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風電或臨產能消化期

  快速發展的中國風電設備產(chan) 業(ye) ,又被注入了一劑新的強心劑。

  最新編寫(xie) 的《新興(xing) 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下稱《新興(xing) 規劃》)提出,2011-2020年,中國將累計增加新能源產(chan) 業(ye) 直接投資5萬(wan) 億(yi) 元,投向包括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新興(xing) 規劃》的出台對風機設備產(chan) 業(ye) 肯定會(hui) 有觸動,但並不會(hui) 出現新的高速發展和重複建設。”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ye) 首席研究員薑謙對本報記者分析。

  此前,在2006年公布《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政府采取的包括固定電價(jia) 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國風機設備產(chan) 業(ye) 曾經過一輪爆炸性的擴張。風機製造商數量由2004年的6家,激增到現在的80多家。

  “現在多數企業(ye) 都麵臨(lin) 著開工不足的情況。”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公司(下稱北重)營銷經理孫洪剛坦言,近幾年風電設備製造市場的產(chan) 能擴大的速度超過了市場的需求。所以,即使《新興(xing) 規劃》出台,“未來也還是會(hui) 以行業(ye) 整合及消化過剩產(chan) 能為(wei) 主。”

  實際上,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的數據,2009年我國(不含台灣省)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380.32萬(wan) 千瓦,雖年同比增長124%,但全國新增市場的59.8%,都是被排名前三的華銳風電、金風科技(002202)和東(dong) 方電氣(600875)所獨占。其中,華銳新增裝機349.5萬(wan) 千瓦,金風為(wei) 272.2萬(wan) 千瓦,東(dong) 汽203.6萬(wan) 千瓦。

  與(yu) 此相對應的,是排名在第四位及以後的企業(ye) 新增裝機容量最高不到80萬(wan) 千瓦。據統計,新增裝機在10萬(wan) -80萬(wan) 千瓦的有16家企業(ye) ,合計新增裝機500萬(wan) 千瓦,占我國新增市場的36.2%。

  然而,雖不知5億(yi) 元的大蛋糕中,風電設備行業(ye) 最終能獲益幾多,但在總額巨大的誘惑下,每家企業(ye) 都渴望能分得一杯羹。於(yu) 是,最大程度的拓展市場就成為(wei) 了各家企業(ye) 的第一要務。

  目前,盡管國家增資大幕還未拉開,各企業(ye) 暗戰已風起雲(yun) 湧。拓展海外市場、開發風電場和邀請能源企業(ye) 入股,是風電設備企業(ye) 較為(wei) 青睞的方式。

  政策利好?霧裏看花勢未明7月20日,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透露,《新能源發展規劃》已更名為(wei) 《新興(xing) 規劃》。事實上,這份規劃本身並不讓風電設備生產(chan) 商們(men) 感到陌生。

  從(cong) 2009年年初開始,國家能源局就開始著手製訂《新能源發展規劃》,而發改委、能源局的官員也在多個(ge) 場合中提及過此規劃的情況。

  “即使說了將按相關(guan) 程序上報國務院,但規劃何時能夠真正出台還是未知數。”一家位於(yu) 第三梯隊的風電設備生產(chan) 企業(ye) 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此外,該人士告訴記者,“曾經被視為(wei) 我國新能源領域象征的風電、太陽能可能不會(hui) 受到之前預期的待遇,未來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低於(yu) 核電產(chan) 業(ye) ,屈居其後。”

  在2007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根據各類可再生能源的資源潛力、技術狀況和市場需求情況,確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領域中,並未提及核電。

  而在《新興(xing) 規劃》中,按照江冰的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三類非化石能源,第一類是核電,第二類是水電,第三類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從(cong) 比例上來說,在非化石能源2020年達到15%的目標中,水電要占到9%-10%,核電占2%-3%,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占2%以上。

  相比“5萬(wan) 億(yi) ”可能對風電行業(ye) 的提振有限,更讓這位人士鬱悶的,是從(cong) 2009年開始,國家已釋放出一係列的信號,將要調控風電設備製造行業(ye) 。

  2009年8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上,針對新能源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問題,風電行業(ye) 被“點名批評”。國務院表示,原則上不再核準或備案建設新的風電整機製造廠。

  其後,是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公開場合表示,政府將支持風電領域的並購重組,希望能夠產(chan) 生3-5家躋身全球十強的國內(nei) 風電設備企業(ye) 。

