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jia) 的不斷上漲已將壓力傳(chuan) 導到產(chan) 業(ye) 鏈下遊,部分服裝廠開始在冬裝生產(chan) 高峰期選擇歇業(ye) 或減產(chan) ,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鏈正麵臨(lin) 調整。
今年7月13日,國內(nei) 328級棉現貨衝(chong) 到18373元/噸的曆史新高,而2月大約是5000元/噸,短短幾個(ge) 月時間,漲幅達到260%。
香港服裝貿易商王毅生在東(dong) 莞等地有幾十家合作的服裝生產(chan) 企業(ye) ,他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近幾個(ge) 月來經常遇到倒閉的服裝廠,“很頭痛,幾乎所有服裝加工廠每月都在漲價(jia) ,我們(men) 所麵臨(lin) 的不僅(jin) 是成本增加的問題,還麵臨(lin) 著交貨期以及質量不穩定的問題,一些工廠因招不到工人或無法消化成本,就偷偷將我們(men) 的訂單轉給其他一些小廠生產(chan) 。為(wei) 了順利向海外采購商交貨,我們(men) 隻能出高價(jia) 來讓工廠保證生產(chan) 。”王毅生說。
據王毅生反映,今年來棉布等麵料也在不斷上漲,例如一件出口童裝牛仔褲,僅(jin) 麵料加上加工費就要70元~80元,去年僅(jin) 為(wei) 50元左右,雖然提價(jia) 超過10%,以及壓縮其他環節的成本,但現在也基本無利可賺甚至每件虧(kui) 損幾元,不得不放棄掉一部分訂單,最近童裝牛仔褲減產(chan) 30%~40%,而羽絨服相對還有一定利潤。
中國海關(guan) 總署統計顯示,6月服裝出口532.3億(yi) 美元,增長16%,較前5個(ge) 月(下同)增長2.9個(ge) 百分點;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356.5億(yi) 美元,增長32.3%,增長2.6個(ge) 百分點。盡管目前紡織服裝出口依然呈現增長的勢頭,但叫好不叫座,訂單持續增多並未讓整個(ge) 行業(ye) 擺脫困境。據記者了解,東(dong) 莞已經有不少小型服裝工廠或歇業(ye) 或倒閉。長三角的情況也不比珠三角樂(le) 觀。
杭州市輕工工藝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棉織品部經理林岩昨日表示,現在訂單依然很多,估計到今年10月都可以保持出口增長,但在數據增長的背後,企業(ye) 實際操作很苦,訂單價(jia) 格普遍不好,利潤越來越薄,周圍不少工廠已經陷入虧(kui) 損的困境。
第一紡織網總裁、紡織業(ye) 資深分析師汪前進說,今年上半年因紡織服裝訂單回暖,棉花供應商、棉紡廠賺得盆滿缽滿,半年來順利地將不斷上漲的棉花成本傳(chuan) 導到下遊服裝企業(ye) 身上,但估計下半年將難延續上半年的業(ye) 績。目前,有些服裝企業(ye) 尤其是出口型服裝企業(ye) 已到了承受成本上漲的極限,假如無法繼續向海外采購商漲價(jia) ,將陸續會(hui) 有服裝企業(ye) 關(guan) 閉或減產(chan) ,這將波及上遊企業(ye) ,將成本壓力倒推到上遊企業(ye) 身上。
“企業(ye) 都期待新棉豐(feng) 收,希望8月海外新棉以及9月國內(nei) 新棉上市後,能緩解原材料成本壓力,但目前還不好判斷,”汪前進說,“企業(ye) 還是應該通過提升產(chan) 品附加值,向采購商提價(jia) 消化成本壓力。”
環球市場集團總裁淩風說,一條同等質量的牛仔褲,國內(nei) 出廠價(jia) 是5美元,而在外國卻可以賣到99美元,大約5倍的差價(jia) ,大多數利潤被海外采購商賺走。為(wei) 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中國企業(ye) 要加入定價(jia) 權的爭(zheng) 奪,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wei) 中國企業(ye) 創造了這樣的機會(hui) ,中國可以抱團出擊,形成群體(ti) 品牌,通過創新性的網絡銷售模式和一站式的全程供應鏈管理模式,實現製造直接麵對消費者的M2C(Manufacturer to Consumer)模式,打破中國製造商過度依賴OEM貼牌生產(chan) 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