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可口可樂(le) 大中華及韓國區董事長魯大衛(David G.Brooks)作客騰訊財經博鼇演播廳,講述可口可樂(le) 重返中國35周年背後的變遷及未來計劃。
從(cong) 2012年開始,可口可樂(le) 3年內(nei) 攜手合作夥(huo) 伴在中國市場增資40億(yi) 美元,以完善係統基礎設施,強化消費者體(ti) 驗。在那之前,從(cong) 1981年算起,可口可樂(le) 已經在華累計投資了約50億(yi) 美元。這些資金用於(yu) 建設新的裝瓶廠,分銷網絡,[注冊(ce) 香港公司、香港商標注冊(ce) 服務]冷飲設備的建設等。據魯大衛介紹,在2012年-2014年的40億(yi) 美元投資中,已經落實了約70%,公司正著手製定下一個(ge) 三年計劃。他說:“我們(men) 到年底肯定會(hui) 完成3年40億(yi) 美元的投資。另外,我們(men) 正在策劃和做細節安排,針對2015年-2017年的三年計劃(研究)該怎麽(me) 落實。”
從(cong) 1981年北京廠正式投產(chan) 開始至今,可口可樂(le) 與(yu) 在華三大裝瓶集團,太古集團、中糧集團和可口可樂(le) 裝瓶投資集團,在中國建立了43家工廠,擁有員工5萬(wan) 餘(yu) 名。目前可口可樂(le) 所有中國係統裝瓶廠使用的濃縮液均在上海製造。
現在,可口可樂(le)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市場,在魯大衛的計劃中,中國市場未來會(hui) 占據更重要地位。他說:“我(現在)代表可口可樂(le) 公司,但換一個(ge) 角色,也幾乎可以代表任何一個(ge) 跨國公司說一句話:中國肯定是未來最主要的市場之一。通過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費增加,我們(men) 相信到2020年肯定是世界第一。”
可口可樂(le) 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ge) 到達內(nei) 地的外國消費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級的外交關(guan) 係。當月,第一批可口可樂(le) 乘火車從(cong) 香港運抵北京和廣州。其實早在那之前的數年,可口可樂(le) 已經為(wei) 重返中國市場運作許久。
魯大衛說:“1972年,可口可樂(le) 公司當時的董事長作出一個(ge) 決(jue) 定,我們(men) 要開始跟中國有來往。”1976年兩(liang) 國尚未建交時,可口可樂(le) 就在中國駐美聯絡處贈飲可口可樂(le) ,為(wei) 叩開中國大門尋找各種機會(hui) 。這一最初隻在友誼商店和涉外賓館售賣的“奢侈品”,變成現在每天中國消費者暢飲1.4億(yi) 瓶的產(chan) 品。
70年代末,《紐約時報》這樣評論可口可樂(le) 重返中國:“短期內(nei) ,中國的業(ye) 務對於(yu) 可口可樂(le) 的財務狀況來說會(hui) 毫無建樹,但終會(hui) 有一天——哪怕這意味著數十年以後——可口可樂(le) 將擁有一個(ge) 比美國本土市場還大的市場。”35年後,[香港公司成立,基金會(hui) 辦理 服務]這一預言正在一步步變成事實。中國現在已經成為(wei) 可口可樂(le) 全球第三大市場,僅(jin) 次於(yu) 美國和墨西哥;可口可樂(le) 在中國業(ye) 務的增長對於(yu) 可口可樂(le) 全球業(ye) 務增幅來說也是舉(ju) 足重輕。
70年代,來自美國的魯大衛在北京度過了兩(liang) 年中學時光。他的父親(qin) 是老布什時期的外交官,1975年至1977年,中美關(guan) 係破冰後,他隨父母在北京居住了兩(liang) 年多時間,是當時在北京少見的外國學生。學工、學農(nong) 和學雷鋒,做眼保健操,這些深入了解中國人及市場的經曆,幾乎是其他任何跨國公司高管所沒有的。
魯大衛第一次在中國喝到可口可樂(le) ,是在1980年左右的故宮。回憶及此,他對於(yu) 可口可樂(le) 在華35年發展頗有感觸,“35年過去了,中國的變化幾乎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口可樂(le) 公司基本的價(jia) 值觀和出發點是本土化,所以我們(men) 從(cong) 香港進口的時間是很短的,很快就在北京落實第一家可口可樂(le) 裝瓶廠。中糧到現在也是我們(men) 最主要的合作夥(huo) 伴,覆蓋中國14個(ge) 省和地區。”可口可樂(le) 在中國軟飲料市場,目前的市場占有率是10%左右。
1986年,可口可樂(le) 開始了上海建廠的談判。與(yu) 北京廠和廣東(dong) 廠不同的是,可口可樂(le) 不僅(jin) 要建裝瓶廠,更想建立中國的濃縮液廠,希望用國內(nei) 生產(chan) 的濃縮液取代進口。由於(yu) 配方是保密最嚴(yan) 格的商業(ye) 機密之一,可口可樂(le) 公司要求濃縮液廠必須是獨資。不過當時,中國根本沒有外商獨資的先例。
最終,一個(ge) 這種方案出爐:由可口可樂(le) 公司建兩(liang) 家廠,一家濃縮液廠,一家裝瓶廠,把裝瓶廠白送給中方。兩(liang) 家工廠組成聯合董事會(hui) ,中美兩(liang) 方各控股一半。1988年建成的濃縮液廠,成為(wei) 中國第一個(ge) 中美合作企業(ye) 。
惟一遺憾的地方在今天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受進口政策限製,公司得提前半年申請進口配額,先後蓋好48個(ge) 圖章,[注冊(ce) 汶萊公司,無需做帳報稅服務]才能將生產(chan) 的濃縮液從(cong) 濃縮液廠運到一牆之隔的裝瓶廠。
經曆了中國經濟社會(hui) 劇變的可口可樂(le) ,對於(yu) 未來在華經營環境有何期待?
深諳中國文化的魯大衛,逐條閱讀了長達60條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他希望這些條文都能被逐步實現。
魯大衛說:“可口可樂(le) 根植中國35年,其實經曆了改革開放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困難和不同的機遇都遇到過。市場要起資源分配的決(jue) 定性作用,包括金融產(chan) 品、利率要放開,要讓該倒閉的企業(ye) 倒閉,這句話好像以前說得很敏感,但這是健康的市場經濟的一種根本表現。”他相信,在這些改革逐步落實的過程中,會(hui) 給可口可樂(le) 及其中國同行們(men) ,創造很多機會(hui) ,當然這其中也有挑戰。