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商發起的“雙十一”購物節進行得如火如荼,而曾被人形容為(wei) “試衣間”的傳(chuan) 統百貨企業(ye) 則仍表現尷尬。11月10日晚間,百盛集團公布了三季度業(ye) 績報告。報告顯示,百盛三季度淨利潤下降了32.6%至2260萬(wan) 元。
目前已有多家傳(chuan) 統百貨企業(ye) 公布三季度業(ye) 績,[注冊(ce) 英國公司]整體(ti) 情況仍不樂(le) 觀。去年以來,上海百貨業(ye) 開始掀起展覽混搭等體(ti) 驗營銷潮,力求抱團改變現狀。
百盛發布的2014年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百盛三季度銷售總額下降1.4%至約37.05億(yi) 元,而今年前9個(ge) 月銷售總額則下降3.6%至123.25億(yi) 元。此外,其三季度淨利潤為(wei) 2260萬(wan) 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2.6%,今年前9個(ge) 月淨利潤則是較去年同期下降23.1%至約2.76億(yi) 元。
百盛方麵表示,特許專(zhuan) 櫃銷售依然是百盛的主要收入來源。財務報告顯示,2014年前9個(ge) 月特許專(zhuan) 櫃銷售占百盛銷售總額近90%,隻有一成收入來自直接銷售。其中,服裝與(yu) 化妝品並駕齊驅,兩(liang) 者占百盛商品銷售總額超九成。
交銀國際指出,百盛三季度淨利潤的下降,主要是由於(yu) 同店銷售負數和商店損失出現營業(ye) 利潤率壓力。事實上,從(cong) 去年至今,百盛的經營業(ye) 績就一直處於(yu) 下行狀態。今年10月份,其關(guan) 閉了江蘇常州的獨苗門店。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14年以來,其至少關(guan) 閉了4家門店。
今年前三季度,百盛於(yu) 中山、鄭州萬(wan) 象城及重慶萬(wan) 象城新開了3家門店,截至9月底,其在國內(nei) 37個(ge) 城市共有59家門店。
作為(wei) 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的外資連鎖企業(ye) 之一,百盛於(yu) 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ye) 市場,並在北京複興(xing) 門內(nei) 大街開設首家百貨店,定位於(yu) 中高檔消費群體(ti) 。
百盛並不是百貨業(ye) 內(nei) 的孤例,多家百貨企業(ye) 均經營下滑。
據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目前A股22家百貨類上市公司三季報已經全部公布。值得注意的是,22家中僅(jin) 有4家企業(ye) 三季度營收實現增長,八成企業(ye) 營收下滑,12家企業(ye) 淨利潤出現下滑,占比超五成。
其中,翠微股份營業(ye) 收入下降了9.09%至31億(yi) 元,淨利潤為(wei) 7067.3萬(wan) 元,同比大幅下降了32.77%;王府井營業(ye) 收入同比下降6.77%至135.53億(yi) 元,淨利潤同比下降了6.92%至4.87億(yi) 元;2014年前三季度,重慶百貨實現營業(ye) 收入206.85億(yi) 元,同比下降6.39%,淨利潤4.86億(yi) 元,同比下滑了20.34%。
一位機構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百貨企業(ye) 目前的狀況還是很難,“商品同質化,依賴大客戶,價(jia) 格也不親(qin) 民。”
為(wei) 解決(jue) 效益問題,重新注入各種體(ti) 驗因素的混搭即成為(wei) 去年以來上海百貨零售業(ye) 的突破之路,舉(ju) 辦各類展覽就是做法之一。就在近日,凱德置地旗下上海來福士廣場引進了奇特植物展匯吸引人氣,而此前名不經傳(chuan) 的上海K11購物中心舉(ju) 辦了藝術展,觀展人數達到40萬(wan) 人,營業(ye) 額大增20%,包括上海大悅城的泰迪熊111周年紀念展、正大廣場的迪士尼90周年等不同程度帶動了傳(chuan) 統百貨的“改變”。
盡管對吸引客流有幫助,但分析人士表示,消費者真正下單交易還得看商品競爭(zheng) 力。“這樣的混搭效果難以判斷,實體(ti) 百貨更需要的是一些實質性的轉變。”一位零售人士如是說。
此外,傳(chuan) 統百貨企業(ye) 還紛紛抱團自救。[英國公司注冊(ce) ]最近,銀泰商業(ye) 等136家零售企業(ye) ,超過16000家實體(ti) 店,首度抱團大促推出中國購物節,這被看成是實體(ti) 零售商對電商的應戰。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此前表示,實體(ti) 零售商有比網店更好的體(ti) 驗,要勇於(yu) 向電商亮劍。不過,業(ye) 界人士指出,這樣的抱團模式意義(yi) 或不大,一起發聲的效果也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