  今年開始,則有了實質性的動作。

  3月,由工信部率先出台《風電設備製造行業(ye) 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準入標準》)。其中,提到風電機組生產(chan) 企業(ye) 必須具備生產(chan) 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chan) 量100萬(wan) 千瓦以上所需要的生產(chan) 條件和全部生產(chan) 配套設施。

  近日,則有消息稱由國家能源局牽頭製定的我國《風電並網技術標準》(下稱《技術標準》)計劃於(yu) 8月份公布,很大程度上也是考驗風電設備商的技術。

  目前,關(guan) 於(yu) 《技術標準》的嚴(yan) 厲程度仍是眾(zhong) 說紛紜,但中國能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周鳳起就表示,“僅(jin) 《準入標準》,能達到要求的目前不超過10家。一旦該標準實施,不合格的企業(ye) 今後在稅收、土地、貸款等方麵都得不到優(you) 惠,隻剩下被淘汰的命運。”

  “也有消息說,正式稿會(hui) 比征求意見稿更嚴(yan) 厲。”孫洪剛告訴記者。

  風機出海:技術薄弱是攔路虎第三梯隊的企業(ye) 們(men) 忙著避免被淘汰,優(you) 勢的風電設備企業(ye) 則把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

  在5月底舉(ju) 行的美國達拉斯風電展會(hui) 上,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高調宣布美國金風開業(ye) 的消息。雖然金風原定於(yu) 6月22日登陸H股一事未能如願,但武鋼日前則向本報記者表示,其國際化戰略依舊,“未來3-5年,我們(men) 的海外業(ye) 務要占整體(ti) 業(ye) 務的1/3。”

  與(yu) 此同時,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第一的華銳也宣布要與(yu) 美國超導公司進一步擴大戰略合作關(guan) 係,開發麵向陸上和海上風電市場的大型兆瓦級風機,並計劃在2012年推向全球市場。

  風電機組累計裝機我國第四、且較早實現自主知識產(chan) 權風機出口和技術出口的明陽,則不滿足於(yu) 此前的產(chan) 品僅(jin) 出口美國。

  “澳大利亞(ya) 、東(dong) 南亞(ya) 、甚至非洲都可以,隻要有資源、能進展,就是我們(men) 的目標市場。”廣東(dong) 明陽風電產(chan)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副首席整機技術工程師張學表示。

  無一例外,聯合動力與(yu) 北重的相關(guan) 負責人,也都向記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ye) 確有向國際市場進軍(jun) 的計劃。

  實際上,風機出海並不是一個(ge) 新話題,早在2007年,一些企業(ye) 就開始探索向海外市場擴張。而去年,史立山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將國內(nei) 風機製造行業(ye) 的產(chan) 能,放到國際市場上考量。這樣的說法,也似有鼓勵中國風機製造廠商“走出去”之意。

  “這是未來風機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必然趨勢。”薑謙分析,金融危機後,各國都大力提倡新能源的發展,因此國外有更廣闊的市場。

  以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速度同樣迅猛的美國為(wei) 例,其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排名全球第二,但是相對於(yu) 中國風機市場競爭(zheng) 的“慘烈”之勢,美國在裝備製造商基本是被GE所壟斷。所以,許多中國企業(ye) 盯上了美國市場這塊“大肥肉”。
此外,薑謙認為(wei)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向國際擴展的最大動因,還是國內(nei) 的價(jia) 格競爭(zheng) 。

  “相對於(yu) 國內(nei) 市場利潤比較薄的現狀,國外市場上風機的價(jia) 格更加合理。”張學證實了這樣的說法。

  不過,國外市場的吸引力固然巨大,但是對於(yu) 眾(zhong) 多中國企業(ye) 來說,這仍是一個(ge) 需要“跳起來摘的桃子”。

  “目前,國內(nei) 風電企業(ye) 唯一的優(you) 勢就是價(jia) 格比較便宜,但是這樣的優(you) 勢正在被弱化。”薑謙表示。此外,GE、Vestas等外企近期也有價(jia) 格下調的表現,所以未來競爭(zheng) 會(hui) 越發激烈。

  國內(nei) 企業(ye) 的優(you) 勢正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點上卻不見明顯進展。

  不同於(yu) 其他產(chan) 品,風電設備需要有2-3年的安全運行記錄作為(wei) 市場的培育期,而考慮到我國廠商在國際上最受詬病的就是機組的質量問題,所以即使“走出去”了,也並不一定能在短期內(nei) 占據一席之地。

