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屢禁不止的電商假貨再次成為(wei) 行業(ye) 的焦點。國家質檢總局執法督查司11月25日通過官網向社會(hui) 公布了5起電子商務產(chan) 品執法打假典型案例,而銷售渠道正是“天貓商城”、“京東(dong) 商城”和“1號店”等知名的電商平台。
據介紹,“三無”產(chan) 品、[注冊(ce) 英國公司]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缺陷瑕疵產(chan) 品大量充斥網絡,全國共查處電商產(chan) 品質量違法案400餘(yu) 件。今年對五大類14種電子商務產(chan) 品的專(zhuan) 項抽查,合格率也僅(jin) 為(wei) 73.9%。
“電商的監管還存在諸多漏洞,應該盡快出台電子商務法,在法律層麵上有法可依。”山東(dong) 省電子商務協會(hui) 會(hui) 長董新建11月27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商務是市場推動產(chan) 生的,在此之前,市場應該優(you) 於(yu) 法律建立自我保護體(ti) 係。
近年來我國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年交易規模已經突破10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速超過30%,其中網絡零售達到1.85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世界網絡零售第一大國。
但與(yu) 此同時,電子商務領域侵犯知識產(chan) 權和銷售假冒偽(wei) 劣商品現象也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手段不斷翻新,具有虛擬化和智能化的特點。
據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yu) 維權公共服務平台統計,2014年上半年共接到全國各地用戶的電子商務投訴近50180起,同比增長21.32%。其中,網絡購物投訴占比最大,為(wei) 49.07%;網絡售假、虛假促銷、網絡詐騙、質量問題等為(wei) 網絡購物熱點投訴問題;淘寶/天貓、易迅網、當當網、1號店等多家網站被投訴。
“平台類電商是用戶投訴的熱點,或是因電商平台入駐商家多,經營素質不一,服務質量和誠信度不高。”國內(nei) 知名網購維權專(zhuan) 家姚建芳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外,平台電商監管缺失也是導致用戶投訴量大的重要因素。
對於(yu) 網購充斥大量假貨現象,中商產(chan) 業(ye) 研究院行業(ye) 分析師張樂(le) 歸結了3個(ge) 方麵的原因。首先,銷售假冒產(chan) 品的都是以“商家入駐”形式進入平台的第三方賣家,而平台對於(yu) 這些商家的監管和資質的審核又沒有嚴(yan) 格把關(guan) 。其次,我國並沒有相關(guan) 的電商法律法規約束,工商等部門要介入比較困難,造成網絡售假的違法成本相對較低。最後,消費者求低價(jia) 的心理使得低價(jia) 成為(wei) 電商售假的主導原因,並且消費者對假貨的認知不夠。
在浙江烏(wu) 鎮舉(ju) 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上,馬雲(yun) 稱:“25元就想買(mai) 一個(ge) 勞力士手表,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你自己太貪了。”
“馬雲(yun) 把責任推給了提供商、消費者。”董新建表示,平台經營者讓虛假偽(wei) 劣充斥市場和商店賣“三無”產(chan) 品,與(yu) 醫院引進藥品無批號,給病人打針致死一個(ge) 道理,“三無”產(chan) 品就不該賣,更不能讓消費者去評判真偽(wei) 。
此外,電商對於(yu) 流量的需求,也助長了這些售假行為(wei) 的滋生。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電商燒錢打廣告的成本並不是小數目。即便是天貓這樣的龍頭電商,獲取一個(ge) 新用戶的成本也在100元以上,更不用說其他沒有任何流量來源的網站。但由於(yu) 這樣的貨物價(jia) 格比較便宜,能給電商平台帶來大量的人氣,同時又因為(wei) 不是電商平台自己經營,就算被發現也能撇開關(guan) 係,屬於(yu) 互相利用。
下架、封店、退貨、與(yu) 第三方平台撇清關(guan) 係是電商一貫的伎倆(lia) 。淘寶網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在淘寶網共處理侵權商品1400萬(wan) 件,淘寶與(yu) 6000多個(ge) 品牌商、權利人聯手,直接從(cong) 網頁上刪除的侵權商品就達571萬(wan) 件。
日前在烏(wu) 鎮舉(ju) 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上,兩(liang) 電商大佬馬雲(yun) 和劉強東(dong) 均表態要嚴(yan) 打網絡假貨。
劉強東(dong) 說,從(cong) 前京東(dong) 發現銷售假貨一般會(hui) 罰款1萬(wan) 到10萬(wan) 元,或者封店,今後,一旦發現賣家在平台上售賣假貨,會(hui) 將罰款額度提高至100萬(wan) 起。而馬雲(yun) 稱,為(wei) 了構築一整套打假和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體(ti) 係,阿裏巴巴不僅(jin) 和2.3萬(wan) 個(ge) 權利人建立戰略合作,還跟公安、工商、質監、知識產(chan) 權局等部門合作。
董新建表示,現在對網絡售假的追溯渠道很多,如網購“7日無理由退換貨”、用大數據打擊製售假冒偽(wei) 劣商品,甚至通過質監、工商、公安進行打假。但所有的追溯體(ti) 係裏都在逃避平台該承擔的責任。
董新建認為(wei) ,實體(ti) 店的“三包”是平台負擔,網上買(mai) 到假貨或者經營者賣了東(dong) 西後不幹了,平台經營者同樣具有法律責任,“不能說買(mai) 了假貨,讓C2C去打官司,平台沒有任何責任了。小賣部賣假工商罰小賣部,是因為(wei) 小賣部不該進假貨不該賣三無產(chan) 品。平台引進廠商的時候也應該有認證體(ti) 係,對產(chan) 品的質量承擔責任。”
董新建說,追溯在實體(ti) 經濟是健全的,在虛擬經濟裏麵忽略了這種追溯的完整性。
“追溯體(ti) 製不健全和期限的限製與(yu) 過去傳(chuan) 統體(ti) 製相脫離,[英國公司注冊(ce) ]造成賣假者有機可乘。”董新建說,實體(ti) 經濟有“三包”,平台買(mai) 了7天以後再也無可追溯,而假冒偽(wei) 劣不是7天能看到的,作為(wei) 消費者沒有鑒別能力,隻能看著不好可以退,這僅(jin) 僅(jin) 是微不足道的保護措施之一。
與(yu) 期待電商自律和對大量的第三方做內(nei) 部監管相比,有法律監管才能切實有效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董新建呼籲國家盡快出台電子商務法,與(yu) 過去的企業(ye) 法及其他的市場法規相對接,電商監管在法律上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