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包括中國、美國和歐盟在內(nei) 的13個(ge) 世貿組織成員在瑞士日內(nei) 瓦宣布開啟一項全新的貿易協議談判。中國、美國、歐盟及其他11個(ge) 國家在今年1月舉(ju) 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間隙曾表示,要大力推動綠色產(chan) 品貿易協定。
致力於(yu) 環境問題研究的網站[英國注冊(ce) 公司]“中外對話”首席執行官兼總編輯伊莎貝爾·希爾頓表示,氣候變化和環境壓力給商業(ye) 帶來的威脅日益明顯:資源競爭(zheng) 和資源管理的改善需求漸強;水資源短缺則同時給能源和經營帶來了風險;隨著各國政府以新規則應對新的限製,未來管理中的偶發因素越來越多;配額的可利用性和條件也受到氣候風險的製約等。
事實表明,產(chan) 業(ye) 界迄今還未對氣候變化做出應有的反應。最近,致力於(yu) 產(chan) 業(ye) 可持續性研究的非營利組織CERES的一份報告指出,600多家美國主要上市公司中,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足夠的進展,或者給予這些風險足夠重視的企業(ye) 寥寥無幾。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管理者、商業(ye) 夥(huo) 伴和客戶將從(cong) 環境角度來評判企業(ye) 的業(ye) 績。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注冊(ce) BVI公司]也是世界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主要的製造業(ye) 中心,同時麵臨(lin) 著長期存在的環境危機。無論是出於(yu) 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還是出於(yu)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身努力,中國產(chan) 業(ye) 界應對可持續性挑戰的能力都將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
中國人越來越關(guan) 注環境危機給未來經濟繁榮和人民健康可能帶來的威脅,這在中國政府對於(yu) 環境失責企業(ye) 的堅決(jue) 治理中得到了體(ti) 現。據媒體(ti) 報道,2013年北京市政府關(guan) 停了200家高汙染、高耗能企業(ye) ,投資方為(wei) 自身造成的環境汙染付出高額代價(jia) 。在海外,當地人民對環境保護的建議和觀點,以及當地日漸嚴(yan) 格的環境標準,也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對外投資必須認真研究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wei) 了在未來能夠成功經營,[注冊(ce) 開曼公司]無論在國外的中國企業(ye) 還是在中國的外國企業(ye) ,都必須展示出它們(men) 在資源限製內(nei) 經營的能力,以減少其造成的環境損害,並對此負責。環境治理和負責任的環境行為(wei) 常常被視為(wei) 產(chan) 業(ye) 的負擔,但那些最富創造性和長遠眼光的企業(ye) 的實踐證明,限製也可以成為(wei) 刺激創新的動力。負責任的企業(ye) 將得到眼光越來越敏銳的客戶的青睞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