  此外,“不少企業(ye) 依靠購買(mai) 國外的圖紙、關(guan) 鍵的零部件進行組裝,隻要有錢就可以做,根本談不上研發或者是完整的技術體(ti) 係。”薑謙表示。

  一位來自國外風機製造企業(ye) 的人士透露,“相比於(yu) 見效較慢的自主創新,國內(nei) 企業(ye) 都更青睞技術合作。”

  可是這樣的技術合作也給一些企業(ye) 的國際化路途設置了障礙,“向國外發展的時候就涉及授權的問題,需要有市場轉入認證。”孫洪剛表示。

  而國家可能也已經意識到了太依靠國外技術的潛在問題。於(yu) 是,為(wei) 促使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加大對產(chan) 品研發的投入,《準入標準》要求,企業(ye) 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少於(yu) 5%。

  開發風電場:

  “資源換市場”勢頭勁盡管國外市場誘惑巨大,但國內(nei) 市場才是主戰場。而隨著風電設備製造行業(ye) 的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許多企業(ye) “搖身一變”,成為(wei) 風電場開發商,以此帶動自身風機的銷售。

  “除了參加招投標,我們(men) 另一項主要的營銷方式就是‘以資源換市場’。”華儀(yi) 電氣(600290)證券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她所說的“以資源換市場”,實際上就是自己做前期的風電場開發,所需的風機設備使用自家的產(chan) 品。

  據了解,風電設備廠商從(cong) 事風電場開發,一般有兩(liang) 種模式:一種是隻負責風電場前期測風,並不直接進入風電場運營;另一種則是設備廠商先將風電場運營一段時間,再伺機找下家出手。無論哪種方式,核心都是帶動風機銷售。

  “風電場的開發時間會(hui) 比較長,僅(jin) 測風就要集齊12個(ge) 月的數據才能去報批。”該人士解釋,華儀(yi) 電氣雖然開發了很多風電場項目,但是目前直接轉換成訂單的,隻有在內(nei) 蒙古三勝風電場的項目。

  記者了解到,2009年7月三勝風電場項目奠基,這個(ge) 項目的一期、二期工程將分別使用了華儀(yi) 電氣生產(chan) 的66台1.5兆瓦的風機。而去年一年,華儀(yi) 電氣的銷售確認量也隻有100多台。

  5月7日,華儀(yi) 電氣及其全資控股子公司浙江華儀(yi) 風能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華儀(yi) 風能)分別與(yu) 中國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公司簽署協議,將各自所持有的內(nei) 蒙古三勝風電有限公司(下稱三勝風電)85.5%、4.5%的股權轉讓給後者,轉讓價(jia) 格為(wei) 1620萬(wan) 元。轉讓後,華儀(yi) 電氣和華儀(yi) 風能分別持有三勝風電9.5%、0.5%的股權。

  而6月8日,華儀(yi) 電氣又發公告稱,其與(yu) 黑龍江新源電力有限公司擬共同投資組建黑龍江梨樹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暫定名)(下稱梨樹風電)。其中,華儀(yi) 電氣以貨幣或其他方式出資8500萬(wan) 元,占組建公司注冊(ce) 資本的85%。梨樹風電將建設、運營、管理雞西平崗風力發電場項目。

  公告稱,該工程一期總裝機容量49.5兆瓦,擬安裝33台1.5兆瓦的風機。不過,這33台風機的銷售最終還要取決(jue) 於(yu) 發改委對風場的審批進度和公司股權的轉讓進度。

  實際上,論及風電設備廠商開發風電場,國內(nei) 最早的是金風科技。

  早在2007年,金風科技便成立了北京天潤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天潤),該公司後來成為(wei) 金風科技實現BOT戰略的操作平台,具體(ti) 模式為(wei) :由北京天潤設立項目公司投資開發、建設風電場,項目建設采用金風科技的風機,待風電場建成後再銷售項目股權獲得溢價(jia) 收益。

  事實上,從(cong) 金風科技的年報數據可以發現,風電場的投資效益確實可觀。2009年,北京天潤銷售收入1.06億(yi) 元,實現淨利潤4139萬(wan) 元。

  除了華儀(yi) 電氣和金風科技,湘電股份、明陽的等都有相關(guan) 的風電場開發業(ye) 務。

  而作為(wei) “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風力發電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下稱海裝風電)也有意要加入這一行列,這將使競爭(zheng) 變得更加激烈。

