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中國風機出海之痛

中國與(yu) 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已經從(cong) 低端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原材料等產(chan) 品轉向高端產(chan) 品。處於(yu) 風口浪尖的,包括炙手可熱的風機。

7月5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稱,外商指中國的某些規章製度偏向中國企業(ye) 而壓製其外國競爭(zheng) 對手,圍繞歐洲風機的市場準入權爭(zheng) 端就是個(ge) 例子。

“我還沒有看到具體(ti) 的報道,但是我認為(wei) 這樣指責是站不住腳的。”中國能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周鳳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分析人士認為(wei) ,此文的背景是當前歐美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而針對風機的指責,並不是讓歐盟“動怒”的真正原因。“讓他們(men) 滿腹牢騷的,應該是中國的風機出口到國外,這被認為(wei) 搶占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

實際上,中國的風機製造商“走出去”發展並不是一個(ge) 新話題,但是隨著國內(nei) 風電企業(ye) 梯隊向國際市場進軍(jun) ,歐美企業(ye) 敏銳的察覺到“狼”要來了。

而對於(yu) 眾(zhong) 多中國企業(ye) 來說,國外市場的吸引力固然巨大,但仍是一個(ge) 需要“跳起來摘的桃子”。

關(guan) 鍵在風機價(jia) 格

“他們(men) 提到的新規,可能是說工信部之前公布的風機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周鳳起分析。

此前,工信部公布了《風電設備製造行業(ye) 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準入標準》),其中提到風電機組生產(chan) 企業(ye) 必須具備生產(chan) 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chan) 量100萬(wan) 千瓦以上所需要的生產(chan) 條件和全部生產(chan) 配套設施。

“對小的廠家肯定是有排斥的意思,但是在我國有業(ye) 務的外企生產(chan) 能力都不小啊。”周鳳起告訴記者。

記者查詢了多家國外風機製造廠商的生產(chan) 能力後得知,Vestas在中國市場上推出了3兆瓦的風機、GE的風機容量在1.5-3.6兆瓦、西門子早在去年也發布了3.6兆瓦的風機。西班牙Gamesa在中國生產(chan) 的風機最大是2兆瓦,但其顯然也具備生產(chan) 2.5兆瓦風機的能力。

而對於(yu) 外企關(guan) 於(yu) 5年多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ye) 獲得特許或中標的控訴,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向記者表示,外企沒有中標,主要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風機報價(jia) 太高,“招投標是市場行為(wei) ,並不存在政府對外國投資和貿易設置壁壘的問題。”

廣東(dong) 明陽風電產(chan)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明陽)副首席整機技術工程師張學證實,“市場上同等千瓦的風機,中國企業(ye) 的報價(jia) 在4000-5000元,國外的報價(jia) 這些年雖然一直有所下降,但也還在6000-7000元。”

有消息稱,諸如華銳、金風及東(dong) 汽等中國風機生產(chan) 企業(ye) ,因國家對風能的支出而得到支持,它們(men) 的快速增長,已從(cong) 全球領先的Vestas和通用電氣等公司那裏搶占了市場份額。

這樣的說法在丹麥研究機構BTM Consult Aps去年發布的報告中得到印證,該報告稱,通用電氣在全球風機市場中占有第二大的份額,但其比重已從(cong) 一年前的18.5%下降至12.4%。

風機出海

實際上,2009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雖然超過了美國,但是相對於(yu) 中國風機市場競爭(zheng) 的“慘烈”之勢,美國市場在裝備製造方麵基本是被GE所壟斷。正因如此,許多中國企業(ye) 也盯上了美國市場這塊“大肥肉”。

去年11月,沈陽能源集團、美國可再生能源集團與(yu) 美國希艾羅風能集團,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新聞中心舉(ju) 行成立合資企業(ye) 及風機采購協議簽字儀(yi) 式,三方共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立600兆瓦的風場,簽約額為(wei) 15億(yi) 美元,中方向美方提供240部2.5兆瓦容量的風力發電機組。

據稱,這個(ge) 項目的成功簽署在當時引起了美國各界的轟動,因為(wei) 它是中美兩(liang) 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合作的最大項目,也是中國風機機組出口的最大訂單。

然而,區區半年之後,這樣的項目麵已被淹沒在中國“風機出海”的強大陣容中。

在5月底舉(ju) 行的美國達拉斯風電展會(hui) 上,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高調宣布美國金風開業(ye) 的消息。雖然金風原定於(yu) 6月22日登陸H股一事未能如願,但武鋼日前向本報記者表示,其國際化戰略依舊,“未來3-5年,我們(men) 的海外業(ye) 務要占整體(ti) 業(ye) 務的1/3。”

