現了下降,門店總數減少了1175家,同比下降3.6%。
2012年開始,百貨店門店總數則呈現增長趨勢,2017年百貨店門店較上一年增加了1161家,同比增長23%。專(zhuan) 業(ye) 店門店總數也呈現出增長趨勢,2017年專(zhuan) 業(ye) 店門店總數較上一年增加了6761家店,同比增長5.7%。便利店自2011年以來,門店數量逐年增長,2017年較上一年增加了5472家店,同比增長29.4%。
不過,這一數據在劇烈變動的零售市場中,仍然難以說明什麽(me) ,畢竟還有2018年一年的延遲,可能發生很多事。比如,高速擴張的便利店在2018年下半年也遇到一點挫折,兩(liang) 家知名便利店連鎖品牌鄰家、全時均陷入“賣身”的漩渦。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hui) 組織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來看,便利店行業(ye) 開始呈現出“降溫”趨勢。
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便利店企業(ye) 景氣指數為(wei) 69.5,高於(yu) 榮枯線19.5,環比下降1.9,同比下降6.8;門店景氣指數為(wei) 66.6,高於(yu) 榮枯線16.6,環比下降6.2,同比下降7.5。
企業(ye) 與(yu) 門店景氣指數的同步小幅回落體(ti) 現了便利店企業(ye) 管理者與(yu) 基層門店經營者對於(yu) 第三季度整體(ti) 經營情況同時麵臨(lin) 著較大的壓力。
結語
新零售尚在混沌中,盡管巨頭們(men) 動輒高呼一年要開上百家門店,但真正實施中,進程不如人意。
2018年,蘇寧蘇鮮生,年初計劃要在全國新開50餘(yu) 家店,到了年底隻有不到10家;京東(dong) 生鮮曾在2018年5月宣布當年7FRESH要開出50家門店,但直到年底隻開出10多家;超級物種,年初透露2018年門店數量將會(hui) 超過100家,到年底隻開出60多家。
就像《財經》對盒馬鮮生總裁侯毅的采訪中所寫(xie) 的那樣,盒馬就像一個(ge) 盒子,你不知道裏邊是糖果還是炸彈,埋下的時候就是賭。
在新零售的大風下,大型商超和便利店如何在轉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新零售的配置下脫穎而出是品牌必然要麵對的課題,並且頭部電商品牌也已經加入到這個(ge) 戰場中來,未來零售業(ye) 尚在轉型的喧鬧中,塵埃浮動,尚未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