  “我們(men) 將和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一起來做這件事,有計劃由海裝風電牽頭,成立新的公司。”海裝風電副總湯文兵透露,目前,海裝風電已經在做前期的測風工作。

  然而,短期看,開發風電場並不能成為(wei)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的救命草。

  “不建議設備製造廠商把風電場開發當成主流業(ye) 務。”金鳳科技戰略及全球發展總監周彤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她認為(wei) ,我國風電經過幾年大開發,一、二類資源基本已經被開發完畢,剩下的三、四類資源區,往往風力資源有限,回報率有限。

  此外,風電場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對單個(ge) 製造企業(ye) 來說,將是很大的負擔,製造企業(ye) 根本沒有實力與(yu) 五大電力集團去爭(zheng) 奪風力資源,如果體(ti) 現在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上,負債(zhai) 的比例就會(hui) 很高。除非製造企業(ye) 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把風場賣掉,要不然資金壓力就會(hui) 很大。

  綁定能源企業(ye) :大樹底下好乘涼不過,從(cong) 事風電場開發,對資金的要求非常高,並不適合每一家風電設備廠商。因此,一些企業(ye) 另辟蹊徑:邀請能源企業(ye) 入股。

  “大唐山東(dong) 新能源公司(下稱山東(dong) 新能源)已經入股,7月份我們(men) 雙方剛剛簽訂了協議。”沈陽華創風能有限公司(下稱沈陽華創)青島基地劉姓負責人告訴記者。

  該公司沈陽基地的一位人士則向記者透露,“大唐的人員已經介入,但是人員調整、比例分配等具體(ti) 事宜,公司現在還未明確的告訴大家。”

  他同時向記者表示,雙方一直有這個(ge) 計劃,但是之前並沒有具體(ti) 實施。

  事實上,沈陽華創與(yu) 山東(dong) 新能源的往來可謂密切。二者此前最近的合作,是5月26日,雙方合作簽訂協議,華創風能將為(wei) 大唐膠南六汪風電場一、二期工程、大唐萊州驛道風電場一期工程、大唐平度風電場一期工程提供總計121台1.5兆瓦的風電機組及附屬設備。

  對於(yu) 這次合作,沈陽華創官方給予的評價(jia) 是,“這不僅(jin) 是華創風能又一次成功獲得大唐國際風電項目采購合同,更對華創風能進軍(jun) 山東(dong) 風電市場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據悉,沈陽華創於(yu) 2006年4月6日,由沈陽工業(ye) 大學風能技術研究所和青島國電藍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創立,總部設於(yu) 沈陽,建有沈陽基地、青島基地和8月底才具備生產(chan) 條件的通遼基地。目前,其主力機組為(wei) 1.5兆瓦,三個(ge) 基地的產(chan) 能分別為(wei) 600台、300台和800台。

  據沈陽華創內(nei) 部的消息稱,與(yu) 山東(dong) 新能源入股後,沈陽華創的總部將遷至青島。

  實際上,獲得山東(dong) 新能源入股之後,沈陽華創馬上就能享受到“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益處。“我們(men) 今年將把3兆瓦的風機立在青島萊州風電場。”上述沈陽基地人士告訴記者。據悉,萊州風電場的開發商正是山東(dong) 新能源。

  此外,沈陽華創將與(yu) 山東(dong) 新能源捆綁,參與(yu) 將於(yu) 9月開標的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盡管該項目招標並沒有排他性,但目前為(wei) 止,沈陽華創也隻獲得了這一次參與(yu) 的機會(hui) 。

  無獨有偶,2009年2月19日,《金風科技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shu) 》中就披露,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水投集團)和長江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持有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dong) 新疆風能有限責任公司43.33%的股權,而新疆風能有限責任公司持有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27%的股權。此外,國水投集團持有金風科技15.75%股權。

  而金風科技也分別持有國水投資集團旗下西安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和包頭風電科技有限公司14.67%和5%的股份。

  “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邀請能源企業(ye) 的目的主要是擴大風機的銷售,”上述沈陽華創青島基地流行負責人介紹,“對於(yu) 能源企業(ye) 來說,肯幫風機設備企業(ye) 也有助於(yu) 其發展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的業(ye) 務。”

  據悉,《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裝機總容量超過500萬(wan) 千瓦的發電企業(ye) ,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分別要達到3%和8%以上。這意味著,完不成配額,總量就上不去。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