與(yu) 此同時,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第一的華銳也宣布要與(yu) 美國超導公司進一步擴大戰略合作關(guan) 係,開發麵向陸上和海上風電市場的大型兆瓦級風機,並計劃在2012年推向全球市場。

風電機組累計裝機我國第四、且較早實現自主知識產(chan) 權風機出口和技術出口的明陽,則不滿足於(yu) 此前的產(chan) 品僅(jin) 出口美國。“澳洲、東(dong) 南亞(ya) 甚至非洲都可以,隻要有資源、能進展,就是我們(men) 的目標市場。”張學表示。

無一例外,聯合動力與(yu) 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公司(下稱北重)的相關(guan) 負責人,也都向記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ye) 確有向國際市場進軍(jun) 的計劃。

“為(wei) 了讓產(chan) 品滿足各國電網的不同需求,我們(men) 目前正做些適應性的研究。”秦明透露,國電旗下的聯合動力已經在海外成立了研發機構,也有一些工廠的規劃,但是具體(ti) 推進還處於(yu) 保密階段。

盡管Vestas和GE目前仍然把持著全球風電設備供應商的頭兩(liang) 把交椅,但上述這些消息,都在昭示:風機製造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中,中國企業(ye) 正在迎頭趕上。

“這實際上是未來風機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必然趨勢。”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薑謙向記者表示。他分析,金融危機後,各國都大力提倡新能源的發展,因此國外有更廣闊的市場。

“政府的鼓勵與(yu) 支持也是一個(ge) 原因。”薑謙介紹,2009年底,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就曾表示,未來我國要培育3-5家真正具備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

此外,薑謙認為(wei)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向國際擴展的最大動因,還是國內(nei) 的價(jia) 格競爭(zheng) 。“相對於(yu) 國內(nei) 市場利潤比較薄的現狀,國外市場上風機的價(jia) 格更加合理。”張學向記者證實了這樣的說法。

跳起來摘桃子

雖然國內(nei) 眾(zhong) 企業(ye) 躋身於(yu) 跨國企業(ye) 之列的心情熱切,但現階段要攻下國際市場也不是容易之事。

“目前國內(nei) 風電企業(ye) 唯一的優(you) 勢就是價(jia) 格比較便宜,但是這樣的優(you) 勢正在被弱化。”薑謙表示,普遍認為(wei) 的國外企業(ye) 單位千瓦報價(jia) 比國內(nei) 企業(ye) 高20%-30%已經是一兩(liang) 年前的數據,“最近我們(men) 跟外企接觸得知,國內(nei) 市場上1.5兆瓦的主流風機,外企的報價(jia) 在780萬(wan) 元左右,而國內(nei) 的報價(jia) 也要700萬(wan) 元左右。”

而GE、Vestas等外企近期也有價(jia) 格下調的表現,所以未來競爭(zheng) 會(hui) 越發激烈。

國內(nei) 企業(ye) 的優(you) 勢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點上卻不見明顯進展。

不同於(yu) 其他產(chan) 品,風電設備需要2-3年的安全運行記錄作為(wei) 市場的培育期,考慮到我國廠商在國際上最受詬病的就是機組的質量問題,所以即使“走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內(nei) 占據一席之地。

此外,業(ye) 內(nei) 人士也擔心我國企業(ye) 在技術上的薄弱,成為(wei) “攔路虎”。

“不少企業(ye) 依靠購買(mai) 國外的圖紙、關(guan) 鍵的零部件進行組裝,隻要有錢就可以做,根本談不上研發或者是完整的技術體(ti) 係。”薑謙介紹,

實際上,為(wei) 促使風電設備製造企業(ye) 加大對產(chan) 品研發的投入,《準入標準》要求,其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少於(yu) 5%。

但薑謙表示,中國的企業(ye) 可能根本沒有這部分投入,或者比例極小。但是國外企業(ye) 的研發投入非常大,有時候會(hui) 達到8%-10%。

“國內(nei) 企業(ye) 用的都是國外的技術。”上述來自國外風機製造企業(ye) 的人士透露,“相比於(yu) 見效較慢的自主創新,國內(nei) 企業(ye) 都更青睞技術合作。”

“技術上的合作,一般是叫聯合設計。”秦明告訴記者,這樣雖然不是完全的自主產(chan) 權,但是比單純買(mai) 圖紙和許可證的廠家,還是大大的前進了一步。

可這樣的技術合作也給一些企業(ye) 的國際化路途設置了障礙,“因為(wei) 是技術合作,向國外發展的時候就涉及授權的問題。”北重營銷經理孫洪剛表示。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