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間,百盛集團公布截至2015年3月底止3個(ge) 月的季度業(ye) 績。
百盛集團首季虧(kui) 損2732萬(wan) 元
從(cong) 百盛集團公布的數據看出,[注冊(ce) 開曼公司]期內(nei) 股東(dong) 應占虧(kui) 損2732.9萬(wan) 元,而去年同期為(wei) 錄得純利1.49億(yi) 元。
公告指出,由於(yu) 該集團為(wei) 北京美羅城購物中心租賃合同相關(guan) 的仲裁裁決(jue) ,作出一次性撥備約1.41億(yi) 元,令該集團錄得季度股東(dong) 應占虧(kui) 損。不過,剔除一次性撥備的影響,股東(dong) 應占利潤為(wei) 7840萬(wan) 元,與(yu) 去年同期比較下降47.3%。
另外,季度合計銷售所得款項總額下降2.4%,至約53.91億(yi) 元;而季度同店銷售下降3.4%。集團於(yu) 該季度共開設了北京常營店及哈爾濱太平橋店,目前共經營及管理60家門店,覆蓋中國35個(ge) 城市。
據悉,百盛早在4月24日業(ye) 已宣布,董事會(hui) 預期集團於(yu) 2015年第一季度將錄得虧(kui) 損,而並非於(yu) 三月公告中提述的利潤大幅下降。
彼時,針對業(ye) 績變動的原因,百盛商業(ye) 表示,乃主要由於(yu) 三月公告後董事會(hui) 取得的額外資料所致。該公司還指出,於(yu) 2015年4月22日,租戶接獲來自北京市第三中級法院的強製執行通知,說明業(ye) 主已於(yu) 2015年4月16日向該法院申請強製執行仲裁裁決(jue) 。
遭遇入華最艱難時刻
有“外資百貨第一店”之稱的百盛集團近年來在中國的版圖不斷收縮,自2015年3月關(guan) 閉天津店後,近日其又傳(chuan) 出將退出河北保定市場的消息。至此,百盛集團在中國的閉店數量升至9家。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稱,經營模式和管理方麵的“水土不服”或是百盛集團屢屢在中國撤店的根本原因。
在從(cong) 零售商蛻變為(wei) 品牌商的轉型期裏,來自馬來西亞(ya) 的商業(ye) 巨頭—百盛集團正在經曆其入華21年來的最艱難時刻,即業(ye) 績下滑、頻頻關(guan) 店。據了解,在決(jue) 定退出河北保定市場之前,百盛集團已關(guan) 閉了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石家莊、貴州貴陽、山東(dong) 濟南、江蘇常州等地的8家門店。不難看出,其關(guan) 店範圍在一二三線城市均有涉及。
有零售業(ye) 分析師指出,[注冊(ce) 馬紹爾公司]這樣的關(guan) 店規模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全線撤退。百盛集團原有的優(you) 勢經營模式難以複製到中國,管理權柄難下放可能是其屢屢撤店的根本原因。此外,外資百貨普遍采用主打自有品牌、以自營為(wei) 主的經營模式。但進入中國市場後,受體(ti) 製影響,他們(men) 難以將其本土的經營優(you) 勢複製過來,因此不得不由自營轉為(wei) 聯營,致使供應鏈條拉長、加價(jia) 環節增多、利潤下降。在管理方麵,外資企業(ye) 難以做到權柄下放,各地的分店通常由總部直接指揮,這導致門店自身發揮空間有限,難以及時針對市場和環境變化做出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